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气象局

榆林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4-15 10:14
单位名称 榆林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提供气象管理保障。本行政区域内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气象探测资料的汇总、传输;气象法规实施。
住所 榆林市肤施路47号
法定代表人 白光明
开办资金 6935.1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893.47万元 6701.45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气象局.公益 从业人数  6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及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系统谋划推进榆林气象“十四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现将2021年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建强战斗堡垒。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推进模范机关建设,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9个县区局成立党组,2名同志分别被市直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神木市局被评为“全国气象部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荣获学习榆林市“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竞赛团体优秀奖,5名同志被表彰为“学习强国”优秀学员。学深做实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史百日学”、专题党课、党史知识竞赛、赴红色教育点学习、书画摄影作品展、主题征文、微视频讲党史故事等活动,推进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荣获“榆林市直机关工委党史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和“陕西省气象部门党史知识竞赛二等奖”。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收到所属社区委员会致信感谢,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先进集体”。省气象局第三巡回指导组检查指导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时,给予充分肯定。严格监督执纪和整改落实。实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管理,建立基层纪检履职月报机制,完成审计项目10个。扎实开展第20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开展张书余岳虎案和汪洋清违纪案警示教育,加强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对照中国局巡视反馈意见查摆具体问题11项,制定55条措施,扎实整改到位。积极配合省气象局党组第一巡察组来榆巡察,狠抓整改落实。(二)系统谋划“十四五”,提升气象事业核心支撑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开门红。《榆林“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5个重点工程,全力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力争整体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已签署新一轮市厅合作协议。2021年规划建设2部风廓线雷达、3部微波辐射计,已完成设备采购进行调试。积极协调高性能增雨飞机购置事宜。着力提升气象核心业务能力。榆林市局、神木市局被列入全省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先行试点。开展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模式智能运行试点。全市建成多要素站173套,雨情监测站359个,北斗应急通信118套,12县市区国家站全部建成自动大型蒸发、自动冻土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气象监测能力再上新台阶。强化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常规化运行,综合观测业务质量较历年进一步提高,部分项目质量位于全省前列。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全市投入科研经费203万元,推进研究型业务纵深发展。组织举办气象大讲堂,与南信大、成信大、榆林学院加强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展陕北黄土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山地苹果主要物候期气象指标、苹果气象灾害指标、霜冻防御技术等研究。积极申报中省市科技成果奖励及成果认定,承担中国局软科学项目1项、省局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课题1项、市科协人才托举项目课题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榆林市气象学会被市科协评为2021年度优秀学会。(三)牢记初心使命,全力做好气象服务保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扎实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神木完成试点工作并通过省局验收。与市智慧局、应急局研讨全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与应急、广电部门签订共享信息传播机制,升级12121系统,推进“六个一”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气象保障演练,提升应急防灾减灾能力。针对今年寒潮、沙尘、持续高温干旱、秋季极端性暴雨等天气过程,提前组织会商研判,发布重要天气报告,迭进式跟踪发布预报预警和实况信息。切实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全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下发防御通知34次,市局启动应急响应26次,发布预警信号137期,圆满完成气象保障任务。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在主汛期先后赴市气象局检查指导防汛抗旱气象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抗旱保粮服务受到各界肯定。今年全市遭遇严重春夏干旱,特别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党员突击队”,延长飞机增雨作业时间,协调省气象局增雨飞机及宁夏、鄂尔多斯增雨飞机抓住有利时机对我市开展大范围联合增雨作业。全年组织开展飞机增雨21架次,作业时间近60小时,开展地面火箭、高炮防雹增雨作业224次,有效缓解土壤墒情。密切关注旱情影响,制作发布服务产品36期,决策服务材料获主管副市长批示,参加全省决策服务材料评比获“二等奖”。二、取得的经济效益强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联合应急局开展人影安全大检查,逐级签订人影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弹药安全管理,物联网全覆盖,人员培训和设备审验达到100%。建成人影空地信息化联动系统,全市更新37高炮17门,火箭发射架4副,提升人影作业能力。与鄂尔多斯市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赴市生态环境局调研,与水利部水保研究所等联合成立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加强生态气象业务研究,建设榆林生态文明气象保障遥感监测评估服务系统。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升级完善榆林现代农业精细化气象服务平台,组织县区局常态化开展农情调查,制作发布各类农业服务材料134期,加强果树花期和作物生长季的保障服务。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开展山地苹果气象服务。完成2011-2019年12个县市区22个“三农”服务专项验收。调整驻村工作队成员,2021年争取资金300万元,做好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取得的社会效益圆满完成十四运会榆林赛区气象保障服务。在场馆建成6要素自动观测站1套,设立5套智慧气象服务终端,发布专题服务材料150多期。选派气象服务团队和气象应急保障车现场保障,榆林增雨飞机完成1架次演练任务,飞行2架次累计17小时,开设微博、抖音、快手等气象媒体专栏加强宣传,圆满完成火炬传递、开幕式和正赛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工作获得执委会高度认可,被省气象局评为十四运与残特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先进集体。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重点行业气象服务数据汇集和大数据挖掘,开展量身定制气象服务。加强与热力、电力等部门专题会商,全方位做好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升级改造气象影视设备制播系统,加强部门合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荣获由中央气象台颁发的“最受关注天气预报城市——城市形象”称号。积极做好省十七运会气象保障筹备工作,第十六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气象保障服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2021年榆林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全省示范性应急演练先进单位通报表彰,1人获先进个人表彰。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受理行政许可38件,全部按时办结。双公示及时率、准确率均为100%。升级完善榆林市防雷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双随机”抽查和防雷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强升放气球管理、企业防雷安全培训和防雷检测资质整改工作。全年共检查防雷安全重点单位110家,整改防雷安全隐患21处。气象法治工作获得中国气象局通报表彰。大力发展以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为重点的专业气象服务。结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求,做好能源化工大项目专业气象服务。对标榆林实现双碳目标,与南信大合作开展监测估算研究等能化气象服务。加强深度调研,建立“防雷+专业气象服务”模式,受到企业高度评价,兰州石化赠送锦旗感谢。开展“云+端”雷电可视化业务系统研究,做好神朔铁路专业气象服务,大力推广气象防灾减灾智慧服务系统。推进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取得进展。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联众公司被评为“榆林市首批诚信建设示范企业”。四、目前存在的问题1.防雷安全存在隐患。一是防雷安全未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危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矿区、旅游景点、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的防雷行政许可办理因未纳入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和竣工验收序列,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二是全市防雷安全执法检查无常设机构,无人员编制,无经费保障,在推进防雷安全监管全覆盖上有一定困难。2.气象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一是榆林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服务平台于2010年建成,目前设备系统老旧,严重影响综合应急气象保障。二是榆阳区和清涧县尚未完成基层台站标准化建设,民生保障不够。3.为保障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产安全,我局先后成立“陕西省能源化工服务中心”“陕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研究中心”和“榆林市能源化工气象服务重点实验室”,但目前硬件建设和软实力还不能满足能源化工企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五、整改措施1.加强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全面推动市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2.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重大气象服务保障。积极做好省十七运的观测设备购置、软件系统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六、2022年工作计划1.全面落实榆林“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局县合作协议重点项目,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和精细化服务能力。2.持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跨部门联合监管等工作机制,通过互联网+监管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和防雷市场监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