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业务范围:制定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农机化项目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机推广与培训、农机信息化统计与社会化服务,农机质量调查与投诉处理,农机安全监理与服务,农机驾驶(操作)人考试考核、农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与农机安全生产。 | |
住所 | 汉中市汉台区益汉路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晓军 | |
开办资金 | 7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中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1.89万元 | 15.9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汉中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办理变更登记事项1次:10月11日办理1次单位名称及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登记,由原汉中市农业机械管理站变更为汉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1年度本单位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不断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市农机总户数达13.4万户,其中农机作业专业户3.5万户,农机经销点230个,农机维修网点24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0个(部级1个、省级2个、市级6个),其中粮食生产农机合作社33个(能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的25个)。(二)积极开展农机化推广工作。一是及时制定技术规范和要点。制定发放《汉中市水稻机械化种植育(供)秧中心建设规范》《汉中市小麦机收减损技术要点》《汉中市水稻机收减损技术要点》《汉中市油菜机收减损技术要点》《汉中市油菜抗湿应变机械化播种技术要点》《汉中市小麦抗湿应变机械化播种技术要点》等资料3000余份。二是强化农机化技术宣传。全年市、县累计报送通讯稿103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发布30篇、省农机化信息网发布101篇、市农业农村局微信公众号发布25篇。发放秸秆粉碎还田、小麦、水稻、油菜机收减损技术要点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三是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全市举办农机化生产现场及室内培训会31场次,开展农机化培训14500余人次,开展业务培训会17场次,其中市级现场会5场次,业务培训会4次。四是开展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实验。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油菜毯状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培训试验,为下一步突破我市油菜机械化种植短板打下基础。(三)狠抓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一是加强重要农机机械化服务。二是做好机手培训指导。三是认真开展跨区作业。四是全力开展抗霖秋播秋种。(四)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稳步开展。一是加强宣传,普及政策知晓率。二是夯实责任,强化监管。三是积极调研,上报建议。四是强化机具核验和补贴专栏建设。(五)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一是夯实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二是加强行业源头安全监管。组织实施“两免一补”农机安全监理惠农政策,通过加强培训考试和年度检验,提高驾驶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三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制作展板40多面,推送短信1800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增强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安全检验服务。开展拖拉机、收割机培训考试9场次205人,技术检验3000余台,发放行驶证、驾驶证455本,注册登记拖拉机248台(其中轮式246台,履带式2台)、联合收割机260台。发放农机安全宣传资料1.2万余份,开展农机安全业务培训10场次,组织市县农机监理人员600人次深入各镇村农机合作社和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安全检查。五是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活动。全市累计开展隐患排查258次,出动农机干部工作人员771人次,排查隐患214个,整改210个,向交警部门、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移交违法线索60余条;累计开展宣传304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680份,发放宣传告知单460余份,宣传教育183人次,受益群众7556人次。六是格执行重要农时应急值守制度。(六)加强农业机械化工作调研。一是组织各县区积极开展调查设施种植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需求发展情况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并按时上报。二是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走访,形成了《汉中市粮油、蔬菜机械化生产现状及有关建议》报告。三是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成套设施(设备)的调查摸底,强化补贴资金调度和调剂,针对资金不足问题,及时向省中心申报。四是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汉中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研讨与分析》报告并上报。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农机装备总量保持增长。全市农机总动力192万千瓦,拥有种植、养殖、园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业机械32万台/套。种植业机具14.5万台,畜牧水产机具3.95万台/套,园艺和设施农业机具1.4万台/套农产品加工机具12万台/套,其他机具1500余台/套。粮食生产动力机械1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219台、小型拖拉机5099台;耕整地机具6.8万台/套(含旋耕机6871台、机引犁(耙)1431台、微耕机5.9万台),联合收割机1295台、插秧机201台、播种机具620余台、秸秆处理机械1万余台/套,排灌机械4万台,田间管理机械9877台,植保机械4843台,无人机43架。谷物烘干中心31处(含12家粮食加工企业)、机组设备49台/套,其中100吨以上大型烘干中心4处。茶叶食用菌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市采茶机具3012台/套,茶叶加工生产线100条。(二)农机化水平继续提升。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面积分别达710万亩、43.56万亩和245万亩,其中水稻机插秧9万亩、机直播1万亩,油菜机械收获(含分段机脱)65.46万亩,机械化直播(飞播)6.65万亩,小麦机收38.72万亩玉米机播(含简易点播机)8.2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6%(平川县区55%左右,山区县40%左右),与上年相比增加4.49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茶园管理、茶叶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机械化加工率稳定在98%以上。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一是省级下达农机购置资金不足,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无法满足实际购置补贴需求;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全市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主导产业薄弱环节机具补贴额度较低,存在部分关键作业环节机械紧缺的现象;四是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存在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和“存放难”问题,与机械化配套的工厂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建设不足;五是市县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结构老化,乡镇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无人抓,农村农业机械化人才匮乏,不能更好的适应农民群众对农机化技术和服务领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力度;二是大力提升特别是丘陵山区的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三是着力提升农机系统队伍业务素质,通过学习培训、招录招聘的方式充实农机化专业队伍。四、下一步打算(一)主攻稻油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加快水稻机育秧机插和油菜机直播、飞播推广运用,在2022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新建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个;建立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3-5个,建立丘陵山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3个。加快稻油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引进水稻大钵体毯状育秧机插秧和油菜毯状育苗机移栽新技术,建试验点1-2个。(二)全面提升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大力推广“猪、菌、茶、蔬、药、果”产业全程配套机具或流水线设施设备,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2个,力争建立林果、蔬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三)抓好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抓好机械化生产、加大机手培训,开展跨区作业、机收减损技术等指导服务;为机械作业提供作业信息、机具维修、供油引导等咨询服务。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四)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农机产品供给、质量监督、机械作业、信息化等服务。争取项目资金,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力争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鼓励和支持1-2村集体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五)不断改善农机作业条件。积极调研制定《山区丘陵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及农机库棚、烘干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结合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参与指导山区丘陵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建设。(六)抓好农机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全方位宣传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继续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及市政府出台的新购机具免息贷款等惠农政策。(七)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检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农机安全免费管理。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农机事故处理队伍快速反应能力。,防范农机重大事故发生。(八)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水平。强化“三农”政策学习和农机化业务工作交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能力。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机人才队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