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杨陵区文物管理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规范文物流通,保护可移动文物。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流通管理。文物管理研究与培训。 | |
住所 |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农科路中段 | |
法定代表人 | 石慧红 | |
开办资金 | 187.6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5.27万元 | 82.5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杨陵区文物管理所.公益 | 从业人数 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杨陵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具体如下: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 (一)、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1.田野文物保护。对全区18处文保单位开展安全专项检查6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部署采取切实可行安防措施。对泰陵的杂草进行清除,消除安全隐患;完成部分文保单位消防器材的更换工作;开展文保单位环境卫生整治,对川云关城墙进行修缮维护。 2.库房文物管护。不断完善文物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制,不留空档,严格按时交接班程序,认真做好值班及交接记录,切实加强人防能力,确保馆藏文物安全;二是文物整理。我们对1号和2号库房3000多件文物进行整理核查,按照账务相符的原则,对总账册和实物进行一一核对。 3.完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成2020年《陕西文物年鉴--杨凌卷》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工作。完成泰陵、古邰国遗址、姜嫄遗址等档案的续卷建档工作;认真落实文物“四有“工作。补充完善移交过来的6处文保单位“四有”档案资料。配合两级审计部门对文物系统审计工作要求,完成文物工作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4.重点项目加快实施。隋泰陵安全防范项目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争取项目资金257万元,目前正稳步推进。两处村史馆也已经被省文物局授牌,进入全省社区博物馆行列。 (二)、创新服务管理水平,增强文物管理能力 1.多种形式进行文物法规宣传。一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做好平时文物普法宣传。结合“6.14文化遗产日”和“5.18博物馆日”“12.4”等集中宣传活动要求,通过设立宣传点,巡回下乡村宣传,广泛在全区城乡深入开展宣传活动,群众爱护文物的意识正逐步加强。 2.科技保护文物工作实现新突破。今年,我们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将已采集文物点地理坐标与规划、环保等部门共享对接,对保护了文物“地界”起到积极作用,尽可能避免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在选址上可能存在的矛盾。2022年,我们将完善全部18处保护单位的电子地图,并实施巡查软件管理体统,用科技手段有力保护文物安全。 3.加强文博队伍建设。除了局里每周三对业务进行专项学习外,局里先后组织多批人员参加了省文物局举办的文物执法培训、国保单位负责人培训及文物鉴定等业务培训,系统人员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三)、坚持依法行政,全力加强文物安全工作 1.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示范区局、区局、文管所、文保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明确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等规定,落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体系,实现文物安全年目标。 2.组织安全排查、加强安全管理。今年联合消防队,开展全区文物消防安全排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的单位及时整改。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落实安全责任、健全保障机制、安全生产运营、安防设施运行、火灾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每年开展文物安全检查、督查、抽查20多次。 3.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基本建设中,我们坚持“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方针,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单位做好地下文物安全保护工作。一是加大对在建工地的巡查检查工作力度,每周对全区在建工地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经过实地勘察,审核勘探报告,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中心项目、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等建设项目提供文物勘探事项意见书,并严格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地下文物安全。三是配合麦肯、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随工清理,将文物及时收归库房,杜绝文物破坏流失。 4.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得到加强。为了进一步做好田野文物安全犯防范工作,我们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和公安机关积极配合,示范区文物局和公安局建立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实行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办公等制度。 二、取得的社会效益 加强文物保护,深入研究文物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其次,文物遗迹遗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文物保护,能使广大群众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艺术鉴赏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保护好历史文物,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目前,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总体安全平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建设项目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文物执法力量薄弱,有关部门在建设审批时对文物勘探调查环节不把关,甚至把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出让给企业,给我们执法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文物保护条件保障有待加强。社会文保员力量不足,没有配备文物巡查车辆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全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省文物保护大会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安全体系。一是严格落实文物保护管理“五纳入”工作,将文物保护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特别是今年我们要积极推动将文物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二是加大科技保护文物力度。完善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电子地图,明确坐标,减少基本建设对文物保护的影响。三是进一步健全安全保护责任体系,注重与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建设等部门联系沟通,推进“一张蓝图”工作,严格文物保护区域。四是创新文物保护宣传和展示,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文体活动让文物宣传进万家,提高群众知晓率。策划文博历史故事的挖掘,让文物“活”起来。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水平,提高文物基础保护水平,完成隋泰陵安防项目建设。 2.推动两处国保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 3.处理好不可移动文物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加大执法力度。 4.继续推进文物安全防控体系,将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5.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制作文物保护宣传片、举办知识竞赛或讲解员大赛,让《文物法》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 6. 探索库房文物数字化管理,根据管理规范,尝试进行文物三维信息采集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