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宗旨:生物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业务范围:农业技术研究; 农作物系统生物学研究与发掘;农业生物制剂开发与应用;农产品高值加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土壤资源保护科研。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中路125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兴昌 | |
开办资金 | 1190.6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科学院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85.8万元 | 24.1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在省院党组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来陕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团结同心,砥砺奋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科研项目重点突出,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科研成果亮点频出。行政管理积极作为,为研究所科研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障。一、突出重点,全面统筹,推动科研协调发展研究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陕西省科学院“一所一品”重大专项的实施为抓手,全面统筹,合理规划,推动研究所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研究所2021年度共申报项目42项,获批项目34项。合同金额975.58万元,到账金额833.8917万元。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3篇;授权专利19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11件;编写标准6项,其中省级标准4项;参与编写著作2部。获得2021年度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两项。验收结题31项。(一)科研平台日趋完善1、陕西省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为满足中试试验提取需求,对平台进行改造配套。配置了2m3提取罐、用于菌体及代谢产物分离的高速连续流离心机、板框压滤机和喷雾干燥塔等设备。2021年,经陕西省科技厅综合评估为良好,获后补助经费30万。2、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完成并发布了2020年年报,对照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完成了自查报告,通过了相关考核。制定了实验室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实验室下一步发展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制定了《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与大荔县科技局签署了《渭南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工作协议》,建立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制度,并以实验室为平台与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完成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首批开放课题项目发布、征集与评审。获得科技厅后补助经费100万元。(二)重大项目成效显著1、蔬菜绿色生产工程产业化支撑技术熟化与提升围绕新基地建设,完成了2000平米科研大楼主体工程,提升了15亩田间试验场和3000平米科技示范展示区功能。完成了智慧农业4大平台系统建设,强化了放管服水平,编制大荔生物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通过验收。研发了新型复合生防菌剂产品,引进和示范了矿源黄腐酸钾、氨基寡糖素和EM活力菌剂等新产品5项,辐射带动生产示范基地10个,推广5000余亩。注册了中科系列产品商标4项,开发了产品6个,技术培训、指导10场次,培训人员1400余人次,为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智力资源支撑。2、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建设暨生物肥料产业化初步建立了沙地植被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协助参与建成设施大棚10个,有机肥车间15亩,科研办公大楼1.2万m2,农田1万亩,长柄扁桃10万亩。试验站以生态恢复建设为中心,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监测主要植被和农作物水、土、气、生动态数据。生物肥料产业化,目前开发的产品主要有腐熟菌剂,生物菌肥和生物有机肥3大类,合作企业有陕西百代可可生物科技和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等4家公司。依托项目申报发明专利12项,其中授权专利6项,完成商标注册1项,肥料登记证6项,编制生物有机肥生产标准5项,合作企业目前年生产生物有机肥10万吨,液体有机肥8000吨。生态高值特种玉米种质提升与健康食品产业化在前期基础上,选育并报审新品种甜玉米陕科7128,皮薄(小于70微米)超甜(可生吃);黑糯玉米陕科9115,穗轴花青素含量达到1.6%。基于特种玉米种质资源开发了大健康类产品和花青素提取产品。大健康类产品包括富含花青素的曲奇、蛋卷、饼干、蛋糕、月饼和专用面粉等;花青素提取产品以黑玉米经工业加工提取天然植物花青素产品为主,已完成1.5吨级中试试验一次。在陕西多个区县、宁夏银川和固原、安徽宣城、山东青岛、吉林榆树等地开展布点、试种、推广,全年累计种植规模1600亩。4、蚓激酶的提取工艺研发确定了蚓激酶活检测纤溶平板法,建立了一套蚓激酶的提取工艺,即原料选择、提取方式、硫酸铵浓度的优化、浓缩方式以及冻干保护剂的选择。并完成了中试分离设备的选型。(三)乡村振兴特色鲜明研究所扶贫工作队员参与完成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在沔浴河村15.8亩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展种植标准化、田间套种技术、地膜播种技术等示范和宣传指导。2021年已将特种玉米种植扩展到周边2个镇3个自然村。戴佳锟获得中共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被共青团陕西省委聘为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国科大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乡村振兴主题一等奖。(四)科研交流深入实际研究所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力度,共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和技术转移转化合同20余份。科技服务合同金额81.08万元。由咸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召开了咸阳市“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研究所与咸阳市科技局共同承办了生物农业分会。研究所充分发挥“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科技特派员分别赴宁夏、陕北、渭南、临潼等地,主动下基层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成果对接,积极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二、加强培训,找准定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所根据“用好现有人才、造就高层次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的发展规划,2021年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2人。通过陕西省科学院“百人计划”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名,优化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经与陕西省人社厅和陕西省科学院反复协商,核定增加研究所专业技术岗位数,高级职称增加3名,完成了岗位编制调整。研究所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人事考核、人事培训、薪酬福利、职称职级晋升、请假休假9个方面完善了人事制度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的制度体系。退休干部工作、养老及医保工作稳步推进。财务管理规范高效研究所财务室为全所提供精准服务,积极筹措申请运转经费,增强保障能力,财务状况运行稳健。财务工作以制度为纲,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认真组织会计核算;创新管理精准服务,先后制订开发“微型企事业单位财务集成报销系统”、“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系统”、“一表决算及自动财务分析管理方案”、“科研项目财务决算方案”四种报账系统及管理方案,减轻科研人员工作量。工会工作全面细致研究所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所务公开、职工意见征询等,增强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建设温暖大家庭。抓实对职工的慰问工作,搞好职工福利,组织职工体检;关心关怀女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四)档案管理安全完整研究所通过培训学习,对档案进行了分类管理。对人事档案,财务档案,科研档案,文书档案进行分类归档,落实到人。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相关工作条例以及实操要求,对未归档的零散材料登记归档,将未成册的干部人事档案逐一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整理成册。核查档案内材料,对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等信息进行登记审核。(五)后勤保障服务到位配合科秦物业完成水电气暖、停车收费和办公区卫生等管理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整洁有序的办公场所。对临潼工作区锅炉进行了尾气检测及年检,为实验室配置危化品存储柜,更换制冷空调,助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