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山阳县> 山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山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28 09:31
单位名称 山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体系管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技术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
住所 山阳县城关镇九一村
法定代表人 牟小飞
开办资金 3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山阳县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0.36万元 45.81万元
网上名称 山阳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推广农业实用增产增效技术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到位率。2、全面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研究(1)规模示范小香薯,为我县甘薯产业添加了新花色。以浙薯66为主,搭配浙薯33、浙薯75、浙薯67等品种布局,在板岩镇耿村大洼组、安门口村过风楼组示范小香薯99亩,平均亩产1869.61公斤,虽较我县大型薯平均亩产2992公斤,低产60%。(2)积极推广“双低”油菜,从田间保障人民优质生活。以树立色河铺镇陆湾村百亩优质油菜规范栽培基地为典型,推广“双低”油菜110亩,集成推广油菜栽培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油菜2500亩。(3)示范富硒水稻,提升传统农业。在法官镇姚湾村先后两次开展水稻叶面喷施硒肥示范,收到显著效果,10亩示范田稻谷有机硒含量较对照高出2.4倍,为产地水稻晋级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提供了依据。(二)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1、扎实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一是全县18个镇(办)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集化验80个土壤样品,安排落实小麦、玉米、马铃薯5个肥料利用率及肥效田间试验,建成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3000亩。开展1个国家级、6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点调查、采样监测工作,完成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及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报告。2、做好土肥信息监测工作。对建立的6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和1个国家级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地块的施肥和种植作物情况进行长期定点调查和系统检测记载,每个监测点分别采集空白和施肥2个综合土样,按标准处理后送省土肥站化验测试各养分含量。3、持续开展土壤墒情、农情监测工作。分别在水浇地、旱平地、坡垣地建立了5个土壤墒情长期定位监测点,并安装了墒情自动监测仪,形成了完善的县域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坚持每月至少测定墒情2次,并在关键农时季节和旱情严重时加测,今年共监测土壤墒情24次,上报山阳县土壤墒情简报24期,开展小麦苗情调查4次、夏秋粮食作物理论测产4次,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上报工作。4、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配肥地力。一是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2021年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39万亩,其中有50%地块达到亩增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二是大力宣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扎实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控工作1、扎实做好病虫草害监测预报及大田防控的指导工作。2021年山阳县各类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94.13万亩次,防治107.48万亩次,其中小麦病虫草害全县发生面积18.93万亩次,防治19.08万亩次,玉米病虫害发生42.8万亩次,防治50.93万亩次,大豆病虫害发生2.5万亩次,防治3.41万亩次,马铃薯病虫害发生26.7万亩次,防治30.2万亩次,甘薯病虫害发生3.2万亩次,防治3.86万亩次。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穗蚜等病虫害总体防效90%以上,群众自防区防治效果75%以上,病虫损失危害率控制在了3.8%;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防治效果总体在85%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2、狠抓植物检疫工作。在重点镇种子销售点等重点地方印贴宣传喷绘12版;在县城5家大型综合超市门口通过电子屏流动字幕进行持续滚动宣传743次;通过美篇、网络等媒体,发布植物检疫相关信息内容11条;出动宣传车1辆,印发宣传资料1800份,深入经销户进行执法检查,培训经销人员41人次。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19份。对全县马铃薯、玉米杂交种小麦良种的调运检疫情况进行了核查、登记,共查验检疫证书56份,复检种子31.5万公斤,其中马铃薯30万公斤、玉米杂交种1.2万公斤、小麦良种0.3万公斤,办理马铃薯调运检疫要求书25份,涉重数量110万公斤。3、扎实做好省级田间监测点项目建设工作。2021年度山阳县是承担陕西省植保工程田间监测点建设的项目实施县,通过选点、建设、仪器安装调试工、技术人员培训等,新建的四个病虫田间监测点建设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设备试运行正常,已于10月份通过了省级初验。(四)加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及种子质量监管工作1、全面完成新品种展示示范和试验工作任务。在十里铺镇红土岭村、色河镇屈家涧、板岩镇耿村3个不同气候类型区域,对近年来我省审定的玉米、甘薯新品种及马铃薯脱毒种薯进行了展示示范。其中落实及完成品种试验3个2.8亩、玉米展示点2处22亩、马铃薯及甘薯示范点3处415亩。组织专业技术、销种人员和种植大户观摩鉴定会2次,参会人员90余人,现场指导销种点及种植大户科学选种及栽培,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2、认真开展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及许可工作。今年我县共办理审核种子备案45家,占总经营户64家的70%,占应办经营户的100%。另外依据企业申请,依法成立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及年检工作组,目前已审核办理及年检3家,其中木耳、香菇、天麻菌种生产经营企业各一家。3、按时完成种子项目实施工作任务。今年我中心共承担商业化育种项目2个,落实及完成省级农业专项项目资金70万元。为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五)认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是认真开展雨季汛期“人盯人防抢撤”工作。分片区落实包抓责任,组织群众开展汛情发生撤离演练,在8.22灾情发生后,及时排查灾情,督促有险情的农户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二是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宣传车辆,沿公路播放高音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全面完成疫苗接种工作任务;逐户排查外地返回人员,发现疑似人员,及时做好应对处置工作。三是认真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每周监测上报,每月及时掌握重点行业预警反馈,研判处置风险、预警,建立村级摸排制度,重点对“三类人群”进行监测,对风险户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落实一对一帮扶举措,防止新增贫困和返贫现象发生。四是做好秦岭“五乱”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全村干净、整齐、卫生。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成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18个镇(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9万亩,其中红薯1万亩、马铃薯8万亩、玉米15万亩,小麦8万亩、茶叶2万亩,豆类3万亩,蔬菜、猕猴桃、魔芋等其他作物2万亩。制定区域指导配方5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户300户,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100%。做好土肥信息监测工作。开展了30户农户农作物施肥状况跟踪调查,分析施肥变化趋势,及时掌握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示范持续开展土壤墒情、农情监测工作。为各级正确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准确掌握粮油生产成效发挥了参谋作用。富硒水稻,提升传统农业,水稻安全齐穗前、稻花绽放中,在法官镇姚湾村先后两次开展水稻叶面喷施硒肥示范,收到显著效果,10亩示范田稻谷有机硒含量较对照高出2.4倍,为产地水稻晋级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提供了依据。扎实开展病虫草害防控,组织开展群防群治10.39万亩次。按时完成种子项目实施工作任务,使全县马铃薯、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98%;马铃薯、小麦、玉米品种年更换率分别达10%、15%和20%以上;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65%以上,并辐射带动全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95%以上。三、存在的问题(一)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源条件差,90%以上的田块无灌溉条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效益。(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人群文化程度偏低,对科学种田接受能力较差,对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增加了难度。(三)一些群众在对待国家惠农政策上有偏差,给钱给物就干,不给钱给物就应付。(四)资金缺乏。由于今年项目资金锐减,我县财政困难,对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扶持过少,特别是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被取消,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和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四、改进措施1、建议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稳步提升耕地质量。2、应进一步宣传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提高种植业效益和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3、应着力机制创新,扶业扶智扶志结合,增强农民致富的信心和决心。4、建议应多方争取安排农业科技转化项目资金,整合支农惠农资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牢记嘱托.奋进商洛”学习教育常态化。(二)以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全面开展各项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三)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四)紧紧围绕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安全植保的新理念,继续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及特色产业的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工作。(五)持续做好作物新品种试验及种子监管工作。(六)积极配合做好农业农村局及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1年度被农业农村局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