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陈仓区> 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29 15:15
单位名称 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风险分析、评估和信息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监测,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
住所 宝鸡市陈仓区南环路东段农业综合信息大楼
法定代表人 刘永辉
开办资金 2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5.55万元 107.86万元
网上名称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我单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明确责任主体,夯实各方责任年初中心组织人员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园区进行全覆盖摸底调查,完善《宝鸡市陈仓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对31户生产基地和33个草莓种植基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放《草莓安全质量告知书》50余份,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各生产基地法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生产管理负责人的直接责任。(二)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监管能力中心根据规模化生产基地季节性生产特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园区、种植基地、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宣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绿色产品及有机农产品认证相关知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等。年内组织8名工作人员参加了专技人员业务知识培训,1名人员参加了十四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培训。组织召开了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暨工作推进会,培训镇街监管人员和基地内检员32人,对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巡查工作开展进行详细解读,并对农药残留速测仪使用进行现场操作培训,将讲授和现场指导、示范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监管工作能力水平。年内编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7篇,其中被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转发1篇,宝鸡农业微信公众号转发6篇,向农业系统工作群编发上报工作动态60余次,迎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领导检查5次,接待耀州区、渭滨区、扶风县和岐山县农安中心交流学习4次,有力地宣传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三)突出重点,专项整治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以蔬菜、水果为重点,全面排查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严厉打击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的行为,采收时不遵守安全间隔期制度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行为,在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在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未按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规范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的行为。督促指导各生产基地建立完善生产记录档案,加强农业投入品购买贮存使用管理,全程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产品上市附带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根据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召开的“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部署启动视频会议精神,对全区各镇街涉及到韭菜、豇豆、芹菜“三棵菜”,种植规模在5亩以上的生产企业、基地、农户进行了摸底,并对“三棵菜”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及防治用药进行了调查。全年共开展以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为重点的专项整治5次,深入生产基地检查128次,累计出动500余人次。对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31户和草莓基地33户进行日常监管,重点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出入库台账、有无限制使用农药、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具情况等12个方面进行检查。我区川塬种植“三棵菜”的农户面积较小,主要以自食为主,相对有规模的生产基地共有2户,面积57.5亩,病虫害防治用药符合要求,使用较为规范,未发现违规行为。(四)加强网格化监管,提升监管能力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要求,督促全区十四个镇街建立完善镇街监管员、村级信息员、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内检员人员配置,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形成网格化监管机制,有力的保障和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五)加大监测力度,防范安全风险根据区农业农村局《2021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要求,1月至11月,全区共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样品7477个,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均未检出;农残定量检测送检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样品239个,农业农村部规定的68项农药残留检测均未超标,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完成农业农村部小麦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样品8个,配合农业农村部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督抽样20个样品;配合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督抽样60个样品;配合市农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督抽样125个样品,委托市农检中心抽检样品14个。(六)持续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持续推进我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绿色食品认证。今年我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申请的9个蔬果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现场检查,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完成了产品检测,各项资料已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待核准。目前,我区已通过绿色认证的基地1家,获证绿色食品10个,其中:食用菌6个,水果2个,认证年产量4000吨。(七)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提升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我中心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摸底调查,多方查找地方志、农业志等资料,召开座谈会,主动开展“陈仓花椒”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按照申报要求整理相关资料。2021年5月7日顺利通过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录外评审,申报资料目前已报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待国家评审。此项工作受到区政府通报表彰。(八)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现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根据省市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二合一”的应用,实现食用农产品带证入市销售。我中心对区内14家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及打印设备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维护。确保各规模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信息录入、合格证打印正常运转。全年共使用追溯标签数量9万余枚。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单位超额完成市农检中心和区农业农村局下达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检任务量。全年,区内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保障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2021年,我中心被市农检中心授予“2020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先进集体”;我中心被区政府全区通报表彰一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检测能力不足首先是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农检机构有关规定,县级农检机构应有8~10名专职检测人员,才能满足相应的检测工作。现有检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人员能力不足。大多数人员所学专业不对口、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检测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难以有效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多以检测原理和前处理操作为主,大型仪器操作少,且每次培训周期短,课时远远不够,使得大部分检测人员仍不具备履行检验检测的能力。2、经费严重不足,检测仪器无法正常运转检验检测是农产品检测机构的立身之本,先天决定了农产品检测机构运行不同于以往农技推广机构的特殊性,在项目建成后,实验室需要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做保证,包括仪器设备维护、检测成本、人员培训、认证认可等多项开支。按照农业部考核办法,县级农检机构大型仪器每年检测600个样品,速测检测6000个样品来计算,每年至少需要专项业务经费50万。而现实情况是,实验室运行经费并未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事业运行主要依靠农业项目和上级拨款艰难维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主要集中在农残快速检测上,大型仪器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检测经费欠缺已经成为农检机构职能发挥的最大制约因素。(二)改进措施1、积极向人社部门申报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计划;同时,加大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专家面对面讲授指导和“走出去”参加同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现有人员检测能力。2、协调区政府尽快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实验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工作有稳定持续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四、2022年工作计划(一)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整合工作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完成“两品一标”、送检等各项工作任务;(二)紧盯重点,确保监管措施落实。对蔬菜、水果种植面积较大的虢镇、周原、慕仪等5个镇街,力争每月检查一次,督促指导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正常开展工作;(三)开展农残检测化验室“双认证”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1年,我中心被市农检中心授予“2020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先进集体”。2021年,我中心被区政府全区通报表彰一次。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