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分析全市经济形势,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开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落实及项目资金,开展产业园区管理事务性工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建业大道同心楼 | |
法定代表人 | 赵红英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万元 | 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突出谋篇布局,上下联动增强“推动力”一是自下而上编制后续扶持规划。组织全市9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反应意见建议,顶层设计“十四五”后续扶持重点任务。重点理顺了安置区派驻工作队的机制体制。二是部门联动出台印发政策。为加强部门联合,集中印发了10个重要文件。在后续扶持方面,联合农业、乡村振兴局等25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方案》,出台了《过渡期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实施细则》《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在革命老区振兴方面,征求25个市级部门意见,制定了《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全方位推进榆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在县域经济方面,联合委内各相关科室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是市县共谋彰显社会效益。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基础设施(水、电、路、讯、暖、污水、垃圾等)、公共服务(幼儿园、小学、医疗机构)、社区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实现51个城镇安置点的天然气、物业管理机构全覆盖。同时,开展了“智慧社区”试点工作,社区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培育开局良好,搬迁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二)突出资金支持,创新模式增强“渗透力”一是及时下达投资计划。共计下达区域发展(振南)和南北县市区对口帮扶资金2.817亿元,年度计划总投资10.1596亿元。二是适时调整南北对口帮扶对象。三是创新后续扶持模式。“羊产业+”模式,一县一园模式,“特色产业+”模式。(三)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改革增强“执行力”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切实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南北对口帮扶再发力。截至11月底,开复工项目24个,开复工率72.7%,完工项目2个,完工率6%,;二是中省支持项目再扩大。按照中省发改委要求,按时上报“十四五”需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大项目41个,重大事项12项。积极上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1个。(四)突出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增强“影响力”一是创新开展组织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加强学习,坚持每周一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每名党员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担重任。领导带头讲好党课。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彰显先锋模范作用。县域经济科赶赴10个县市区进行调研,孙永仕的《小产业大市场——关于吴堡空心挂面产业的调研报告》荣获委内青年干部调研报告比赛一等奖。后续产业扶持科印发了市级易地搬迁产业规划、就业创业、社区治理、后扶工作模式等6个后扶专题研究成果,杜芳春《榆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物业管理情况调研》荣获委内青年干部调研报告比赛三等奖。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经济效益。一是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产业培育开局良好,搬迁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全市易地搬迁劳动力2.4万人,已就业1.8万人,大中型安置区建成园区11个,建成社区工厂26个,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近千人。二是下达区域发展(振南)和南北县市区对口帮扶资金2.817亿元,其中区域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南北县市区对口帮扶资金1.817亿元,年度计划总投资10.1596亿元。三是“羊产业+”模式分红,吴堡辛家沟湖羊场落实分红56万元,子洲绒山羊场年底分红200万元,清涧湖羊场预计年底分红120万元,羊产业紧密关联搬迁群众。(二)社会效益。一是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基础设施(水、电、路、讯、暖、污水、垃圾等)、公共服务(幼儿园、小学、医疗机构)、社区管理机构、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实现51个城镇安置点的天然气、物业管理机构全覆盖。同时,开展了“智慧社区”试点工作,社区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搬迁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全市易地搬迁劳动力2.4万人,已就业1.8万人,实现一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大中型安置区建成园区11个,建成社区工厂26个,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近千人。资源规划局完成安置住房12373套的不动产证发放工作,做到“应发尽发”。二是完善整体体系。在后扶方面,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过渡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过渡期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实施细则》;在县域经济方面,联合委内各相关科室出台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个重要文件。三、存在的问题(一)县域经济起步较晚,省市资金未落实到位,缺乏有力抓手,导致一些县市区处于观望状态,县域经济工作成效不明显。(二)争资争项难度加大,受疫情影响,新建项目少,项目落地速度偏缓。(三)园区改革力度不够大,人事制度改革还未落实到位,园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四、整改措施(一)申请资金支持。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榆发〔2021〕9号)要求,向市政府申请设立2亿元县域经济专项资金,市发改委《关于设立县域经济专项资金的请示》(榆政发改字〔2022〕37号)已经正式报送市政府。(二)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做好前期工作,从全市168个县域经济项目中优中选优20个主导产业项目,市县共同努力包装好项目,使其更符合中省政策和发展方向;围绕19条重点产业链,下达市级招商引资专项资金1000万元,抽调市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23名优秀干部,组建招商小分队,摸清相关产业现状、开展重点企业调研等工作,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供应链缺失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实施精准招商。(三)推动园区提档升级。推动榆阳、神木、府谷、定边全面完成机构合并、人员转隶工作。榆阳、横山、神木、府谷、靖边、绥德的园区和榆佳经开区,要实行“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按岗定薪”新机制,2022年底前配齐配强园区领导班子,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实行“一肩挑”,由一名县(市)委常委专职兼任。各产业园区全面建立“全程代办”机制。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以项目为中心,抓“乡村振兴”,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坚持以项目为王,高质量谋划项目,高标准建设项目,高速度推进项目。一是精准谋划后续扶持项目。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用好市级衔接补助资金(易地搬迁后续扶持)5000万元,聚焦全市百人以上安置点,重点支持安置点关注的学校、医院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二是精细提升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聚焦12个800人以上安置区,加大智慧社区建设力度,完善补齐红白理事场所、充电站(桩)等“一站式”服务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短板弱项。(二)以产业为主导,抓“县域经济”,壮大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落实省、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要求,积极争取市本级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高质量抓好主导产业。扎实推进“一县一策”事项清单2022年工作计划,储备一批主导产业项目,2022年各县市区谋划主抓1—2个链主型主导产业头部企业项目,确保实质性落地。重点开展市县品牌建设攻坚行动,提升县域主导产业品牌影响力。二是高效率强化支持。围绕省上确定的“一县一策”事项清单任务,主动谋划县域主导产业、园区升级、县城建设等领域项目前期,积极争取省级县域经济专项资金25亿元和省级8个部门13个专项资金25亿元。(三)以改革为动力,抓“园区建设”,迸发区域经济创新活力。一是持续推进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园区机构整合,推动榆阳、神木、府谷、定边全面完成机构合并、人员转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2022年,力争榆神、榆横工业区至少完成3项区域评估。三是加速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对标省级开发区认定标准,积极培育神木市产业园区、定边县产业园区、绥德县产业创新园区,2022年底完成省级开发区申报,大力支持其他园区加快培育省级园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