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商洛市> 商洛市气象局

商洛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4-18 16:21
单位名称 商洛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本行政区域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技成果推广、气象宣传教育培训、气象灾害与雷电灾害防御。
住所 商洛市移动路信息巷
法定代表人 王卫民
开办资金 52.4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6700.81万元 5173.3万元
网上名称 商洛市气象局 从业人数  8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工作始终,转作风,提效率,抓落实,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根据业务范围开展的工作情况(一)彰显党性,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一是市局党组先后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部署大会和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二是以“四学”为抓手,通过丰富形式、内容和载体促学、回望党史忆学、精研细读深学、联系实际践学等多样的活动形式,确保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先后在《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及时报道宣传。三是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大会、读书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组织生活会和邀请专家学者辅导和汛期工作检查的首要任务,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新热潮。四是开展生态监测、服务美丽秦岭等六项三十类“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任务,已被市委机关工委纳入2021年度市直机关党建创新项目。(二)夯实基础,绘制秦岭气候变化科研业务“一蓝图”。一是制定《2021年商洛市气象局研究型业务建设工作方案》,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固碳潜力研究》。省局秦岭与黄土高原实验室以商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向陕南三市推广商洛模式,辐射带动秦岭气候生态研究型业务建设。二是局长王卫民主持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山地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评估技术标准研究通过验收。三是成立了秦岭生态监测研究网络(QERN)和学术专家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于贵瑞担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建设“一综、四主、十三辅”超级秦岭生态监测站和温室气体监测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三)高度重视,汛期气象服务受到充分肯定。全市全年共出现了11轮强降水天气过程,各县区累积降水量1075.7-1364.5毫米,出现建站以来最大峰值。但由于领导重视、指挥得力、应对有效,全市安全平稳度汛。特别是“7.23”暴雨过程中,由于市局指导有力,县局服务到位,洛南县局受到商洛市政府通令嘉奖和省气象局通报表扬,山阳县局荣获全县“7.23”防汛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商洛市政府奖励10万元,山阳县政府奖励山阳县局5万元。同时,创新确立“三个三”商洛气象防灾减灾模式,即“三吹哨、三主动、三下沉”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气象,各级领导都来支持气象,社会公众关注气象的新局面。(四)提高站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是按照要求编制《商洛市气象局2021年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作方案》。二是接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落实了对丹凤县资峪沟村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三是做好后评估相关准备工作,多渠道宣传推介帮扶地区农产品,继续做好消费帮扶工作。二、取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一)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执行“八项规定”要求,有效整治“四风”问题。坚持执纪在前、纪严于法,管党治党责任压力持续向基层传导。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组工作规则,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我市气象事业追赶超越,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极大优化。2016年省气象局与市政府签订《共同加快推进“十三五”商洛气象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建立了以气象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覆盖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交流、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体系。镇(办)气象职能法定在全市得到落实,使商洛气象服务工作向基层深入推进。商洛市政府与省气象局联合成立了气候适应型城市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秦岭生态监测服务中心科级机构挂靠市气象局,全面推进了商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三)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严密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有力应对暴雨、大暴雨以及高温、干旱、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圆满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高到97.2%。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开展商洛生态、环境、气候监测与资源评估,为商洛赢得“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金字招牌。大力挖掘气候资源,服务农业、旅游、清洁能源等脱贫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2021年,商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一都四区”战略,把中国康养之都建设做为当前和今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纲领、总抓手。(四)气象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市综合气象观测站网进一步优化完善,观测自动化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了满足基本天气、气候及服务业务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包括由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36个镇办气象监测站,覆盖率达100%,地面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6个自动土壤水分站开展农业气象观测。(五)气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升级全市气象广域网带宽,省-市100M、省-县20M,数据传输效率明显提高;气象宽带传输网络运行稳定,配备省-市、省-县广电备份线路以及备份路由器,现有一体化平台服务器、镇办服务系统服务器各1台,区域站中心站服务器2台,CMACAST数据接收及处理服务器3台,国突系统服务器4台,基本满足气象数据采集、处理,气象预警预报产品制作及发布。(六)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建成了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市县两级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立了从临近、短时、短期、中期预报到气候预测的无缝隙预报体系,推出了基于位置的定制预报、乡镇气象要素预报等系列精细化预报产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大幅提高,其中暴雨预警时间提前量20分钟,雷电预警平均提前量40分钟。(七)加强科研开发,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商洛市气象局共下达科研项目55个,投入经费150余万元。主持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省科技厅和市政府科研项目12项。完成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16项,在各类期刊正式发表论文34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2篇。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交流科技论文120余篇。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受地域经济条件限制,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引进高层次人才比较困难,气象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气象业务和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由于缺乏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支持,项目带动能力还不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现代化水平与兄弟地市相比还有差距。(二)整改措施一是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气象部门的财政支持,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投身商洛气象现代化建设。二是积极探索与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实力,努力推进“一室两中心”建设。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气象工作指示、来陕考察指示精神。积极抓好疫情防控,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二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级气象局党组发挥作用。三是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分析总结服务经验,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四是推进局市合作协议和商洛“十四五”专项气象规划分解落实,推动商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全力做好秦岭生态监测系统商洛示范项目建设、中国核桃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认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无诉讼和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无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