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公共资产经办处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提供市本级公共资产经办服务。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产产权集中管理事务性工作,产权登记、资产配置、资产处置经办和信息化建设,参与拟订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等通用资产的配置标准、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市本级公共资产购建预算执行、调剂、租用、购置建设、接受捐赠、处置拍卖、报废、报损等,参与拟订市本级公共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市财政局机关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和机关及下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大桥路17号 | |
法定代表人 | 尹正涛 | |
开办资金 | 106.4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财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4.2万元 | 174.4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市公共资产经办处在市财政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以强学习促公产干部能力提升。一是重点加强政治学习;二是深入学习贯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条例》;三是强化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编报指南》,紧盯省财政厅填报工作要求,夯实责任,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填报人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培训。(二)以补短板促资产管理规范提升。面对新形势下的资产管理工作,以“三个集中统一”资产管理“安康模式”为特色亮点,深挖细掘,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质增效。(三)以抓管理促工作标准提升。一是规范关键环节。二是创新“安康模式”。在贯彻落实“过紧日子”上,坚持“三个统一”集中管理,对闲置资产加强共享共用、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以资产存量调节预算增量、以预算增量优化资产存量这一目标;三是夯实基础工作。按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主动宣传。围绕“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创建目标,2021年共刊发稿件38篇,《中国改革报》作为国内唯一以报道改革与发展的央级媒体,对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在制度管理方面。一是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各县区贯彻执行《安康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安康市财政局关于国有资产专管员和定期检查制度的通知》《安康市行政职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考评办法》情况进行了自查,重点抽查了30家单位的绩效监管和资产清查;二是与市纪委、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协同配合,对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领导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和附属用房使用面积进行了检查,对超标的办公用房进行了指导整改;三是研究制定了《安康市中心城区公租房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工作方案》,助力符合划转类型的公租房资产注入市城投公司;组织研究《安康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对出台办法提供可行性意见,保障了该办法的顺利颁布施行;四是草拟了《安康市2020年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按时上报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二)在经济效益方面。持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规范资产管理,通过调配、拍卖、竞租等方式积极盘活资产,完成市公证处整体改制、香溪书院国有土地划转,金州路原武警支队军用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回、北正街直管公房纳入棚改处置、安澜公园和市移民博物馆移交划转等工作,收缴土地证2本。推进闲置(富余)资产共享共用,探索建立“公物仓”,完善专用设备和办公用品再次调拨使用机制,调配收回价值26万元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循环调拨8次,全年完成调拨固定资产157件,资产原值703.71万元。实施“阳光操作”,对“原安康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办公用房”五年租赁权进行招租,全年完成资产收益3.21亿元。完成我市44805套公共租赁住房概算,调配景泰新居约650平米的房产作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场所,腾退300平米办公用房用于疫情防控疫苗临时接种点,完成市委统战部、市委狠抓落实办、市种子站等办公用房的调剂,有效提升了资产利用水平。逐步实现“以资产存量调节预算增量、以预算增量优化资产存量”的目标,将“产权集中统一管理、使用集中统一实施、收益集中统一调配”的资产管理“安康模式”不断推向深入。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认识不到位。一是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对承担本部门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责不明晰,存在着缺位现象;二是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清处置的现象;三是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对配置、使用、处置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本单位的资产增减不按规定进行报批、核销及会计核算,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经过累积形成了棘手的历史问题。2.制度不完善。一是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不完整,没有形成一套资产管理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的制度都是对财政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已有制度的重复和模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本单位、本行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和模式,不利于运用到资产的日常管理中;三是制度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把制度运用到资产管理的日常管理中来,为了建立制度而建立制度。3.管理不规范。一是仍有单位资产中盘亏资产和已达到报废年限资产长期挂账,造成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发生;二是资产信息系统年报月报质量仍需提高,大部分专管员对信息系统操作不熟练;三是主管单位对下属各单位没有起到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各自为战的现象严重。4.人员不专业。一是资产专管员多数是单位会计或出纳人员兼任,且有部分单位由聘用人员担任,流动性很大;二是有些单位虽然有固定的专管员,也是近两年新招录单位的人员,业务不熟悉,专业性不强,资产管理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造成资产管理工作的弱化。(二)改进措施:1.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做好全方位基础工作。一是要梳理系统资产类别与资产信息,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及准则要求,对重复登记、来源不明、遗漏未登、去向不明的资产提出合理处置意见,按级别报请相关部门审批后,交单位财务按规定核算入帐或者下账。二是加强财务人员和资产专管员的培训,采取多渠道的传播授课方式,提高资产管理的认识,加强财务人员和专管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固定资产之外,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房、在建工程转固等国有资产管理,及时、无误、致力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率。2.强化预算约束、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一是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单位资产存量的现状,进行审核,以存量控制增量,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是规范资产日常操作使用。强化对资产购置、使用、调拨、处置的监督管理,建立“公物仓”,建立机制进行行政事业性调拨、调剂,共享共用,依次开展单位内部调拨、跨部门、跨地域的实践;三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完善我市资产绩效管理办法。3.强化信息化建设、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好资产增减变化的动态监管。一是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大数据运用,降低管理成本,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动态管理,结合财政云等信息技术,对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植入风险预警、推动人控向机空转变,提升监管效率;二是建立数据信息库,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及时进行全面调研,理清各方责任,做到数据准确,实物清楚和账实相符;三是注重强化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和建议,是推进我市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按照责任分工、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以管好用活这一目标,把责任落实分解到各主管部门,加强主管部门的主题责任意识,确保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持续“一个加强”。要加强资产高标准管理,推动“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创建向纵深发展。始终牢固树立“资产工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理念;强化“节约就是增收、闲置就是浪费、流失就是失职”意识;积极为机关事业履职提供优质保障。(二)聚焦“两个完善”。一要聚焦制度建设的完善。全面加强产权集中管理,着力夯实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二要聚焦监督问责的力度。强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三)实现“三大提升”。一要实现报告质量的提升。二要实现公共资源整合的提升。三要实现资产收益任务的提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被省财政评为“2021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先进单位”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