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富县>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县分校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县分校

发布时间: 2022-04-19 16:12
单位名称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县分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全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
住所 富城镇北教场64号
法定代表人 吉建朝
开办资金 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富县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7.6万元 97.1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富县分校.公益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及主管局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我校秉持“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宗旨,从培育培训理念、模式、途径入手,紧紧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展开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一)教育培训工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我县农业产业高效、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是打破人才匮乏瓶颈,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工作可全面调动起农村农业骨干力量的学习、实践、创收的积极性,故培育工作重且艰,农广校始终携压力与动力前行,积极办好每期培训。1.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是完成我县2020年-2021年80名高素质农民学员的培育任务,考核认定76人,认定率为95%,学员参评率和满意度均为100%。二是承担2021年-2022年150名学员培训任务,组建了3个苹果种植专业教学班,每班50名学员。已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因受新冠疫情影响,目前转入线上教学阶段。三是完成市级2020年-2021年150名中级职业农民的培育任务,认定150人,认定率、参评率和满意度均为100%。四是承办市校“2021年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60名苹果种植专业学员培训班,已进入实践课教学阶段,受新冠疫情影响转入线上教学阶段。(1)因需因产制定方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结合目标任务、县域产业发展、学员技术需求分别制定了《富县2021年高素质民培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和培育培训计划,对培育培训工作和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认真部署,细化量化了目标任务,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2)深入基地认真调研,加强基地动态管理。校领导带队深入12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查看,了解基地运用情况,从实际出发,加强基地管理,为学员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基地实训进一步开阔了学员视野,为其渗透了先进的理念,提升了生产管理技术。(3)精准教育培训内容,落实班级管理制度。按照县域内农民产业发展需求,我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培训目标,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将农村电子商务与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大此类课程在总课时中占比。授课教师课堂上采取手把手、现场模拟直播等方式,实现了学员听得懂、学得会、化繁为简的实践操作培训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员在校期间严格班级管理制度,实行专职班主任负责制,成立班委会,建立微信交流学习群,方便学员管理及交流学习。(4)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富县模式。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创新推行了“53421”农民职业培训模式(即在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等“5”个出发点,采取理论面授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网络远程教学“3”位一体培育方式,实现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类经营主体目标,达成农民职业化、农业生产生态化“2”个培训效果,通过系统化培训全方位提高职业农民的培育的“1”个培育质量目标)。让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通过系统的“职业化”培育,担负起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是我们培育职业农民的最终目标。2021年我校深入推进“53421”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通过培训、考核向226名参训学员颁发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为乡村发展建设培育了一批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为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5)坚持技术帮扶指导,加强后续教育培训。在整个培训期间,安排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和学员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技术指导关系,要求指导老师对所指导学员每月至少2次帮扶指导,详细记录跟踪帮扶指导过程,帮扶指导情况将作为帮扶指导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为保证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农民知识更新培训,我校在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教育培训后,坚持线上教育培训,通过为学员提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与平台,定期要求学员按时参加培训,2021年组织“延安市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35期,参训学员36000余人次,为高素质农民后续教育培训提供了保障。2.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农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一群植根在农民中间的技术传播者,近年来我校持续加强农技人员的技术知识更新工作,强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农技员农业服务指导水平,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第一时间服务于农业。今年我校利用中央农广校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开展农技人员远程视频培训13期、培训农技员164人次。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农业技术的掌握是农民最快速与直接的产业发展措施,2021年上级下达我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10000人次,我校积极施措,避开农忙时间,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民10339人次,完成任务的103%。4.富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农技人才是我县产业发展的绝对中坚力量,是富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先进引领者。2021年由县委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局组织,我校具体负责承办了2期分别以苹果生产、畜牧养殖的“富县乡村振兴农技人才培训班”,参训农技人员达83人。为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实行全封闭式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了《富县乡村振兴农技人才培训方案》、《教学计划》等一系列保障性文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了县农广校“一主多元”的培训地位。采取“专题授课+研讨交流+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成果分享+实践实训”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专业课教学内容,聘请西农大各研究领域学科专家授课,还聘请了延安市“明星带货局长”前来授课,将自媒体平台销售课程纳入到学习内容。本次培训是一次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大胆尝试,我校及时总结培训经验,为今后继续承办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二)党风廉政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在县农业农村局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党建工作。一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指针,加强组织领导:今年1月份,我校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要求单位干部职工,明确分工和目标任务,划分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例会制度等。二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利用“党员小书包”、“党建云”和陕西干部网络学院学习等平台开展学习。三是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主题教育为载体,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认真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落实“五个一”制度,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五是开展“吃空饷”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关于在全市开展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排查整治的通知》(延纪发[2021]3号)精神,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自纠,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使我单位的纪律工作得到了明显好转。2.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农广校校长为组长,单位全体干部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二是落实专项经费1万余元,用于室内外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建立健全了精神文明各项制度。四是鼓励干部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建设、斑马线义务执勤、党员进社区、义务献血等志愿者活动。五是坚持法治教育常态化,要求干部做到学法、懂法、守法。3.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发扬农广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和倡导现代文明,积极组织干部参加知识竞赛、技能大比武、文艺演出等文体宣传活动,丰富党员干部文化生活,既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又树立了“农广人”良好的精神风貌。一是我校吉建朝同志被中共富县县委授予“富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二是我校2021年被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评为“2021年度全省农广体系先进集体”。三是2021年4月份在延安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绩效考评中,我校荣获“2020年度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马小东、许晓梅2名同志分别被评为“2020年度全市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和“2020年度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四是在全市第四届庆丰收节活动中,市农业农村局分别授予我县高素质农民张录平、李学宁、许晓梅3名同志为延安市2021年“十佳高素质农民”、延安市2021年“十佳产业标兵”和延安市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教师”。(三)产业脱贫工作农广校2名党员干部参与茶坊镇督河村9户脱贫户的帮扶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得到了镇、村两级的认可,各户产业今年都发展稳定,没有返贫的风险。(四)其他工作按要求及时高质量完成县农业农村局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我校人员编制6人,均系管理岗位,无专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无法完成系统性、创新性的教育培训。建议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及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为我校配备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增设专业技术岗位,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注入新鲜血液。2.高素质农民后续教育培训缺乏经费保障:高素质农民获得资格证书后,2年一审验证和后续教育无经费支撑,使得后续教育无法跟进。建议上级部门单位,增设高素质农民后续教育培训管理费用,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不脱节。四、2022年工作计划围绕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重点工作。1.培育高素质农民150名,争取市级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50人,资格认定率不低于90%,满意度达到95%以上。2.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期参训300人。3.利用中央农广校远程视频终端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8期,参训学员500人以上。4.开展乡村振兴农技人才培训4期,培训320人以上。5.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争取上级支持,增加中级职称编制,配备农学、园林、畜牧等专业教师4名,为农广校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6.做好省市农广校、县农业农村局安排的其他工作,及我校其他日常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