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动周文化景区规范运行,实现景区旅游业追赶超越、争先进位。承担景区规划发展、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环境保障、环卫及综合执法工作。 | |
住所 | 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内 | |
法定代表人 | 杨慧敏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拨款 | |
举办单位 | 岐山县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47.8万元 | 274.7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度假区创建顺利通过市级初验。累计投资100余万元,新建13处度假区标识牌、翻新完善原有16处标识牌,设计制作完成体现度假区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建成岐山县旅游集散中心和岐山旅游指挥平台,完善了度假区内功能要素。经过不懈努力,区内硬件设施及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及时梳理完善申报资料,申报自评得分829分,市上初评880分,达到省级旅游度假区验收评估标准。11月6日,度假区创建顺利通过省市专家初验。2、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投资1600万元,周原考古基地建设顺利完工,包括文物陈列室、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专家办公、食宿等设施建设,配备专业文物修复及检测设备,用于文物检测、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周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本年度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200万元,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5500万元,全面完成了重点项目和稳投资建设任务。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周文化景区二期建设项目,按照5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的旅游交通、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软硬件提升。3、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先后高规格编制了《岐山周文化景区总体规划》、《岐山周文化景区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岐山县周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等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开发建设周文化核心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开发重点及市场空间,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拓展文旅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新模式的具体举措,为做活周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4、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结合市县招商引资政策,出台了《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管委会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岐山县周文化景区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周文化景区管委会总部经济工作招引方案》等项目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精心策划包装岐山旅游大数据中心、凤蔡路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凤雏遗址保护与展示等12个项目,全年招引文旅项目3个,实现协议引资5.76亿元,到位资金3.9亿元。5、宣传推介有声有色。以周文化“崇德、尚和、践礼、约行”核心理念为依托,积极筹备全国周文化暨周公思想学术研讨会,深入研究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举办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岐山转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先后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旅游日、进博会、丝博会等文旅宣传推介活动9次,发放宣传册和项目册20000多份。同时,利用学习强国、爱岐山、岐山洪霖等平台,发送周文化典故、岐山地名文化等文章50余篇。2021年累计接待研学团队39批次、2万余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6、民俗村治理力度加大。共出动检查车辆30台次,检查人员90人次,入户检查120余户,进一步规范了民俗村接待秩序,提升综合管理务水平。针对“上路拦客”顽疾,积极联系县电视台对民俗村接待户上路“挡车拦客”现象进行曝光拍摄。同时,积极围绕做大“一碗面”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会同县妇联命名表彰西岐民俗村“巾帼农家乐”示范户10户。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1年,紧紧围绕全县“做大一碗面,做活周文化”总体工作部署,狠抓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周文化景区提升改造工作,统筹抓好景区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周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顺利通过省市考评验收,2021年周文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2、文旅融合发展有待机一步提升。(二)改进措施:1、加强学习、立足实际,加压奋进,开拓创新,统筹做好全年各项工作。2、创新举措,再鼓干劲,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创文旅发展新业态,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四、2022年工作计划1、全力抓好项目策划实施,积极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计划投资1900万元,继续推进周文化景区二期项目,按照5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的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软硬件提升;计划投资3000万元,实施岐山周文化景区整体提升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由宝鸡景观艺术雕塑厂投资实施海外流失青铜器展馆项目;计划总投资2300万元,实施凤雏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主要建设文物展示厅600平方米、文物库房80平方米、资料室50平方米、修复室70平方米、接待室30平方米、宿舍100平方米、公厕90平方米、治安室学术交流室等配套设施1800平方米、设立界碑界桩文物保护碑9处、安装智能展示和安防系统各1套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2022年抓紧办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稳评、环评等前期手续资料,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综合保障,争取11月完成主体建设。2、扎实推进做活周文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印发做活周文化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并书面征求做活周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意见,完善印发《岐山县做活周文化工作方案》。持续深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平台、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做好周文化景区、西岐民俗村、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整改提升工作,深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进一步挖掘市场,特别是凤翔、扶风、眉县等邻近县区的研学游市场,创新优化课程内容,除了按照小初高来设置课程以外,联系学生课程实际内容,增加相应互动环节。打造研学亮点主题,以“周文化”为大背景,增加类似成年礼的主题研学游,围绕主题丰富相应的内容,提高复游率。3、全面加强景区安全管理,提升景区管理水平。严格落实省市县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要求,继续督促景区切实落实“四方责任”和接待要求,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1米线”要求控制人流,接待人数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落实场所消杀和进出人员扫陕西健康场所码、查验通信大数据通行卡、测温、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加强员工动态管理,全面做好景区疫情防控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和宣传,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游客投诉行为;完善景区投诉处理系统,提高回复效率和投诉处理满意率;对景区进行深入监督和管理,净化景区经营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率。统筹环卫力量,适当增加环卫人员,更换环卫设施,提升综合管理水平。4、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旅游推介会、洽谈会、文化论坛等进行周文化的强势宣传,提升周文化影响力,举办好第五届全国周文化学术研讨会。充分发挥和利用媒体宣传平台,运用好微信、抖音等大众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文旅宣传,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加大向《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周文化历史人文典故力度,提升周文化宣传的含金量,形成岐山特色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助力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策划组织1—2次创意新颖、富有震撼力的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扩大影响、集聚人气。大力开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通过互联网招商、上门拜访、发放招商优惠政策资料等方式,提供“保姆式”服务,全方位营造最佳投资环境。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