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巴县经济合作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对外开放,经济合作的方针政策,负责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工作部署,负责全县招商引资、经济合作的中、长期规划。 | |
住所 |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事处新城街2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华 | |
开办资金 | 9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巴县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1.11万元 | 16.63万元 | |
网上名称 | 镇巴县经济合作局.公益 | 从业人数 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高点起步,高位推进。在重视程度上:一是健全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各部门不少于一半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年初召开全县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推进会,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10月召开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总结和分析招商引资工作,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判和部署;对定期通过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四大家”主要领导带头抓招商、跑项目,利用节会招商平台,先后带队赴西安、郑州、浙江、上海、深圳、南京、南通、兰州等地精准叩门招商,实地考察陕药集团、中浦大唐、华能新能源、江苏卓胜集团、江苏稻草熊影业等重点意向企业,主动推介我县优势资源,并对前期洽谈对接的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跟进落实。截止10月,“四大家”主要领导累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大型招商节会活动7次、参加各类自主招商推介活动25次、赴省内外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12次、对接洽谈来镇客商48批次。在工作保障上:创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镇巴县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镇巴县招商工作系列制度》《镇巴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4大类9个体系的制度文件,日常经费由80万提高到300万,且重大招商活动经费单独预算,从制度、人员、经费、要素、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保障。在队伍建设上:一是先后抽调1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县经合中心及招商专班,各级各部门先后成立招商引资工作机构,确保不少于一半力量参与招商工作。每次干部调整后,都要从新提拔的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3人到经合部门挂职锻炼。本次乡镇换届后,首批3名干部已经选派到位。二是举办全县招商引资专题培训会,邀请原武汉市招商局副局长兰鸿波为全县领导干部30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先后两批次组织全体县级领导以及各部门、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120约人赴浙江大学开展校、地、企三方招商引资实操培训,还定期选派招商人才赴外地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二)夯实责任,精准发力。将2021年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级、各部门,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每季度对39个涉考部门的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排名,不断传导压力、夯实责任;二是在上半年,开展招商引资专项调研督查,对招商过程中存在的疑点予以指导和解释,协调解决工作难点和问题,收集整理工作痛点和堵点,全面了解掌握上半年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理清思路。(三)拓宽渠道,紧密对接。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汉中市油菜花节、春季主题招商周、“四个在汉中”全球线上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医养在汉中”主题招商周、第五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节会招商活动,并在各类活动中均有斩获、成功签约,圆满完成参会任务。县文旅局、卫健局、经贸局分别依托“四个在汉中”推介平台,成功签约了一批优质项目。二是紧紧把握南京、南通、上海等地产业转移契机,持续加大招商力度,组建专业小分队,实施点对点招商、叩门招商;着眼于新能源开发、中药材、生态农业和商贸物流等四大版块,大力推介我县优势资源,就前期洽谈对接的部分重点项目进行跟进落实,对部分意向企业主动对接、上门推介、紧盯不放。三是立足县情实际,热情引进一批新客商。主动与中勤能源、重庆国核电力、江苏卓胜能源有限公司、江西水务集团、西安坤昱集团、中兴能源、八度阳光、国家电投集团等企业进行高效对接、务实座谈,目前已与西安坤昱动物药业集团、国家电投集团陕西新能源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签订协议,其他企业也均已达成合作意向。四是延伸触角,积极“走出去”对接拜访。县委书记韩雄赴上海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恳谈活动,在汉中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他与镇巴籍在沪知名人士交流座谈,并为镇巴县驻上海招商引资联络站揭牌;镇巴驻深圳招商引资联络站负责人应邀参加在深陕西兄弟商会会员企业座谈交流会;镇巴县招商引资专题培训班(第二期)走进江南镇环溪村学习招商引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副县长张梓媛带领经合中心等招商引资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杭州梦想小镇互联网村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就当前招商引资重点工作进行约稿,对亮点做法、工作成效、典型经验等进行总结归纳,分期在“投资镇巴”“汉中招商”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二、存在问题。一是招大引强瓶颈亟待破解。二是外资任务完成压力大。三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强。四是干部队伍招商能力需要再提升。五是招商要素保障到位难度大。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健全机制,发挥政策优势驱动作用。一是不断修改和完善《镇巴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并抓紧时间出台,提高政策的含金量,着力在土地、税收、融资、引智、用工上为企业提供最大让利和优惠,奖励第三方机构、社会人士引进招商资源作用。二是成立配套政策申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政策梳理和争跑工作领导小组。紧扣国家战略争取政策支持,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规划对政策、项目、要素的引领作用,加大中央、省级资金争取力度。(二)谋深做实,强化“大好”项目拉动作用。一是围绕我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经济示范县发展定位,抓紧时间出台招商引资“十四五”规划,因地制宜布局康养、文旅、茶叶、中药材、石材等特色产业,梳理研判上下游产业链,扬优势、补短板,把谋链、延链、补链、强链同招大引强结合起来,精心谋划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带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紧抓国家级乡村振兴帮扶重点县、国家级全县光伏推进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省发改对接帮扶镇巴、苏陕协作等政策风口,深入研究梳理布局一批招商项目。三是打通“两山银行”资源价值转换通道。整合聚集、“低效化”的资源实现提质增效、“休眠化”的资源激活变现,促进各类生态资源转化、赋能、盘活、提效。(三)加强联动,深化招商运行机制牵引作用。一是深化“统分结合”“1+N”招商机制体制运行。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招商引资工作“1+N”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以经合部门统筹、协调、抓总,充分调动部门、镇办、园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招商大使”的浓厚氛围,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调、共同发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园区、平台运营和打造。引入市场化机制、公司化运行、国有资本参股模式,按照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园区发展现代化的原则,整合小洋绿色产业园、九阵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新格局,充分发挥园区招商主战场作用,形成园区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四是明确驻外联络站工作职责,落实驻外联络站经费保障及人员的考核奖励机制。(四)主动出击,发挥重大产业招商分队推动作用。一是按照产业和行业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重大产业项目小分队招商,严格落实“三级包抓”和“五个一”工作机制,组建5支由(两常)队长+(人大、政协领导)副队长+(相关单位、镇(街道))成员的专业招商小分队,突出精准招商,助推全县济高质量发展。二是面向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紧扣产业发展链条,系统筛选重点招商目标企业,推动聚链招商、补链招商,争取更多项目签约落地。三是积极参加“汉中市—陕理工校地融合”发展大会、“四个一批”以及“四个在汉中”主题招商周等活动,创新开展长三角、陕南绿色循环、陕粤港澳等投促活动。四是利用省市平台,精心谋划自办活动,分别在上海、深圳开展中药材产业、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五)夯实培训,强化招商力量对县域经济助推作用。一是持续认真落实“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工作要求,打造“三懂三会”的招商干部队伍。将“请进来”专题讲座、“走出去”参观学习、系统内交流研讨等培训学习方式常态化,着力在培训对象、培训课程上再精准、再发力、再优化,进一步提高全县领导干部经济分析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和招商实战能力。二是利用苏陕协作和“两联一包”平台和契机,大力开展赴外培训,把学员带到发达地区前沿学习先进招商引资理念,积极参与对口区域招商引资工作,从中找差距,找机遇,挖人脉,积资源,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启迪思路。(六)提升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对企业的吸引作用。用足用活中省市县招商引资支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梳理全县产业发展急需的专家人才清单,完善人才绿卡、人才公寓、政府购买等政策,一对一制定吸引措施,柔性引进高精尖人才和科创团队,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加强用工、土地、资金等核心要素保障,坚持“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通过“店小二”“保姆式”“全流程”服务,争取做到“项目衔接零距离,办事环节零障碍,服务质量零投诉”。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15年度获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表彰;2018年度获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先进县表彰;2021年度获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先进县表彰。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