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乡分校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业务范围:农村学历教育,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宣传、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宣传、推广。 | |
住所 | 西乡县莲花南路4号 | |
法定代表人 | 肖俊 | |
开办资金 | 2.4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乡县农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87万元 | 0.87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乡县分校.公益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校在省农广校、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乡村人才振兴为己任,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切实抓好全年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指导、管理及农业科技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宣讲培训及指导工作。一是产业发展政策及产业技术宣讲培训。根据种植农作物及养殖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培训方式,分段进行,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产业扶贫政策等宣传培训。采取集中宣讲和分散到户到人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所帮扶的贫困村开设“五知五行,知行合一”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大讲堂和安全生产月宣讲活动,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非洲猪瘟防控政策、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和减灾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产业扶持政策、农业科学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的宣讲。向过往群众和帮扶的村免费发放农业科技图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在所帮扶的村,开展各类集中和入户宣讲活动3场次,参与宣讲23人次,接受一对一答疑、政策宣讲和集中培训的脱贫户共计63户,180人次。二是培育乡村人才,巩固脱贫成果。学校通过采取线上授课培训,动员职业农民登录云上智农手机APP、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并向个人抖音、快手、及向9个微信群600余名职业农民及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发送种养殖产业技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产业扶持政策、非洲猪瘟防控政策、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消防安全和减灾防灾知识宣传讲解文字学习及视频培训讲座100场次,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民及农户、学员6700人次;开展并接受一对一答疑培训20场次,培训1130人次,通过受训人员传、帮带动脱贫户150余户500人次提升产业技能,坚定产业发展信心。三是扎实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及指导工作。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和精选,确保培训工作质量。通过对产业脱贫专业技术人员和农广校全体教职员工的集中学习辅导和对全县48名中高级、559名初级职业农民及培育对象通过微信群、网络,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使大家在活动中能够底气充足,政策把握到位,业务熟练掌握,通过职业农民抓好产业所在村和所包抓的脱贫户政策宣讲和产业脱贫技术培训,并采用现场观摩、集中讲解、到户和线上指导、电话答疑等方法提升农民培训工作的服务质量,提高了“科技大培训”活动的效果。第二确定培训内容及方向,灵活培训方式,做好分工协作,确保培训到位。根据系统及涉农各单位、各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指导内容。重点推出“村头课堂、田间课堂、线上课堂”模式,让培训走进千家万户,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充分利用607名初、中、高级职业农民重点抓好产业所在村和所包抓的脱贫户政策宣讲和产业技术培训,并采用现场观摩、集中讲解、到户和线上指导、电话答疑等方法提高了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据统计一年来,县农广校(农培中心)在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中共参与涉农各类培训、指导及微信群、线上线下培训、答疑培训累计191场次,培训人数14660人次,印发资料及宣传品1万余册;其中:通过各种方式动员职业农民宣传,个人登录抖音、快手、云上智农、老刀学霸、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及向9个职业农民培育交流群、在班培育学员群及职业农民帮扶群(朋友圈)中推送文字、链接、直播、视频133次,接受培训11600人次;现场培训32场次、培训1800人次;在脱贫村开展十九届五、六中全会、产业扶持政策的宣讲、非洲猪瘟防控政策、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和减灾防灾知识宣传讲解并接受一对一答疑培训26场次,培训1260人次。(二)狠抓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资金的争取及项目实施工作。为确保完成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县农广校不等不靠,积极向省市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15万元,用于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2021年9月17日在堰口镇开班,12月30日结束。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认定初级职业农民50人。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项目的实施上,一是认真做好“三堂课”制度;学员签到册、学员培训档案、学员考勤表、实训日志及技术人员帮扶指导记录等进行了建档归类;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班主任制度、班委会制度。二是做好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员听课监督,采取教学实训全程摄像,教学、实训照相、督导领导每场必到观摩教学。又通过购买、自编教材等共计16门6200余册教材发放给高素质(职业)农民及培训学员,自制DVD教学光盘1000余张。为每个学员在线上购买3个月农业科技学习视频,在业余时间学习,做到了既方便自学又全面普及知识。三是严格考勤考核。每堂课做到上下课点名,学员修完现场和线上理论课和实训课学时后,考勤达到要求后方可参加统一笔试、答辩和实操考试,对考试通过并全勤者发放高素质农民培训结业证,同时推荐通过职业农民认定理论考试,成绩和评定合格的学员,发放初级职业农民证书。四是不断创新培育模式。1、严把教学环节,设早、中、晚课堂,避开产业生产高峰。坚持教学全程录像,开展线上线下答疑解惑;2、采取校企联合和校校联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学员伙食,教师及工作人员吃在镇村,安心听课和教学。3、实训教学增加创业指导和服化教学,不断提高知识转化应用能力;4、考虑个别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实际困难,答辩(面试)采取视频连线(为确保答辩的真实性,采取不打招呼连线)和大夫指导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一个考核过关的学员都能有认定的希望。5、认真督导技术人员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现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三)扎实做好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宣传工作和相关的信息报送,及时报道了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动态。二是开展职业农民线上继续教育,通过微信群在600名职业农民中发送省编学习视频10个,县校推送视频8个,文字学习资料11篇。三是积极配合省培育办公室推荐选送现代农场主培训学员3名参加省级学习;配合市培育办公室推荐选送我县20名初级职业农民参加市级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推荐2名高素质农民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创业富民专题培训班;向省培育办公室推荐3名拟认定高级职业农民;推荐拟认定省级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1名;选送5名参加全市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培训,并推荐认定市级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的优秀人才1名,认定市级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4名。四是积极向市培育办公室选送优课优教视频讲座课件一个参加评选活动;选送一名教师参加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训教师比武大赛,获优秀奖,选送一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市“百年华诞话发展,学党史增信谋新篇”高素质农民演讲赛,获优秀奖。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对全体教职员工的集中业务学习辅和对全县48名中高级、559名初级职业农民微信网络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切实练就下乡培训及服务队伍的过硬本领,使大家能政策把握到位,业务熟练掌握,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服务和培训质量。二是号召48名中高级职业农民重点抓好所包抓的脱贫户政策宣讲和产业脱贫技术培训,并采用现场观摩、集中讲解、到户指导、电话答疑等方法提高了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和产业扶贫政策技术培训的效果。三是服务率高,培训效果明显。据统计一年以来,全县600名在群的职业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服务150户,500人次;农广校开展十九大精神和产业扶贫政策集中和入户宣讲活动26场次,参与宣讲87人次,接受一对一答疑、政策宣讲和集中培训的脱贫户共计63户,180人次;在帮扶的脱贫村开展了种养殖技术系列培训170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资料500本。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搭建的平台深入镇、村开展了茶叶种植加工、雷竹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与防治技术、猪、牛、羊、鸡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商、农民手机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创业、农村法律法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等17个内容,17场次系列培训,培训人数1050人次。号召全县职业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并创造条件安排贫困户到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就业;600余名职业农民带动脱贫户1500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到自己的经营主体就业700余人;为50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指导,现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全年农业科技(创业就业、产业脱贫技术)培训及指导累计191场次,培训人数14660人次,指导及答疑培训26场次,1260人次。通过培训,有力提升了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助推了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工作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教学设施还相对简陋,招生、科技培训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效率有待提升;部分农民对提升综合素质和产业技能认识不够,参训意识不强。(二)改进措施。继续开展宣传工作,坚持实行多形式办学,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科教培训指导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加强教职员工队伍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农民的更新知识、提高产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四、2022年工作计划(一)强化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探索多形式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科教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二)开展高素质(职业)农民典型事例展示和创业指导跟踪服务。(三)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项目资金争取和实施工作。力争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四)不断探索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继续开展多形式农业科技培训及指导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