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巴县> 陕西省镇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省镇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发布时间: 2022-04-19 09:28
单位名称 陕西省镇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
住所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事处水井街39号
法定代表人 姚平波
开办资金 50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巴县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8.18万元 43.87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镇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 从业人数  3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持续推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推广工作(一)稳定粮油基础地位,确保粮油生产安全。紧扣全县粮油59.5万亩生产任务,积极调整粮油生产结构,保面积、稳产量、保护和提升粮油生产能力,保障全县粮油生产提质增效,维护粮油生产安全,粮油基础地位得到了加强。(二)紧抓试验示范带动,推动粮油绿色高效1.建设马铃薯─玉米一体化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点(片),在全县布点示范9个,面积1000亩,配套相关物资,落实技术指导,取得较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省农技总站要求,在长岭镇九阵坝村开展了希森6号、云薯303、云薯107、青薯9号等7个品种对比试验和希森6号不同海拔位置示范展示,示范取得较好效果,希森6号品种表现很好,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在长岭镇九阵坝村开展了希森6号肥料利用率试验也取得了成功;与市中心联合申报的玉米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联合申报的原种和一、二级种繁育地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2.在黎坝镇建设水稻示范点1个,示范面积300亩,示范优质水稻品种4个,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导方案,落实了物技配套,确定了技术责任人,开展了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跟踪服务,确保绿色高质高效。在赤南和黎坝镇4个农业。2000亩,及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下发,开展了稻渔、稻鳖、稻虾技术攻关和全程指导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取得全面成功,绿色发展模式不断显现。3.在黎坝镇落实油菜示范面积300亩,种植品种以绿色优质高油“中杂油19”油菜品种为主,通过全程技术指导,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结合产油大县项目实施,在中西片8个镇建立油菜补贴示范片10000亩,补贴资金100万元;并在赤南镇、黎坝镇、简池镇、渔渡镇建立1000亩高质高效示范片,实施种子、农药和化肥全部配套物资免费发放,目前项目正在实施;结合汉中市汉油系列油菜品种推广,我站在赤南、黎坝和简池建立邡油777、汉油8号新品种示范点10个,面积2300亩,并进行技物配套。今秋由于天气异常,造成油菜多次育苗、补种,影响栽植,面积下降,为稳定秋粮面积,我站配合县局积极采取措施,全县动员抢栽、补栽黄油菜及小麦种子,为稳定2022年粮油生产打下坚实基础。4.为推进我县大豆产业发展,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安排,在我县继续实施《2021年汉中市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镇巴县马铃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逐步集成大豆复合种植示范模式,项目实施面积1万亩,示范带动2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面积6000亩,在兴隆、小洋、长岭、渔渡等镇(办)落实示范点9个,实行技物配套,实现了亩平均增收650元。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探索完善马铃薯+玉米+大豆山区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得到省、市、县专家们一致肯定和好评,也为我县逐步打造成全省大豆产业山区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全县粮油生产、乡村振兴、农民技能、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职能和技术优势,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突出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转化,按照农民需求,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技术宣传、培训、指导、服务。共计培训20场1050人,累计印发技术资料11000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730人次,撰写农业生产、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宣传报道42篇,专业论文10多篇。邀请县融媒体中心制作春耕生产第一线,魔芋产业发展,大豆复合种植专题片3部在中、省、市媒体播出,应用中国农技推广网络平台APP报告农情,解答种植业问题3000多条,组建了20人镇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魔芋产业”、“农技推广”志愿者技术服务分队2个,开展技术志愿者服务7次,服务农民1000余人,受到县政府表彰。有效营造了农业技术推广宣传氛围,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为全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四)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助推魔芋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魔芋相关试验研究,建设魔芋种芋基地500亩,商品魔芋基地6个1000亩,引进岚皋县优良种芋6000斤开展示范种植,在小洋镇白河村和泾洋街道办拉溪塘村实施不同药剂对魔芋生长影响的4个试验,开展了魔芋小球茎、芋鞭、切块种植技术探索,引进安魔128示范种植20亩;在长岭镇九阵坝村开展了株芽黄魔芋引种示范种植30亩,推动了县域魔芋主导产业发展;与市中心联合申报的魔芋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五)有序推进土肥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①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化行动,推广测士配方施肥40万亩,生物有机肥800吨,不使用化肥种养1000亩,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800吨;②完成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发布土壤墒情监测4期;③开展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清查、保管、使用,建立了工作台账;④有序推进地膜使用及回收督查工作,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推进;⑤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对涉及的相关镇(办)进行了实地督查,开展了技术指导,印发了宣传资料,全面实施了土壤治理修复,开展土地污染治理农产品采样263份全部合格,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⑥按照省上安排开展了土样常规采样和6个省级监测点采样共计79个样品送西农大检测,有效掌握了全县土壤质量状况;连续三年获得了全省土肥工作先进集体。(六)强化肥料市场监管,不断净化农资市场。在春耕和三夏用肥高峰时期,对城区和19个集镇化肥市场开展了全面监督检查,对企业的营业执照、经营肥料产品类别、有效成份含量、进货渠道、进货量等进行了全面检查登记,建立台账,有效的净化了肥料市场,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七)县种子管理站撤并后大部分业务交由农技站,领导班子将认真研究工作内容,抽调专人承担种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春秋季种子市场日常监管工作,确保了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八)狠抓招商引资,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全年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300万元。(九)全力落实帮扶措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年,我站将脱贫攻坚当做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镇巴县农技站脱贫攻坚帮扶实施方案,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工作经费,实现扶贫常抓不懈,夯实了责任,全面落实脱贫不返贫攻坚成效。及时开展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强化整改措施,完善了各类档案资料,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贫困户稳定增收,包扶工作成效明显,今年7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一)服务、指导全县粮油生产活动,稳定了粮食基础地位,保证了粮油食品生产安全,为全县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起到了稳定社会作用。(二)大力开展农业(种植业)技术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实用集成技术和经营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科技水平。(三)试验示范的开展,带动了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四)实施的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带动了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增长,每亩增效480元,探索出符合我县复合种植新路子。(五)实施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绿色种植发展模式显现,将对提高我县水田利用率起到较好作用。(六)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服务,促进了全县魔芋产业和中药材二大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七)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标准化,粮油生产技术,化肥减量化行动、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治理的开展,保证了全县粮油安全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是由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整合和经费紧张,对农技推广、试验示范、新品种引进向深度和广度开展有一定影响。需进一步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单位办公设施、设备严重老化,配套设施不齐,影响农技推广事业拓展。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单位人员老化,结构失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急需调整人员结构,引进招聘人才,充实队伍建设。四、2022年工作思路(一)围绕全县粮油生产安全继续抓好粮油种植59.5万亩,粮食总产9.6万吨,油料播种面积9万亩,总产1.3万吨目标任务的完成。(二)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4+X特色产业发展,扎实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和产业帮扶技术指导工作。(三)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稻油一体化和马铃薯、玉米一体化高产示范点、示范片的创建和管理。(四)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激发站内新活力。(五)继续推进魔芋专家工作站及人才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探索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六)持续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成省级耕地质量监测、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减量化行动、农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化肥减量行动,持续推进土地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七)强化化肥及种子市场日常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八)继续推进大豆复合种植、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和其它项目实施。(九)狠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十)全面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1.《陕南花魔芋品种选育种薯繁育及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获得中共镇巴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镇巴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