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学科大专、本科、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相关科学研究、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雁塔路中段13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树声 | |
开办资金 | 391013.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33985.76万元 | 600097.3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从业人数 252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政策,切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无任何违反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借鉴世界和国内一流大学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学校发展形势、优势、挑战,研究提出构建新时代学校“11445”发展新格局。编制并印发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远景目标纲要及八个专项规划,完成学院分规划编制,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指标绩点化考核方案,构建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和落实机制。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校友会排名由100名进步到97名,软科排名由132名进步到117名。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学院学术能力建设十条意见”,明确学院学术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构建本硕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交叉创新研究院,探索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科研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修订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启动学校章程修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释放创新活力。稳妥推进校办企业改革,108家企业中91家完成改革任务。签署华清学院转设合作协议,完成举办者变更,华清学院转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办学125年并校65周年系列活动。以“总结经验、凝心聚力、扎根西部、争创一流”为主题,突出学术性、文化性、内涵性,举办高水平特色行业大学创新发展大会、大学科技园授牌暨2021年校友企业产品技术服务博览会、2021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沿黄九省黄河高层论坛等系列纪念活动40余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调整专业布局,新增3个本科专业,撤销2个专业。13个专业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其中20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3部教材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获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60部。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1项、陕西省2项。获陕西省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2项,陕西高教改革研究项目13项。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深入推进“本硕一体化”培养计划,462名优秀本科生进入培养体系。修订导师岗位管理办法,符合招生资格条件的导师达924人,较上年提升4.8%,企业导师数量突破200人。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与15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完成29个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自评自查工作。获首届国家级优秀研究生教材1部(全省共4部)。首次获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1项。获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较上年增加4篇。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达100%。学校连续三年进入中国研究生教育高校竞争力排行榜百强。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显著。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SRT)项目立项417项,较上年增长28.3%。获得国际、国家奖项数达1358项,较上年增加32.88%。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位列陕西高校第一;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特等奖1项(陕西唯一)、一等奖2项;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优秀创作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成绩位居陕西高校第一。承办了第七届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和省部级赛事。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本科榜中,学校由第50名进步到第40名。招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招收本科生5060人,省外生源比例达36.2%。理工、文史全国平均分分别高出省控线82.9分和42.6分,较上年分别提高5.7分和3.3分。招收硕士研究生3124人,较上年增加217人。招收博士研究生230人,较上年增加21人。博士非定向比例达94.3%,硕士优质生源比例稳定在60%以上。学科内涵建设持续加强。开展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工作,顺利完成一流大学及建筑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获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获准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ESI全球前1%排名不断提升,工程学进入全球前2.8‰。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学校连续三年进入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和QS亚洲大学排名榜单。16人入选陕西省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入选人数居省属高校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科研经费合同额5.06亿元,较上年增长12.44%。获准国家基金67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60项、社会科学基金7项。获准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省属高校中唯一获得“科学探索奖”。获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8项,以第一单位获得一等奖数居省属高校第一。发表高质量论文1800余篇,较上年增长13.8%。授权专利851件,其中发明专利243件,较上年增长24%。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获准军工项目15项。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5个,与中建、中铝、中铁等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全面合作。制定学校“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多个项目在秦创原落地转化。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总结推广“研究院+公司”成果转化模式,全年转化专利130项。全资、控股企业全年签订合同金额4.24亿元,实现产值3.6亿元。华清集团全年总产值达15.04亿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博士师资95人。全职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以“雁塔学者特聘教授”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优青获得者各1人。“地下空间环境保障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1人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开放办学步伐不断加快。获批1个国家级、2个省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举办国际周系列活动,承办“2021丝绸之路新材料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积极探索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安德学院首批44名双学位生按时授位毕业,24名研究生顺利获得南澳大学硕士学位。安德学院首届毕业生中86人进入QS全球前100名大学深造,深造率达54.45%。顺利完成教育部办学评估,再次获评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优秀机构。新增来华留学生招生专业1个。教育基金会捐赠总收入2897万元。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开源节流,全年财务收入15.93亿元,支出15.76亿元,收支平衡,略有盈余。配合完成省审计厅对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全年共完成工程结算审计79项,送审金额4.52亿元,审减5078.64万元。修订公房管理办法,公房使用配置效益进一步提高。完成招标采购项目238项,总合同额11662.86万元。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高,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投入使用,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揭牌。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十四五”校园建设专项规划。草堂校区学府城北区报规报建取得重要进展。草堂校区绿色建筑示范中心、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东大门内景观大道南侧环境整治等30项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顺利通过“十三五”省级机关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民生保障持续改善。较大幅度调增基础绩效,教职工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保障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完成草堂校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加快推进雁塔校区南院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收尾工作,教职工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校医院医疗环境不断改善。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获批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部教材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工程学进入全球前2.8‰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科学探索奖”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