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促进林业发展。解决林业发展中重大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遗传育种、荒漠化防治、生态监测、生态修复、森林保护、湿地与保护地、森林航空技术、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教育培训。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 | |
法定代表人 | 昝林森 | |
开办资金 | 18713.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陕西省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713.3万元 | 3625.57万元 | |
网上名称 |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 从业人数 19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2021年主要工作(一)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扎实做好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二是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三是从严治党永不松懈,全面夯实“两个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科技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确定发展思路,编制出台省林科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二是持续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制定规章制度19项。三是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四是全年落实林业专项资金4941万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五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安全稳定。(三)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基本形成。增设试验示范基地(站)、研究中心4个,院科技创新基地增加到32个。二是平台建设再创佳绩。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增加到13个。三是黄土高原重点实验室完成野外观测站建设,榆林毛乌素沙地生态站扩建项目室内设施改造完成,榆林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项目进展顺利。四是新繁育各类苗木30多万株,引进新品种4个,累计造林1.18万亩。五是高质量完成了毛乌素沙区防沙治沙与榆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4个调研报告。(四)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一是科技创新全面铺开。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择优支持54个项目开展重点研发。二是率先启动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4个科技难题“揭榜挂帅”项目,进展顺利。三是科研成果产出喜人。4项成果通过省级成果评价,申报省部级科技奖成果1项,获市厅级成果奖4项,授权专利25项,发表学术论文86篇,组织申报地方标准13项,出版著作2部。(五)人才培育取得新进展。一是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结合人才需求调整岗位设置,印发《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特聘岗管理办法(试行)》。二是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先后招聘26人(其中本科3人、硕士15人、博士6人、博士后2人)。三是强化团队建设,新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达到10个,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治沙研究所荣获“生态绿军先锋队”称号,6人荣获“生态卫士标兵”称号,9人获批首批省级林业科技特派员。(六)野生动植物保护再创佳绩。一是认真贯彻疫情防控的部署安排,制定完善救护基地疫情防控方案,确保工作人员及动物种群的安全。二是强化动物种群饲养管理,优化圈舍环境,完善繁殖方案,开展医疗培训、体能训练、健康检查、激素检测、种公兽培育等专项工作。全年实施野生动物救护52次,救护野生动物54只(头)。三是成功繁育秦岭大熊猫4胎5崽、朱鹮28只、金丝猴3只、羚牛4头。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入选陕西省“西迁精神先进团队”,大熊猫管理部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七)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一是陕西生态卫士学院高效运行,增设教育培训基地6个,总体达到12个,举办各类培训11期,线上线下培训8400余人次。二是承办的《秦岭讲坛》5期。三是“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于5月28日顺利开园。四是挂靠我院运行的省林业标准委员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协调立项涉林地方标准计划7项,评审发布“造林技术规范”等标准10个,参与清理整顿涉林地标准114个,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年度考核并获评“优秀”。五是积极参与省局相关政策修订等工作,六是落实省局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要求,对全省12个疫区(点)首次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方法,累计完成3900份样本检测,初步实现病死木精细化监测。(八)整体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是主持举办“秦岭保护修复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第一次工作会议”和“第二届秦岭生态保护专题研讨会”。二是成功举办“首届生态卫士技能竞赛”、《朱鹮保护蓝皮书》发布仪式,圆满完成大型活动18次,与“凤凰网·陕西”联合开办《生态空间治理大家谈》品牌栏目。宣传工作取得省局系统第二名,网络知识竞赛获二等奖,歌咏比赛获三等奖。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先后莅临我院治沙研究所和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考察指导,对我院的工作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九)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我院林业科技支撑优势,重点突出“科技振兴”特色,院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前往扶贫点进行调研督导。选派3名人员参加驻点帮扶,强化院村联建机制。协调组织“百名教授进百村”知识讲座。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成果,拨付帮扶资金7万元,消费扶贫支持6万余元,帮扶点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余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成果整体水平比较低,学术影响力亟待提高。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科技获奖等依然偏少。科研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型人才。受办公条件所限,综合实验室平台建设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单位整合后原有人员科研经验少,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科研管理和综合管理效率偏低。科研和综合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质量、效率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强化政治思想建设,推动党的建设全面提升。按照局党组和局机关党委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工作思路,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党建,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将党建工作落在创新点、创新链条和创新体系建设上。以党建促进工作,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牵引和带动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二)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凝聚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一是要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联盟等平台优势,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切实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针对本地发展需求,促进前沿高端创新项目落地,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等举措,持续开展“卡脖子”重大林业科技攻关。三是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的科技资源,内引外联、政产学研合作,积极为省局施政司职提供服务。四是持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优秀团队培育工作,拟招录高学历人才15名,新培育组建1-2个优秀团队,组建2-3个科研平台或试验示范基地,计划争取各类项目10项以上,到位项目资金3000万元以上。五是力争凝练评价标志性成果2-3件,申报各类标准3-5件、专利5-10项,力争申报获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市厅级科技奖励3-5项。(三)推进制度体系建设,激发科研活力。一是全力推进制度建设,以制度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二是做到三个“发挥”,即:发挥德高望重贡献大的老专家老领导的带头引领作用,发挥中青年骨干人才的中坚主力作用,发挥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持续做好“外部”“内部”两篇文章。(四)提升科技服务质量,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是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为构建“一山、两河、四区、五带”治理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扎实开展省生态卫士学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专项教育培训。三是持续办好“秦岭讲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2-3场次。四是继续做好局系统干部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五是创造条件,支持办好《陕西林业科技》期刊。(五)巩固珍稀野生动物繁育保护成果。进一步规范饲养规程、流程,提高野生动物饲养繁育水平,重点做好纯种秦岭大熊猫种群建设,逐步扩大秦岭大熊猫人工种群。进一步完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运营管理,力争把秦岭四宝科学公园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秦岭大熊猫文化传播平台,努力打造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科学公园名片。全年力争繁育珍稀动物35只(头)以上(其中大熊猫3-4头崽、朱鹮25只以上、金丝猴2-3只、羚牛3-4头)。(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增效。(七)扩大整体宣传,传播生态文明。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科技创新成果、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珍稀动物繁育保护等优势资源举办系列活动,联合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宣传,强化我院科研工作成效的宣传推广。主办以沙漠化防治、湿地草地生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救护等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技术研讨会。办好第二届生态卫士技能竞赛。持续加强院网站建设及网络安全管理,丰富信息内容。(八)狠抓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一是全面加强榆林红石峡林场森林资源管护、巡查和抚育工作,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发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6‰以下。二是继续强化动物安全,加强珍稀动物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工作。三是妥善处置好群众来信来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排除不稳定因素。四是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及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确保全院管理运行安全稳定。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