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水产试验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优良种苗与先进技术,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淡水水产品种苗繁育,淡水养殖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及推广。 | |
住所 | 汉中市汉台区张宅渔塘沟 | |
法定代表人 | 王晓东 | |
开办资金 | 10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水利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4.23万元 | 161.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汉中市水产试验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1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抓手,强力推进全市渔业绿色发展。我中心调研并形成了《汉中市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经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于4月8日在全市正式印发,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协助制定了《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政策性保险方案》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成立稻渔综合种养专家技术服务团,组织成立了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和汉中市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编印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手册》,在全市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17次,培训8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余份,开展现场指导13次。全市今年新增稻渔面积3.082万亩,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289万亩,产业覆盖11个县区74个镇办221个村,生产生态绿色水产品1300万斤,产值2.3亿元,培育了“汉渔虾稻米”、“花英稻鳅米”等优质稻渔米品牌,4家外地客商在我市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吸引5.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全省首家实施了稻渔保险,全市5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收500余万元。(二)多措并举,确保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一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和夯实责任。制定了《2021年汉中市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二是加强宣传和培训。编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宣传手册,发放资料1000余份,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300余份,通过“两微一端”等媒体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积极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全市举办养殖技术、质量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97次,培训人员4248人次。三是做好源头管控。以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治理行动为抓手,不定期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深入调研,做好安全风险预测,及时反馈。以养殖尾水处理、鱼菜共生、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推广为载体,认真开展养殖尾水处理、用药减量等“四大行动”,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督促和指导各县(区)与辖区内447户重点养殖生产单位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生产者是养殖生产环节水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分工,杜绝禁用渔药使用。四是加大检测力度。全年配合开展部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20个样品,全部合格;开展省级检测40个样品,开展全市水产品质量检测287个样品(其中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测75个样品),所有检测中均未发现使用禁用药现象。全年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7%,超过年初确定的合格率为98%的目标。(三)认真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疫病测报工作,确保全市渔业生产安全。每月按时上报6个县(区)、12个养殖品种、32个监测点的疫病发生情况,全年共上报测报数据705条,完成了省级鲤鱼疱疹病毒采样送检。我市现已建立水产苗种检疫申报点7个,认定官方兽医52名,出具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证9份。(四)以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优化全市渔业生产结构。一是认真开展水产良种保种繁育工作。为全市渔业生产和鱼类增殖放流做好苗种供应,顺利完成鱼类增殖放流及违法捕捞案件的补偿性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任务,被省水产总站认定为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骨干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开展渔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及示范工作。加快“中科5号”鲫鱼、松浦镜鲤、斑点叉尾鮰、鳜鱼、鲈鱼、黄颡鱼、翘嘴红鲌、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水产品的示范推广,全市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突破8000亩;继续大力推广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池塘跑道推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等一系列高效、生态的养殖技术;继续开展“水上田园—池塘水面种植水稻”试验。我站基地装配智能渔业养殖控制系统,选取了3口池塘进行示范,以推广智能渔业。三是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工作。今年共争取2021年省级渔业绿色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和保护区能力提升专项资金项目35万元,市级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资金56万元。四是以基地为平台,构建现代渔业展示新窗口。积极配合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等兄弟单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全年迎接汉中市渔业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参观10余场、500余人次。(五)加强褒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管护工作,提升保护区的监管水平。制定《管护制度》、《巡查台账》,编印《宣传手册》2000册,成立了三个管护小组,轮流开展保护区的日常管护,全年开展例行巡查共计22次,开展联合巡查1次,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4次,发放保护区宣传手册600余份,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次,配合开展电炸毒鱼违法案件生态补偿增殖放流2次,共计放流达30余万尾。(六)扎实做好渔业统计工作,按要求完成渔业统计报表。(七)主动补位,认真完成市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一是主动抽调两名业务骨干到市局全面开展稻渔专班日常工作。二是组织召开了全省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全市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全市渔业工作推进会、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汉中市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三是认真组织和选派代表参加了全省专业技能大赛,并获佳绩。四是完成了全市890个养殖主体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任务。五是举办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一是全市今年新增稻渔面积3.082万亩,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289万亩,产业覆盖11个县区74个镇办221个村,生产生态绿色水产品1300万斤,产值2.3亿元,培育了“汉渔虾稻米”、“花英稻鳅米”等优质稻渔米品牌,4家外地客商在我市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吸引5.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全省首家实施了稻渔保险,全市5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增收500余万元。二是编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宣传手册,发放资料1000余份,发放《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300余份,通过“两微一端”等媒体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积极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全市举办养殖技术、质量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97次,培训人员4248人次。三是全年配合开展部级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20个样品,全部合格;开展省级检测40个样品,开展全市水产品质量检测287个样品(其中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检测75个样品),所有检测中均未发现使用禁用药现象。全年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7%,超过年初确定的合格率为98%的目标,保证了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为全市渔业生产和鱼类增殖放流做好苗种供应,顺利完成了留坝、汉台、略阳等县区的鱼类增殖放流及违法捕捞案件的补偿性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任务。五是积极配合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等兄弟单位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全年迎接汉中市渔业产业联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参观10余场、500余人次,通过现场观摩教学,提升了水产从业人员的养殖理念和技术水平。六是不断加强保护区的管护,制定《管护制度》、《巡查台账》,编印《宣传手册》2000册,成立了三个管护小组,轮流开展保护区的日常管护,全年开展例行巡查共计22次,与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石门水库库区生态保护大队、褒城镇派出所开展联合巡查1次,下达停工整改通知书4次,发放保护区宣传手册600余份,积极协调争取相关放流资金项目,在保护区河段内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次,共放流齐口裂腹鱼、秦岭细鳞鲑、大鲵等土著珍稀鱼种2万尾,配合留坝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电炸毒鱼违法案件生态补偿增殖放流2次,共计放流达30余万尾,通过管护及放流,有效的改善和维护了保护区水域生态环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单位基地设施老化,亟待整修维护。由于基地设施建成时间较长,部分电路老化,部分道路、渠道、池塘下陷垮塌。2022年我站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行维修。(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与当前所承担的职能不匹配。机构改革后,我中心共承担10项工作职能,其中新增9项,但编制和人员并未增加。新的职能的赋予,带来的是工作量的成倍增加,尤其是许多业务工作专业性要求较强,单位8名专业技术干部中水产专业的只有6人,加之单位基地还要开展生产、试验、示范工作和创收任务。我站目前还有两名空编,计划在2022年事业单位招考中招入两名水产专业技术干部。四、下一步工作打算2022年,我中心将继续以《汉中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引,以《汉中市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为重点,聚焦渔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继续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产地水产品抽检力度,不断加强宣传和技术服务,为我市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2021年5月31日被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表彰为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骨干示范基地。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