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 2022-04-22 08:52
单位名称 陕西科技大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理学类、工学类、文学类、管理学类、医学类学科,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相关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法定代表人 李志健
开办资金 27124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73521万元 245998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科技大学 从业人数  210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奋力攻坚克难,推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140位(较上年提升21位),在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居全国第149位(较上年提升7位)。一、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积极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完成255个办实事工作项目;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简报》8次推介学校典型做法,成效得到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二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持续推进党建“双创”,1个全国样板支部和3个省级创建单位顺利通过验收,2个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入选数量并列全省高校第1。1人获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73人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全省高校“两优一先”8项荣誉表彰。不断强化政治吸纳,发展教工党员27名。聚焦干部能力提升,选派31人参加省级以上学习进修、赴省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挂职锻炼,1人获高校唯一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扎实开展第二轮校内基层党建巡察工作,实现校属单位党组织巡察全覆盖;配合做好省委巡视工作,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全校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紧密衔接,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1人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学校连续两年获省级优秀参扶单位。抓好统战群团工作,支持党外人士发挥作用,7条提案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1人获民盟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持续深化团学组织改革,召开学校第二次团代会和第一次学代会、研代会;学校获评“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优秀单位”,1人获评“陕西高校支持共青团工作好书记(好校长)”,1人获陕西学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化学、机械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数量并列省属高校第1位、全省高校第2位,总数达到7个,并列省属高校第4位;新增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稳步推进ESI学科建设,新增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全球前1%学科达到3个,居省属高校第2位。不断强化学科内涵,稳步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顺利通过陕西省首轮“双一流”建设考核;10个学科入选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居省属高校第3位;学校在最新全球学术排名中居全国高校第100位。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成立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三、师资队伍建设稳中向好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新增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聚焦重点学科方向精准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8名,聘任包括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25开放促进计划”人才10名。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2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2项。支持55名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业开展访学、博士后研究或参加工程实践;1个团队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获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二等奖,学校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全省4所),学校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中居第57位。四、科研创新保持强劲势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7项,居省属高校第3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签订横向项目688项,同比增长69%。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0项,获“202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1项;1项技术进入2021“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先进材料领域榜单。新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立5个校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深度参与融入秦创原,搭建3个分平台,组建9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授权专利1036件,同比增长33%;专利转化115件;学校入选“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五、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新增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总数达到37个,居省属高校第3位;新增5个本科专业;新增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接受专家组考查,通过专业认证专业达到16个,并列全国高校第7位、全省高校第1位。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1个在线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2020年中国互联网学习领域发展报告》。获全国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居省属高校第2位;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2项、教育部首批试点建设项目1项,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4项。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西凤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96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金三银”;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居全国高校第124位、省属高校第1位。深化本科招生改革,生源质量持续向好,高分段录取人数稳步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2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87.5%,居省属高校前列;“三三三”人才培养输出目标持续优化,其中本科生深造率较去年提升3.4个百分点;入选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0个典型案例(全省3个),1人受聘为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与服务行业副主任委员。六、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招生人数持续扩大,全年招生1620人(其中:硕士生1520人,博士生100人),同比增长9%;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省属高水平大学及以上生源同比增长13%。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成效明显,开展实施了“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2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2项。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总体良好率居全省高校第2位;获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研究生发表SCI论文580篇,同比增长7%;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90项。七、开放办学内涵持续深化深化开放办学理念,制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交流,努力谱写学校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实施意见》,实施“125”开放促进计划。国际化办学再迈新步伐,获批国家级“生物质化工与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省部级“西北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工程”“食品学科乡村振兴”和“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3个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获批中国-乌克兰“设计学专业博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部级以上外国专家项目11项,数量较去年实现翻番。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举办前沿科学报告、未央导师论坛、教育教学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活动300余场。八、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4人,配备思政课教师59名;聘任69名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全国10人),2人获陕西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3门课程获批全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创新开展网络思政,在西部高校率先成立正处级独立建制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有易思”共享供给站的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首次获全国高校易班技术创新大会一等奖,学校连续5年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夯实心理育人基础,通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验收。深度涵养校本文化,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入选陕西省、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创两迁”精神铸魂育人-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育人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全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省级“文明校园”创建,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助力办好“十四运”,选派1200余人高质量完成群众演员及志愿服务,扎实做好校外2300余名群众演员及志愿者的生活保障;1个团队入选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3人分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入选“西迁精神传承人”,1人先后入选“陕西好人”“中国好人”。九、综合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完善校园治理体系,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10个专项分规划;修订学校《章程》,已获省教育厅批复并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修订《双一流”建设科技成果与社会服务贡献激励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区南大门、14号学生公寓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研究生综合楼2号楼、南园餐厅提升改造,稳步推进二期实训楼建设,推进咸阳、太华路校区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银校合作智慧校园建设,建成智慧图书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实现“两门户一大厅一中心”信息化服务格局。健全内控机制,修订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招标采购规范化建设。推动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启用校友信息系统,签约3个教育发展基金项目。按照省教育厅工作安排,稳妥推进镐京学院转设,已完成方案制度、协议签订等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稳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陕西省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优秀等次省级单位;入选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0个典型案例。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