首页> 年度报告>汉中市> 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

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2-04-27 10:12
单位名称 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宗旨: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业务范围:大气、水、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建设项目环境技术评估及企事业单位清洁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损害鉴定、排污许可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支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新技术开发与推广。
住所 汉中市汉台区前进西路与兴元路什字西北角
法定代表人 林锋
开办资金 2000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490.7万元 2293.6万元
网上名称 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公益 从业人数  1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因改革已按照相关要求由原汉中市环境工程规划设计院变更为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1年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找问题、抓重点,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今年以来,由我所牵头编写的重点规划(要点)有5项。其中,《汉中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汉中市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已正式印发;《汉中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已完善后上报;《汉中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技术论证;《汉中市“十四五”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完成初稿编制,并征求系统内部意见1次。(二)提水平、理思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今年以来,我所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职责。一是按要求开展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工作,编写了《汉中市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报告》。二是针对小通江福成断面、盐井河陕西出境断面及八庙沟断面水质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提出合理的断面水质目标建议。三是针对“1.20”嘉陵江铊浓度异常突发环境事件,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及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四是对入库专家的工作单位、技术职称等基本信息进行动态更新。五是印发了《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技术评估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两项制度,成立了“汉中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技术评估委员会”,进一步提高我所生态环境技术评估工作科学管理水平。2021年,受市局委托,评估环评文件(含规划环评)33个;开展环评文件技术复核工作两次,复核环评文件56个;审核排污许可证43份;复核简化管理企业排污许可证33份,年度执行报告61份。(三)早准备、早动手,顺利完成我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启动以来,我所高度重视,按照《汉中市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工作方案》,严格质量要求,严把时间要求,编制工作已于2021年11月顺利完成,《汉中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四)谋项目、找资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落地实施一是积极谋划项目。全年共谋划汉中市嘉陵江流域(汉中段)“南阳实践”试点、汉中市臭氧成因分析和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汉中市县级及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补给区划分等6个项目。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实施。2021年,我所正推进实施的项目有4个。截止目前,1个项目已完成验收,2个项目已完成专家技术审查,1个项目正有序推进。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为贯彻落实《汉中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我院按要求编写了《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报告》,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生态空间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全市生态环境与生态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对策,为汉中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性、整体性与战略性。2.配合完善《陕西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报告》。根据工作安排,我院指派专人就“三线一单”向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征求意见,并与省上编制部门加强沟通,进一步完善“三线一单”中涉及我市的工作内容。3.聚专家、定规则,大力开展环评文件技术评估.自今年十月,市局将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排污许可技术审核工作移交我院以来,我院高度重视,成立生态环境技术评估中心负责此项工作。中心成立以来,一是建立了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囊括各领域专家200余位,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专业人才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技术指导作用,为后续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排污许可申报技术审核、清洁生产审核、生态损害鉴定赔偿、污染防治攻坚等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二是制定了环评文件技术评估的工作流程,配套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确保了每一个环节均客观、公开、公正,提高了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后续技术评估工作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开端。三是重新建立了排污许可证核发技术审核流程,配套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将专家引进技术审核流程,采取现场踏勘、会议审核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的科学性。四是组织开展环评文件技术复核。本着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我院邀请专家对抽查的60个2019年县(区)批环评文件、23个2020年上半年县(区)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反馈市局。4.查风险、早预防,共同降低环境风险。安排专人,积极配合省厅对全市历史遗留矿山进行风险排查,摸清了矿山开采历史,查明了污染源及污染现状,为预防污染源扩散及开展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手资料。二是编制《汉中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版)》。原《汉中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2015年6月编制印发,已不符合最新法律法规要求及市级部门职能分工。为建立健全科学、有序、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5.谋项目、找资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落地实施。一是积极谋划项目。全年共谋划汉中市嘉陵江流域(汉中段)“南阳实践”试点、汉中市臭氧成因分析和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汉中市县级及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补给区划分等6个项目。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实施。2021年,我所正推进实施的项目有4个。截止目前,1个项目已完成验收,2个项目已完成专家技术审查,1个项目正有序推进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由于岗位编制有限,现有在编人员数量、质量已无法满足我市环保科研工作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科研队伍亟待加强。二是技术力量有待加强。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相应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所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力量仍显薄弱,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改进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奖惩机制,引导全院形成争先创优的风气。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奖惩机制,引导全所形成争先创优的风气。(二)强化工作职责。一是继续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与各县区、市级各部门沟通衔接,时刻关注上位规划进展情况,继续推进各项规划编制进度,确保编制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二是做好“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及动态更新工作。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于规划环评、环境管理、执法等工作中,使其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重要依据;并根据我市实际,建立动态更新与定期调整相结合的更新调整机制。三是积极研究学习大气、水、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工作新政策、新要求、新方法,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四是完成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排污许可证核发技术审核等工作任务。(三)有序推进汉中市长江流域重点河湖(库)健康调查与评估等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进度;主动谋划各类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并为我市及各县区申报项目做好技术支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