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安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防治畜禽疾病,促进畜牧业发展。畜牧兽医新技术、品种、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牧业生产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行业技能业务培训,动物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处置的技术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处置、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指导屠宰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洪学巷30号 | |
法定代表人 | 陈少谋 | |
开办资金 | 25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1.39万元 | 716.0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主要业务活动。1.抓稳产、保供给,生猪存量持续增长。在政策和服务上“做加法”,指导县区落实稳定生猪生产措施,缓解养殖场户市场压力。组织召开2次全市生猪产业形势分析座谈会,预测预警生猪生产形势及动物疫情,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猪群结构,全面抓好“两场”生产技术指导,有效提振养殖企业发展信心,遏制了“闭场”“停建”“弃养”势头。2021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恢复并保持往期最高水平。2.抓转型、提质量,养殖园区再创新高。2021年全市累计培育16个市级示范园区、33个县级示范园和13个市级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组建3个技术指导专家组,深入规模场、新建场开展技术指导32批次,指导新建生猪千头规模养殖场20余个,旬阳东方希望、汉滨立华牧业等8个万头场建设顺利推进。3.抓良繁、促发展,引优扩种成绩斐然。2021年全市生猪良种率达到90%以上,6个陕南白山羊保种场基础母羊稳定存栏600只以上,按期完成5个传统畜种13个品种139126个样本畜禽种质资源普查登记;通过招商、合作、合资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生猪产业建设大型养殖企业10个,当年投入资金6亿余元。持续推进安康秦阳晨原种猪场、民荣集团英国PIC曾祖代猪场、汉阴东方希望集团10万头良种繁育场落地投产,新场建成后年增提供种猪16.5万头,为打造我市全国生猪优良种源基地奠定基础。4.抓品牌、增效益,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富硒猪肉”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安康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安康林下猪”区域公共品牌商标、“安康猪肉”名特优新农产品、“镇坪腊肉”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的正式启用,全面推动生猪产业链的长足发展,促进了我市生猪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升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安康畜牧业绿色发展、农村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授牌“安康猪肉”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企业3家,优质“安康猪肉”产品已高价远销上海、江苏等地。5.抓推广,强示范,科技推广业绩显著。研究制定“生态养猪”、“生态肉羊养殖”、“林下养鸡”、“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猪沼园循环农业猪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6个;完成“生态富硒猪肉标准化生产示范与推广”和“陕南白山羊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2个省级科技成果登记;完成《非洲猪瘟防控中环境样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申报;指导制定4项企业标准上报市科技局审查。组织开展科技培训12场次,印发畜牧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资料3万余份,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6.抓防控、保安全,防控保障举措得力。组织开展全市11个县区秋防及畜牧兽医重点工作交叉检查,3个养殖场纳入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试点。创建21个镇级、48个村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示范点,开展2次“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免疫各类畜禽1720.56万头只,免疫效果监测全部合格通过验收。指导秦阳晨原种猪场伪狂犬疫病净化示范场创建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完成旬阳家润养殖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申报指导。7.抓监测、防风险,检测工作扎实有效。2021年市级兽医实验室血清样本检测25710份,病原学样本检测10648份;开展非洲猪瘟、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狂犬病的监测排查46.72万场次、排查猪只1623.49万头;开展布病检测5680头份;狂犬病检测1520头份;指导2个县级兽医实验室完成改造升级,10个县级兽医实验室年度考核验收全部合格。对阳晨牧业集团为主的58家规模化养殖场开展非洲猪瘟检测样品2844份,检测跨省调运生猪21840头,出具实验室检测报告18批次;屠宰环节抽检样品280份;防疫效果评价检测3190份,2021年度检测数量创新高。8.抓监管、严规范,屠宰监管履职尽责。举办屠宰政策管理培训3批次150余人,组织12名驻场检疫人员开展检疫技能集训,开展屠宰检查指导16批次,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停业整改8场次,约谈县区主管部门3批次5人,完成非洲猪瘟混样PCR自检6312份,“瘦肉精”自检8900份,市级抽检非洲猪瘟155份,瘦肉精200份,肉品水分、肉品激素抽检70批次,全年完成屠宰检疫生猪25.4万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9.抓检疫、强管理,智慧动监稳步推进。2021年产地检疫电子出证76853份,审核备案生猪运输车辆215辆,备案管理贩运经纪人58名,完成信息化注册备案养殖企业900余个、中小规模场及散养户15149户,全市规模场备案率达90%。组织召开动物防疫信息培训6场次,全面推进动物防疫检疫信息化,牢牢把控养殖环节、调运环节、屠宰环节的检疫申报、电子出证、生产销售的信息化操作,实现检疫信息全链条可追溯管理。10.抓脱贫、促增收,联建帮扶再展新风。2021年8月份圆满完成了镇坪县曙坪镇联合村驻村帮扶任务,八年扶贫成效显著,联合村两委专程送来“帮扶联建八春秋,功成圆满载史册”锦旗。8月下旬转战至镇坪县牛头店竹叶村开展联建帮扶,及时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狠抓“中油杂19号”高产油菜示范种植200亩,拨付该村5万元产业奖补,争取了10万元市级示范合作社补助项目。在农时关键季节,组织单位党员干部为群众栽油菜,在防洪救灾和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及时组织指导和为帮扶村捐赠相关物资,打开了竹叶村工作新局面。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1年全市生猪存栏127.22万头,同比增长1.1%,出栏190.98万头,同比增加6.1%;,肉类总产18.7万吨,同比增长7.2%。全市生猪产业品牌创建、良种繁育基地、和循环发展模式都取得了新突破,完成《安康市生猪产业大事记1949-2021》编撰印发。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设施配套率100%。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以非洲猪瘟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中小养殖场防疫设施条件简陋,疫病防护能力差,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薄弱。2.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力量不足。县区、乡镇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流失错位严重,技术指导、动物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各级动物疫病防控资金投入不够,检测设备欠缺、检测能力偏低。3.畜产品品牌推介力度不足。目前我市“安康猪”、“富硒猪肉”等产品市场推介活动少,区域品牌商标利用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政府驱动力度不够。(二)改进措施:1.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扎实开展以非洲猪瘟防控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宣传和督导,继续做好“两场”包抓包联工作机制,督促、指导“两场”建立健全生猪转运站和洗、消设施,筑牢猪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积极开展第三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及申报工作。认真组织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免疫技术培训,推行防疫信息化建设,做好疫苗、药品、耳标等防疫物资组织供应;全面推进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加大免疫效果抗体检测和动物防疫考核力度,确保强制免疫密度和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2.组建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围绕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力量不足,积极组建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成立课题研究专家小组。大力推广“畜沼园”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认真做好生猪生产动态和市场价格信息预警监测、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和服务,持续做好驻村联建帮扶和产业扶贫联县指导工作。3.积极推动“富硒猪肉”国家行业标准的应用与推广,强化品牌管理,支持鼓励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安康林下猪”区域公共品牌、“安康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安康猪肉”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特色品牌,组织生态富硒猪肉品牌的推介应用,提升安康生态富硒猪肉知名度和养殖效益。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2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履职尽责,围绕生猪产业链建设,认真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积极做好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畜禽区域品牌及推广应用;全力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持续抓好动物检疫和屠宰管理;竭力为安康畜牧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努力推动单位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产业发展先进集体”;被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评为“全省畜牧业统计监测先进集体”;被第三次陕西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评为“全省畜禽资遗传源普查工作先进集体”;被安康市农业农村局评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