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巴县> 镇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

镇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2-04-14 14:46
单位名称 镇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1、研究、宣传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相关政策,拟定全县落实移民搬迁工作规划、方案;2、贯彻落实省、市、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精神,督促移民搬迁工作落实;3、负责各镇、各部门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下达、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估;4、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及问题;
住所 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事处新街百货公司二楼
法定代表人 甘兴贵
开办资金 7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巴县国土资源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16万元 11.46万元
网上名称 镇巴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1年本单位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紧盯建设规划,解决“房子”问题。坚持规划引领,狠抓责任落实和质量安全管控,建设特色安置点。一是抓规划执行。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相结合,统筹考虑整体建筑风格、生态绿化体系和民俗文化传承,探索打造一镇一风格、一点一特色、一街一景观,建成了川东民居风格的黎坝镇菊花园、梅花苑院落式安置点,徽派建筑风格的兴隆镇袁家桥等特色安置点。二是抓责任落实。推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点、镇村干部包户责任制,夯实目标、责任、时间和要求,上下联动合力推进。三是抓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五制”制度,建立镇、村、组、群众代表四级联合监督体系,严把安置项目质量验收,对建设程序、建设内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工程档案等作出综合评价,形成竣工验收报告,保证安置房建设质量和安全。(二)紧盯实际入住,解决“安居”问题。扭住进度、配套、腾退“三个关键”,确保了搬迁入住率达到100%。一是加快进度,保障入住。实行挂图作战、领导包抓、干部蹲点、督查通报、约谈问责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施工环境、建设资金等问题,在确保安置点按期建成的同时,同步推进大小配套建设,防止重住房、轻配套问题。二是严把标准,快速入住。严格控制群众自筹资金,对一般贫困户安置房达到墙白、地光、水通、灯亮,交房后简单装修即可入住;对特困群众的安置房,配齐必要的生活设施,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入住准备时间。三是消除顾虑,安心入住。大力推进旧宅基地腾退复垦,6918户全部拆除,解决群众“两头跑”“两头住”问题,消除故土难离、农耕习惯等思想顾虑,能够安心入住。(三)紧盯增减挂钩,解决“资金”问题。紧紧抓住增减挂钩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用旧宅腾退支撑增减挂钩项目,用增减挂的交易收益支持易地搬迁项目和配套产业,两者有效衔接,统筹推进。通过强化宣传、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奖惩,增减挂钩工作成效明显。2017以来,全县共计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13个,立项规模6415.1亩,其中已通过省、市验收项目7个,核定指标3077.5亩,已流转交易指标2988.5亩,产生土地收益8.82亿元。正在组织县级初验项目6个,面积2642.54亩,项目验收完成流转交易后,预计可产生土地收益8.1亿元。(四)紧盯后续扶持,解决“增收”问题。落实“1+7”政策措施,推进“138”(1本台账、3项重点工作、8个一批部门政策落实)行动,狠抓“四园两业”建设,让群众既能“安居”,又能“乐业”。一是抓产业扶贫。围绕“4+X”产业布局,以茶叶、魔芋、畜牧、中药材四大产业为主导,以小杂果、中蜂、林麝、乡村旅游、光伏等产业为补充,搬迁群众长中短产业项目、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覆盖。二是抓就业扶持。通过社区工厂吸纳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等形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采取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开展足底健康、家政服务、康养护理等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致富能力和创业本领。三是抓消费扶贫。通过帮扶单位助销、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电子商务营销等渠道,解决搬迁户的农特产品销售问题。(五)紧盯服务管理,解决“融入”问题。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确保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双融入”。一是强化服务管理。在安置点建设生产性用房,调整划拨菜园地,建立红白理事会,设立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做到遇事有人管、遇难有人帮,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的既有权益和提供生产生活便利。二是强化扶志力度。创新开展“传树守做”新民风建设和“明理·感恩·诚信·自强”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脱贫攻坚“红黑榜”,规范运行“爱心超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致富信心。三是强化党的建设。按照安置点建设规模,采取独立新建或联合建立方式,建立健全搬迁社区党组织,78个安置点党的组织和工作达到全覆盖,确保搬迁党员融入党组织,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二、取得的主要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78个安置点水电路讯一应俱全,产业园、菜园一样不少,安置房卧室、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群众从过去的“忧居”,实现了现在的“安居”。投资5.2亿元,实施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安置社区等项目400余个,“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提高了城镇化率。投资15.86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78个,集中安置7987户26541人,分散安置1315户5080人,其中城镇安置5200户18251人,城镇化率提高6.5个百分点。三是节约了用地指标。全县共使用搬迁用地指标1668.47亩,腾退旧宅基地6415.1亩,节约建设用地4746.63亩。抢抓增减挂钩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用旧宅腾退支撑增减挂钩项目,实现跨省、省域内交易建设用地节余指标2988.5亩,收益8.82亿元,助力脱贫攻坚。四是拓宽了增收渠道。配建安置点产业园20个、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29个,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创业6532人。外出务工7789人,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安置点的后续管理不够完善。二是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老思维、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二)改进措施。一是继续聚焦安置点后续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发力,争取相关资金,交流经验;二是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进一步巩固提升实际入住质量。一是加大安置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围绕大型移民安置点卫生、教育等方面,加大短板项目支持,提升安置点社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围绕安置点生产生活服务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安置点公共服务管理、红白喜事服务、农资农具仓储等生产生活用房建设,让安置点的功能更加完备,让搬迁户安心居住。二是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保持产业扶贫政策的长期性和延续性,持续加大安置点周边产业园区(基地)等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产业奖补等帮扶措施,确保搬迁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加大农业产业保险投入,有效规避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推动农业产业风险的社会化转移和分散,增强贫困群众防返贫风险能力。三是多管齐下,持续推动搬迁户稳定就业。加大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的建设和扶持力度,促进搬迁户就近就业;加大安置点公益专岗开发力度,在保持现有岗位稳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潜力,扩大岗位覆盖面,拓宽就业渠道;研发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模式精准发布就业信息和岗位需求,确保就业供需信息对称,促进搬迁户精准就业;持续加大搬迁户技能培训,提升搬迁户就业能力 。(二)加大腾退节余指标跨区域交易力度。至目前,还有2642.54亩腾退节余指标待交易,在加快申请省级复验的同时,积极与省对接争取,将更多的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