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佳县农村经营服务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协助局机关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备案、登记、发放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等事务性工作;协助局机关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工作;负责农经统计工作;负责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西郊97号 | |
法定代表人 | 穆贵孝 | |
开办资金 | 6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74万元 | 13.58万元 | |
网上名称 | 佳县农村经营服务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合作经济与改革指导科、市农经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农经站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现将本年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全县32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覆盖率达到100%。县农经站建立了“三变”改革台账,实时跟踪改革进展。2021年开展“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为42个,以种养殖、加工、入股、光伏为主要举措,积极开展改革工作。其中7个土地入股示范村,土地入股面积达7226.72亩,涉及户数875户,通过激活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逐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已见初步成效。(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破零”村全部“清零”。今年新增的50个集体经济破零村,以出租土地、种养殖、加工、兴业农场、入股为主要举措,有序推进村集体产业发展,目前50个已全部“破零”,收益达21.42万元。二是集体经济收入显成效。共324个行政村集体组织,其中收入达50-100万元的1个,10-50万元的12个,5-10万的11个,5万元以下的288个。三是健全基层农经体系。2021年各乡镇农经站以红头文件上报并确定一个负责人,2个业务员,保障了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三)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工作。我县转发了省市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规范了宅基地审批流程,形成“县级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并组织安排培训乡镇干部40余人次,并发放40套相关书籍进行宣传,督导乡镇、村组开展宅基地摸底调查1次。2021年确定在木头峪镇木头峪村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投资450万元,维修改造闲置旧窑洞12余孔,建成村史馆、修复红色革命旧址,通过入股、出租、合作等方式获得经营性或财产性收入,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有效的盘活了村内的闲置资源。(四)稳步提高农村三资管理水平。2021年5月、10月先后召开了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运行操作及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操作培训会,各镇办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了平台操作技巧,并在“三资”管理平台上,完善2021年财务记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五)完成农业生产托管工作。2021年计划实施耕、种、防、收等全生产环节全程托管或半托管社会化服务面积1.5万亩,截止目前,共计完成1.53万亩。并在社会化服务平台已录入了112个经营主体,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及时掌握各主体服务情况。(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今年申报认定3家国家级和4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评定1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目前,共登记备案694家合作社,其中县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30家,省级示范社8家,省级百强示范社4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共注册登记并录入家庭农场名录平台14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4个。二、主要举措及成效亮点(一)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一是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年初确定了《佳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并出台正式文件,成立了由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符永志为组长,县财政局副局长高学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虎军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局属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佳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工作部署与宣传培训。4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各镇(办、中心)召开全县渗水地膜穴播技术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训会,有效推动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5月,渗水地膜高粱开播仪式在金明寺张家墕村顺利举行,并累计发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宣传纸杯6.5万个,全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全面推开。三是托管服务与资金兑付。截止目前,共计完成1.53万亩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其中服务小农户的面积为11283.02亩498户次,并兑现服务主体189947.1元,小农户189947.1元。四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由原来的24家扩大到现在的112家,小农户托管由原来的100户增加到现在的498户次。通过集中农资采购、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等,项目实施前农户亩均成本110元,项目实施后农户亩均成本降底到50元,农户亩均收益达1100元。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收,提高了农户经济效益,避免了土地撂荒,防止了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推动了农业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二)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一是建立集体经济“破零”台账。县农经站建立了破零村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预计收益,做到销号管理。2021年的50个“破零”任务村,已全部“破零”。并出台了《佳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整县清零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计划2022年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任务。二是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自2020年出台了《中共佳县县委佳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县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佳发2020【6】号)文件,“三变”改革工作正式铺开。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5次会议进行学习研究和安排布署;县农业农村局安排刷写“三变”改革标语60余条1800多平方米;县农经站印制股权证书1.5万本,应用微信、短信等媒体平台宣传12万条次,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2021年7月,县农经站组织召开了全县农经工作暨推进“三变”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训工作会,安排部署了2021年全县农经工作。并建立了“三变”改革台账,2021年开展了42个“三变”改革村,其中7个土地入股示范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总额可达11.08万元,成员分红总额8.14万元,获得集体分红的成员数达318人,并带动务工农户数147户,年底实现了96%行政村有集体经营性收入,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存在问题(一)农户对社会化服务认识不到位。佳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还在起步阶段,加之农民外出严重,在村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且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对社会化服务认识不足。(二)集体账务管理困难。当前农村会计普遍业务素质低、年龄偏大、账务记录不规范,农村集体缺乏会计人才,加之结合扶贫工作,对村集体投入的资金较多,账务管理就成了短板问题。尽管我县实行村财乡代管,但业务水平普遍较低,代管能力明显不足。(三)缺乏基层抓手。一是镇(乡、街道)农经站工作力量薄弱。基本每个镇办都是只有1-2名兼职农经人员具体负责产改工作,且人员极不稳定。且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对全县产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完成造成影响。二是集体经济组织缺能人。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加之长期做管理工作,不善于搞也不敢搞生产经营,还存在“等待观望”现象,不知道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四、整改措施(一)加大宣传力度,多走访村民,将上级的利民政策传递给更多的村民,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化服务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二)邀请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针对集体账务进行课件编制,达到简单易懂,组织各镇(办、中心)、村有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三)与各镇(办、中心)负责人沟通,尽最大能力使每个单位至少有1-2名有农经基础人员能够主要负责农经产改工作,2-3名兼职农经人员,达到工作不会懈怠。规定时间安排各镇(办、中心)能够每月组织3-5次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进行集中分析讲解或者集体观看发展起来村的视屏,改变他们的认知。五、下步计划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一是扎实推进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等工作,积极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二是举办全县农村三变改革暨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业务培训班1-2期。狠抓农村集体“三变”改革村38个,逐渐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性资产和农户入股土地进行股份量化,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盘活集体各类资源要素,2022年底基本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争取2022年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经费70万元,顺利开展村集体经济2022年财务审计工作,并举办1次农村财务人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三)社会化服务工作。一是争取社会化服务经费270万元,计划实施托管服务面积2万亩,继续从耕、种、防、收方面入手,并在2022年新增秸秆打捆服务,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建立农户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接机制,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继续培育扩大服务主体,计划2022年新增20家服务主体,并每年对服务主体进行1-2次培训,提高服务主体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