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横山区> 榆林市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榆林市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29 10:36
单位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全区做好志愿者服务工作;指导开展全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全区文明创建、农村精神文明和移风易俗新民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
住所 榆林市横山区政府大楼东6楼
法定代表人 常耘
开办资金 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榆林市横山区委宣传部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万元 3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榆林市横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动新时代横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一、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 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总要求,以区、镇、村三级为单元,一体化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探索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农村向城市延伸,建立文明实践“四梁八柱”。 一是制定出台《榆林市横山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榆林市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制度体系,大力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十百千”工程,即培养数十名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员、百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千名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 二是一体化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已在区文广大楼11楼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定期组织开展横山大讲堂、道德大讲堂等线上线下活动;已设立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由各镇(办)党(工)委书记直接负责,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在原有服务阵地的基础上,融合党团活动室、文体活动室、道德讲堂等多种功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全面构建党群服务、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志愿帮扶六大功能服务体系,打造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项目、有实际效果的“六有”阵地。 三是积极探索“一+十+百”模式框架。“一”是建好区本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好主体作用和枢纽功能;“十”是在23个街道、镇办和区教体、文旅系统择优建设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百”是在农村、社区、企业和学校建设百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点推动白界镇、殿市镇、雷龙湾镇、党岔镇和曹阳湾村、马家梁村、北庄村、吴岔村、黑峁墩村、沙峁村等示范所(站)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依托文明城市创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实际打造“一镇、一村、一社区,一校、一企、一单位”的“六个一”模式,利用车体广告、LED屏幕、橱窗展板、墙体站台等载体,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点位186处,开展常态化、长效化、便民化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横山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二是培育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成立了“震远集团”200万元公民道德建设基金,开展了横山区第二届道德模范和“横山好人”评选表彰,评选出“道德模范”14人,“横山好人”63人。策划指导20多个镇(村)、街道(社区)的新民风建设和“震远杯”优秀“家风家训家规”征集表彰活动,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我区12项整治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区级领导包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重点部位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脏乱差”整治百日行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刊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六促”活动。 四是不断强化文明单位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等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今年已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各类省级文明单位8个、市级文明单位29个、区级各类文明单位106个。 三、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区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教育引导、抓规范约束、抓村民自治、抓文明创建、抓公益救助、抓司法保障“六抓”作用,重点针对农村存在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习气和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严格按照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套文化器材、一个宣传栏、一套广播器材等“七个一”建设标准,在全区22个村开展了中宣部“百里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按照市区“一拖一”模式,精心打造了市、区两级“一镇两村”6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 二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移风易俗活动为抓手,强化乡贤队伍、“一约四会”等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实施“村规民约”再造工程,开展优秀村规民约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以“五提倡五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文艺宣传演出、道德讲堂、“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道德实践评选活动,设立和展出新民风建设宣传栏“善行义举榜”,把实施扶贫扶志六大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让贫困群众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脱贫”。 三是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春节期间,举办文化下乡、送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闹元宵文艺晚会和猜灯谜活动。清明节期间,开展“文明祭祀”活动,以鲜花代替冥纸,用菊花换烧纸,积极倡导文明祭扫新风。端午节,结合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叶等习俗,组织各类文明单位、社区各部门一起开展端午慰问活动,为困难群众和敬老院送上节日的问候。 四、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推行志愿服务“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五步工作法,重点打造领导干部、专业队伍、文艺队伍、道德好人等志愿服务队伍,明确“志愿服务菜单”9大类25小类服务,初步形成“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阵地就提供什么”的工作格局。 一是着力推进志愿服务扎根基层。着力发展邻里守望、乡村振兴、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推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救灾、助医助学、健康教育、爱心驿站、爱心超市、爱心银行、微心愿认领等一大批接地气、惠民生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推进横山起义革命展览馆等红色文化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开展主题宣讲志愿服务。 二是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健全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培训管理、褒奖激励、物质保障、技术支持等方面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协调相关部门组建医疗、消防、救援、科技、心理疏导等各类专业志愿者队伍,做好登记管理,加强培训演练。 三是着力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组织开展2021年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实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星级评定。利用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线上资源平台,通过微党课、微宣讲、微视频等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发动更多人参与活动。 五、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区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中心,不断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着力推动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大宣教格局的形成。 一是建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指导全区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实行分管校长负责制,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了家长委员会章程,邀请有关专家、学校校长和相关教师、优秀父母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全年已开展宣讲20余场次,参加的家长和学生累计达2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已组织各类活动50余次。 二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指导各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任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组成人员,已有4个社区正式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邀请各校校长、名师等开展讲座,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有固定场所、有专业队伍、有工作机制,已成功举办家长培训课堂15次。定期开展入户宣传,已发放家庭教育相关的宣传资料5300余份。充分利用辖区内电子屏、宣传栏、墙报等载体,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建立社区家长微信群,动态发布有教育指导意义的资讯。 三是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指导全区各中小学校设立学生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室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健全区、校两级协同体系,聘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专职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同时指导各中小学校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队伍体系,联合学校、家长、社区各方力量,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通过面询、授课、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锻炼。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