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陵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杨陵区分校)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服务。农业类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培训,相关社会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为控制农业植物病虫害提供检测防治保障。农业植物病虫害监测,农业植物检疫,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康乐路20号 | |
法定代表人 | 雷金繁 | |
开办资金 | 269.5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陵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03万元 | 131.8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陵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农技中心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政策法规要求,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工作,具体如下: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农业技术推广与粮食生产。1.加大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在小麦、玉米生长各个关键环节,开展农作物农情、墒情调查、技术指导工作,先后印发转发了小麦、玉米冬春季田间管理、化学除草、中后期田间管理、新技术推广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通知,2021年夏粮(小麦)亩产466公斤,秋粮(玉米)亩产量483.51公斤。2.组织玉米种植试验,通过试验总结得出玉米种植关键:一是选择适宜品种;二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三是做好肥水管理。3.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回头看”,对已划定的18各村的地块逐一现场排查登记,对可补划地块面积进行列表登记说明。4.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研究印发了防治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以村为单位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相关工作,完成综合整治330亩。5.及时上报农技信息,完成了农技员信息填报工作,在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发布文件资料5条,工作动态27条。(二)农民培育培训。1.逐村摸排走访调研,开展高素质农民“组组有”调查,完成了全区4个镇办55个行政村230个村民小组调查工作。2.构建多方参与体系,协调区内涉农高校、协会、田间学校等培训机构,构建“农广校+”办学模式,聘请了10多位专家教授走进高素质农民课堂,讲授专业知识;葡萄种植班开班仪式相关活动被多家媒体网站转载报道。3.创新细化培训形式,强化培育对象筛选、目标管理、计划制定、课程设计等流程。在高素质农民领办的合作社分别建设了设施蔬菜、猕猴桃、葡萄等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5所、实训基地15个。4.精心设置课程选优老师,以特色班产业技术、专业技能为核心内容,穿插党史学习教育、“三农”政策法规等综合素养课,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商直播等能力拓展课;认真执行“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要求,把课堂培训与参观考察、座谈讨论、经验介绍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聘请了5名高素质农民创业者、“土专家”为区农广校指导老师,“现身说法”式讲授有关经历和感受。(三)植物保护与检疫。1.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治,坚持大田普查与重点抽查,分阶段做好病虫草害的监测调查工作,先后开展调查20次100余人次、560亩,印发技术宣传资料3500余份;举行了全区小麦一喷三防纺防统治工作启动仪式,5月上旬全区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全面完成。按照玉米种植分布增设玉米草地贪夜蛾测报网点,布设测报灯、普通性诱捕器,每周开展1-2次系统监测。2.植物检疫,受理16家总面积11150.9亩种苗繁殖企业产地检疫申请,包括玉米、番茄、白菜等18种作物。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调查5139.5亩,核定产量2108吨。签发植物检疫证书359批次,205个调运单位、244个品种、9种作物,调运种子数量1066吨,种苗39.4万株。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71份,涉及18种作物472个品种,作物种植面积5400.6亩,核定产量2104.2吨,种苗512.8万株。3.有害生物处置,开展农田示范灭鼠工作,防治面积336亩;处置2起疑似红火蚁疫情事件;对区内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调查现场3处,组织进行清理和无害化处理。(四)耕地质量与农业资源环境。1.土肥水,确定了20个土壤监测点,完成了2021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更新;指导省级土壤监测点做好数据记载登记,做好施肥量和秸秆生长量的数据采集,以及取土化验工作;完成了塿土典型土壤采集,按要求寄送农业农村部。布置小麦、玉米肥料等7个试验,指导种粮农户合理施肥;完成了20个农户的农作物施肥量调查和数据汇总工作。完成了全国土壤肥料专业统计系统2019年度、2020年度的数据网上填报工作;利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墒情监测,发布墒情简报。2.耕地质量与农业资源环境。完成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统计、农业资源环境统计工作。制定了农膜回收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及任务,对农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作物制定秸秆利用调查表格,进行调查汇总。对全区范围内户用沼气池使用情况进行逐村排查,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生产技术指导、粮食产量调查测定、病虫防治、植物检疫等措施,根据农时制定发放田间管理意见,为我区粮食丰产提供技术支撑,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对耕地质量监测,掌握土壤水肥动态,开展粮食作物等一系列地力情况调查试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进一步加大农户施肥指导,持续提高耕地质量和作物种植水平。通过农技信息发布,有效指导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培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民队伍,全面提高农民群体科技文化素养,持续打造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的有机衔接。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随着农业新技术快速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需要加快更新,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大主动学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各类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要适时组织“走出去”学习的方式,不断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通过支部活动,增强党员党性、党员意识,强化宗旨理念坚定服务信念。要多措并举激发干部职工工作激情,进一步发挥老同志的带动和经验优势。四、2022年工作计划1、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做好粮食作物统防统治,有效减少农药使用。3、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监督企业和科研单位遵守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展种苗繁育工作。4、搞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5、搞好国控点监测工作。6、结合农时,及时制定相应的田间技术管理措施,为粮食安全生产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做好2022年大田作物产量测定工作。7、做好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