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阴县> 汉阴县漩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汉阴县漩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发布时间: 2022-03-28 15:27
单位名称 汉阴县漩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承担防汛抗旱减灾、森林防火、动植物防疫和畜牧兽医监管及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科技等相关服务工作。
住所 汉阴县漩涡镇集镇社区
法定代表人 李明山
开办资金 502.0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阴县漩涡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90.2万元 578.0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漩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稳定粮油生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现代农业。全面完成粮油生产计划,水稻12500亩、玉米18400亩、油料16500亩、杂粮7930亩,粮油播种面积7.417万亩、粮食总产量1.395万吨、蔬菜总产量1.641万吨。积极开展甜玉米种植950亩、富硒有机粮油种植1.2万亩,水稻定单种植3250亩。发展烤烟种植1140亩,中药材500亩。水果总产量2790吨,其中脆李1590吨,柑橘300吨,其他900吨。(二)产业振兴工作。以建设茶叶、猕猴桃产业全产业链为重点,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高质量推进生猪、蔬菜、魔芋、林果、中药材、生态渔业、乡村旅游等多元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漩涡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富硒茶产业。以21个“三个一”合作社为重点,引进茶叶新品种,开展茶种苗繁育、改造提升低产茶园,实施补硒增硒,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生态观光茶园等;延伸茶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品加工、品牌推广、营销体系等工作;推进茶旅融合,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漩涡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综合效益,推动漩涡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截止2021年底全镇累计发展茶园4万余亩。富硒猕猴桃产业。以龙泉村、三塘村为重点,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计划建设配套冷藏保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果品交易等设施,建成富硒猕猴桃“供、研、产、销”果品循环全产业链。二是富硒粮油产业。坚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漩涡富硒粮油产业。逐步在全镇粮油种植面积79980亩的范围内扩大富硒有机粮油比例。烤烟产业。鼓励有条件的群众种植烤烟,逐步转为职业烟农,东河220亩、田凤村200亩、上七200亩三个烤烟基地。在金星、鳌头、梓中、联合等村完成1140亩烤烟种植生产。山林经济。依托大涨河、塔岭、金星、茨沟等村中高山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油茶、拐枣、脆李、花椒等特色山林经济面积达到10000亩,通过园企对接提升堰坪、茨沟、联合、中银、东河千亩脆李产业园,大涨河、三塘村拐枣产业园建设在一江两岸规划布局林果花卉试验种植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渔业、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等健康养殖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范养殖生产。目前我镇中银村发展稻田养虾30亩,东河村发展稻田养虾50亩。四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镇为目标,强化农旅融合、三产互动。以凤堰古梯田景区生态农业观光等为重点,围绕民俗文化、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户外运动、民宿、康养度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集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特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体系。下一步我镇计划打造以凤堰古梯田景区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初步形成漩涡镇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五是深入贯彻实施“三个一”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稳定乡村振兴,2021年全年“三个一”产业合作社带动务工人员2797人,发放劳务费934万元。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管理运营机制及章程制度,规范账务、账目、资金使用程序,使合作社运行良好,茶叶、猕猴桃、油茶产业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六是新型主体带动发展。全镇共有专业合作社105个,家庭农场69个。本年度申报县级园区4个,申报星级家庭农场5个;截止目前,我镇共认证1个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7个县级园区。七是产业奖补。2021年依据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汉阴县农业(富硒)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的通知》(汉政办发〔2021〕81号)文件精神,于12月为94户发展产业且符合奖补标准的三类户发放产业奖补,共计166710元;同时,经县农业农村局核验,为符合标准通过验收的26家经营主体兑付资金1513750元。其中“三个一”产业合作社2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个,私营企业4个。开展经营主体带贫履约履责监测工作。我站高度重视经营主体带贫履约履责监测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监测工作,重点监测土地流转费支付情况,农产品销售协议及订单生产执行情况、贫困户务工工资发放情况、贫困户分红情况等。以经营主体带贫履约履责作为扶持壮大经营主体的重要指标,强化经营主体带贫履约履责责任感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推动主体带动政策措施落实,强化主体带贫成效,提升产业扶贫工作水平,确保经营主体带贫履约履责到位,进一步推进漩涡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三)农产品质量安全。2021年度我镇多措并举严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广泛开展宣传。通过走访入户、印发资料、微信、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一品一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有关知识,提高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累计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二是加大抽检力度。组织监管人员对镇域范围内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大户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抽检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样品2000个,抽检合格率为100%。三是强化监管执法。制定安全执法工作方案,加大风险排查和监督执法力度,线下巡查企业50余次,有效消减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四)大力发展林业特色山林经济。发展产业面积3400亩,新建茶园面积2500亩,低产茶园改造1200亩,种植套种面积7630亩,套种主要作物有黄豆、甜玉米、红薯、土豆等。发展茶叶面积18240亩,猕猴桃560亩,林果600亩,油茶2300亩。(五)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选聘生态护林员142名,管护全镇17万亩森林资源。全镇生态护林员严格考核管理机制,工资标准5600元/人/年,按月打卡兑付。2021年完成绿化造林4633亩,全年生态补偿兑付10.7567万亩,兑付标准为14元/亩,兑付资150.5938万元,涉及脱贫户3491户,涉及兑付资金70.0935万元;退耕还林补助兑付面积合计5909亩,涉及93户(其中19个合作社),兑付资金共1772700元。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1年,在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聚力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主战场”,不断提质增效“三个一”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精品茶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万亩优质富硒粮油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机械化耕作,实现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花椒、蜂糖李、魔芋等特色山林经济,一江两岸茶果花卉种植区试点示范作用明显;全年申报认证4个县级农业园区,3个星级家庭农场;创建市级茶园产业园区1个(大涨河),SC认证一家(湳山南),注册省级品牌“凤堰”;经营主体履约履责监测工作常态开展,带动发展成效明显;持续提升科技扶贫水平,培育致富带头人63人,带动农户844户,完成培训2次;组织农林牧渔技术培训3次,480人次,茶园管护技术培训3次65人次,组织外出观摩2次75人次;全年开展禁渔专项宣传8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悬挂标语20幅,出动宣传车10次,在全镇营造出了禁渔刻不容缓、禁捕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全面做好防火,防汛,禽畜防疫,农林病虫害防治等“四防”工作,确保全年无灾害事件发生;认真开展脱贫后扶工作,为94户发展产业且符合奖补标准的三类户发放产业奖补166710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二是产业区划缺乏科学布局观念,没有完全体现“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产业格局。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整合不完善,主动性服务还较弱。2、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整合技术资源,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二是充实配备宣传人员,将工作规划细化,提高农技站工作实效和工作活力。三是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先从茨沟村和东河村两个示范村做起,以点带面,促进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2年我们将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搞好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旅游产业。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镇为目标,强化茶旅融合、三产互动。以凤堰古梯田景区生态农业观光等为重点,围绕民俗文化、茶园观光、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户外运动、民宿、康养度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集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特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体系。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