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农作物及蔬菜栽培技术推广和良种选育、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农化等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 | |
住所 | 榆林市上郡南路14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杨辉 | |
开办资金 | 17424.3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522.15万元 | 15237.9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公益 | 从业人数 10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在这关键之年,我院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深入推进包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以实验区为依托,以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实施各级科技项目为载体,在异常干旱的气候条件影响下,攻坚克难,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指导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主要工作1、紧扣“引、育、繁”三大环节,新品种成果逐步显现一是开展优良品种引进及筛选工作。2021年共引进马铃薯、西瓜、南瓜、辣椒、大白菜、甘蓝、胡萝卜、山药、紫苏等品种和材料共200多个,筛选出高产、抗逆、优质且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40多个。二是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高产、优质、高抗为目标,有序开展育种工作。马铃薯育种团队、玉米育种团队、小杂粮育种团队、蔬菜育种团队按计划完成各自的育种任务。三是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种质资源繁育。2、紧跟“绿色、高效”两大主题,栽培技术集成与创新稳步推进一方面重点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后期与马铃薯块茎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等综合分析奠定基础;不同生物菌剂、有机肥对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影响,为降低马铃薯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马铃薯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准灌溉、精准施肥,达到节水节肥目的;玉米品种密度协同的光温高效利用试验,以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实现春玉米高产与资源高效的目标提供依据;玉米田控释肥及一次性施肥试验,使用施肥机械一次性基施,生育期内不追肥,减少氮磷钾投入量,降低成本且提高产量;玉米大斑病、镰孢菌病害、红蜘蛛一喷多防控制前移技术试验,为储备一批应对重大灾害的应急性技术;果树行间套种生草栽培技术:果园套种黄豆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展了马铃薯宽垄双带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瓜菜水肥精准管理技术,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山药及紫苏覆膜、密度、抗重茬栽培等试验研究。另一方面,在长期重点项目中,继续开展“草粮薯轮作地力培肥研究示范项目”和“国家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试验站建设”项目,建立试验基地470亩,监测土壤地力与有害生物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轮作模式下的资源消耗和产出能力。3、紧盯“服务三农”一个目标,技术示范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21年,我院以承担的中省市项目为依托,通过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有效对接,在全市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玉米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小杂粮免间苗轻简化生产、农作物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及筛选出的品种示范基地约1.25万亩,从而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辐射推广力度,有效的提升了经济、社会效益。4、紧抓“软件、硬件”两项建设,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一是继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强化与西农合作共建的马铃薯、玉米、小杂粮验示范站的研究工作,二是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大荒薯业集团、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中心、榆林广济堂等多家院校、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对重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通过合作,为我院科研工作带来了新思路、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更好地开展;积极参与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科研活动,提升合作交流水平,扩大我院的影响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科研设施条件。对实验区专职机修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对1204、1404拖拉机、马铃薯播种机、打药机、旋耕机、驱动耙、山药播种机等农机具进行了维护保养,确保了园区试验示范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2021年我院大力开展项目推进工作,全年共实施各级科研项目25项,其中农业部4项,省级6项,市级10项,自选项目5项。新申报并获批省联盟推广项目1项,顺利完成2个项目的验收答辩工作;获批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1项,推荐13个项目参加2021年市科技项目申报;全年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写了《榆林马铃薯》《北方玉米抗逆栽培技术》2部著作;向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了2项推广奖和2项主推技术;成功协办23届全国马铃薯大会,期间发布两项马铃薯团体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市政府与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建的榆林市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设立我院。我院农业专家工作站经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奖金10万元。13名科技人员获得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名科技人员被评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二)马铃薯育种团队完成杂交组合80个,收获60个组合,约1万粒实生籽;无性1代收获约1000个株系,选择出100个优良株系,无性2代、3代及高代共筛选出20个优良品系,选育出淀粉品种榆薯4号、榆薯5号。玉米育种团队对合计近600个品种进行了西北新品种联合测试、美国自交系解析测试、耐密性和适应性测试、玉米良种攻关西北测试;同时开展了188个材料的人工自交和杂交试验,26个自交系的人工自交繁种,11个组合的田间多点鉴定试验。自主选育的榆玉18号和榆玉16号分别参加了西北联合体新品种审定区试和陕西省春播新品种审定区试。小杂粮育种团队设置谷子组合300个,鉴定谷子后代材料1695份,糜子后代材料100份,高粱后代材料261份;繁育谷子不育系材料40份,繁育鉴定谷子和绿豆品种资源246份,鉴定谷子、高粱、糜子、薏苡等小杂粮品种107个;鉴定谷子抗白发病品种29份、谷子抗线虫病品种材料6份;安排多点鉴定丰产性和稳产性试验6组,鉴定材料12份。2个品种做DUS测定,2个谷子品种目前正在申报登记中。蔬菜育种团队在西瓜选育中通过连代自交纯化西瓜材料,对纯合材料进行杂交选配,共收获杂交种子119份,对表现较好的自交系材料在云南进行加代工作。并对近年选育出的4个西瓜品种进行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的比较鉴定,结果表明“榆农7号”综合表现符合市场需求,可在本地推广种植。开展籽用南瓜、西葫芦和辣椒自交和杂交组合试验,共收获自交材料181份,杂交组合材料240份。三是以应用为导向开展种质资源繁育。共扩繁马铃薯脱毒试管苗50多万株,其中各类品种种质资源40万多株,育种材料10万多株;生产微型薯大约39.9万粒。另外针对榆林市山药种薯繁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从塑料拱棚栽培、密度试验及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方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山药塑料大棚繁种与露地相比生育期、单株重、种薯率均有增加,密度为33350株/亩是较为合适的繁殖比例,种薯机械种植可提高生产效率40%,节约劳动力成本30%。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职称晋升不畅,近年人才集中引进与各项延迟退休政策,加之今年岗位核减,使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评聘更加紧张,导致博士、硕士人才无岗可定,已取得任职资格人员无岗可聘,已具备任职资格条件人员无岗可评。2、部分科研资金不能及时到账,单位需要在项目之间相互挪用资金,给单位财务和科研项目管理带来了不便。3、单位科研氛围不浓,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科研工作不扎实、不严谨、科研方向不明确,原创性自主性的成果很少,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4、虽然各研究所开展的试验内容比较繁多,但存在科研项目设置与农业大政策及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不合理问题。5、工学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抓的还不够紧,存在“以干代学”思想,追根溯源,还是政治站位不高,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跟紧跟上的能力素质不足,与当前政治新常态还未形成同频共振。四、整改措施1、加强学习,加强责任落实,切实提高队伍素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向纵深发展2、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3、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4、扎实推进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扫黑除恶斗争5、强化党员基地建设,抓党建促科研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夯实廉政勤政思想7、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着力助推脱贫攻坚8、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保障科研生产有序推进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继续以学习为抓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职责任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各项制度不流于形式。2、通过与主管局和人事局沟通,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高级职称配额,进而可以缓解中级岗位的竞争。建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设置的限制,直接聘用到适当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3、培养一批标杆性的科研带头人,带领单位科研工作出成绩、上台阶、扩影响。同时探索建立有效的内部人员激励机制,激活“人”的因素,避免空谈,从而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不出纰漏。4、积极组织申请各级科研项目,继续做好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其他中省市各项在研项目的实施,加强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通过项目实施,提升科研水平,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效,为全市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5、强化产学研合作。完成好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3个试验站所承担的任务,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北大荒薯业集团等涉农企业的紧密合作、设定联合攻关项目,约定经费使用、成果分享、知识产权归属等事项,鼓励科研人员参与,促进产学研之间有效连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