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阴县公共资产经办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依法管理公共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公共资产产权管理、报废报损、调剂等审批;出租、转让、开发等运营及收益管理,日常监管和绩效评价等。 | |
住所 |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凤凰大道47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超 | |
开办资金 | 9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阴县财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00.06万元 | 117.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单位在汉阴县财政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工作,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是打牢压实基础管理。为确保公共资产管理严在日常、抓在手上,实现“重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并重”管理转变,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全县共建立资产管理员149名,夯实了资产管理工作力量。为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了《汉阴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汉政发〔2021〕6号),出台了《汉阴县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汉财字〔2021〕111号),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二是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加大资产向资本转换。抢抓安康市企业债券申请“直通车”机遇期,首批筛选能够用于经营的55处闲置资产,经市场评估后作为国有资本注入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县属国有企业,加快做大县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提升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放大公共资产“乘数”效应。累计为县属国有企业注入土地资产415602㎡,房地产31075㎡,价值3.39亿元。全面实行资产竞价竟租。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对城市铺面房等可出租的经营性资产,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水平,合理确定竞租底价,全面实行公开竞价招租。将到期的文化广场影剧院收回,通过公开对外招租,租金提高139%,将闲置的原影剧院资产进行排危加固,以每年超过50万元的租金成功对外公开出租,2021年全县经营性资产收益346余万元。三是严把资产管理“关口”。把好家底关。紧盯“资产、资本、资源”,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坚持月报和年报制度,全面准确摸清资产底数,强化“数据体检”,做实资产盘点,建立资产“小卡片”,依据总量、分布、结构等建立“身份”信息台账,实行资产信息动态共享,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把好转固关。坚持资金资产齐抓并重,将资产管理作为资金管理后半篇文章对待,对政府投资形成的在建工程积极推进“转固”。把好管护关。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管责任体系,基本形成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把好配置关。严格执行资产构建预算制度、资产配置标准、采购审批和投资评审,严格按照《汉阴县行政事业单位公共资产配置标准》对无预算、无资金来源、超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核通过,规范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行为,有效杜绝了资产的闲置浪费。五是把好处置关。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审核资产处置46批次、报废原值2017.43万元,调剂资产22批次229.98万元。四是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按照县政府工作安排,公产中心不分彼此,主动补位,在吃透中、省、市扶贫资产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办法,全面推进《汉阴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的落实,同时指导行业部门制定了行业扶贫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对全县近2016年来累计投入的各类精准扶贫资金51.33亿元形成的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农林水设施、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公益性、经营性等扶贫资产进行清理,汇总形成扶贫资产25.36亿元,形成扶贫资产比例达到49.4%,对清理后的扶贫资产,按照政策界限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从上至下逐级履行了资产移交、资产确权程序,全部签订《资产确权登记移交清单》,同步指导资产管理单位和受益单位签订了《扶贫资产管护责任书》。按照“133”扶贫资产管理汉阴模式,通过全面摸清资产底数,于2021年11月全部录入防返贫监测系统,全面建立了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了扶贫资产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五是办公用房整治排查。根据上级办公用房配置有关规定和《汉阴县财政局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汉财字〔2017〕103号)等文件要求,制定印发了《关于核定办公用房配置标准限额的通知》(汉财字〔2021〕158号)文件,同时按照省市办公用房排查整治工作要求,参与到全县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督促指导全县各部门单位、各镇的办公用房整改工作,并确保我县办公用房符合标准、合理配置节约集约使用。通过长达半年的全面排查,截至目前,全县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实际总体使用面积51603.54㎡小于核定的59383.51㎡。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办公室按照标准整改完成,全部符合标准要求。清理闲置办公用房8处,已处置利用2处1199㎡,6处2018.93㎡办公用房将按照相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利用方案,避免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六是大力提升国企效益。截止2021年11月30日,全县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5.05亿元,同比增长5.54%;负债总额33.62亿元,同比下降10.01%;所有者权益11.43亿元,同比增长114.7%;资产负债率74.63%,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全县县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元,同比增长5573.5%(县城建开发公司将青枫秀岭销售汇款进行了清算,调至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498.76万元,同比增长129.47%;纳税总额2476.45万元,同比增长182.42%。七是理顺国企监管体制。积极探索管资产转向管资本的路径,按照监管层级不超过三级的原则,组建汉阴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县国资监管机构持有的6家县属国有企业的股权调整划转至县发投集团,由发投集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形成了“县国资监管机构-县发投集团-县属二级国有企业”三级监管和“县国资监管机构-县属一级国有企业”二级监管架构相结合的两种监管模式,为建立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印发的《汉阴县县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列明了政府、财政、审计、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对资产资本监管的权责清单,建立了分层级、多渠道的监管体系。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公共资产管理方面成效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对城市铺面房等可出租的经营性资产,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水平,合理确定竞租底价,全面实行公开竞价招租。将到期的文化广场影剧院收回,通过公开对外招租,租金提高139%,将闲置的原影剧院资产进行排危加固,以每年超过50万元的租金成功对外公开出租,2021年全县经营性资产收益346余万元。严格履行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审核资产处置46批次、报废原值2017.43万元,调剂资产22批次229.98万元。(二)扶贫资产管理方面成效按照县政府工作安排,公产中心不分彼此,主动补位,在吃透中、省、市扶贫资产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办法,全面推进《汉阴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的落实,同时指导行业部门制定了行业扶贫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对全县近2016年来累计投入的各类精准扶贫资金51.33亿元形成的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农林水设施、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公益性、经营性等扶贫资产进行清理,汇总形成扶贫资产25.36亿元,形成扶贫资产比例达到49.4%,于2021年11月全部录入防返贫监测系统,全面建立了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了扶贫资产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三)国有企业管理方面成效截止2021年11月30日,全县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5.05亿元,同比增长5.54%;负债总额33.62亿元,同比下降10.01%;所有者权益11.43亿元,同比增长114.7%;资产负债率74.63%,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全县县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元,同比增长5573.5%(县城建开发公司将青枫秀岭销售汇款进行了清算,调至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498.76万元,同比增长129.47%;纳税总额2476.45万元,同比增长182.42%。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资产盘活利用力度有待加大,尚存在少数铺面房未出租和资产闲置现象。二是资产管理系统有待完善,信息化、智能化、实时化管理共享水平有待提升。三是企业监管缺位技术手段落后。在各级各类检查巡察审计中违纪违规时有发生,风险防范亟待加强。2、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根据市场情况组织对经营性资产公开召租和盘活闲置资产;二是组织培训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达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实时化管理共享;三是加大企业监管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县属国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防止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校准核实资产家底。以落实政府向人大报告资产管理情况为契机,以目前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性资产、公共闲置资产等定期盘点核实,完善资产台账,全面摸清我县公共资产家底。二是推进资产条码管理。在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云、预决算管理系统等有效衔接的同时,启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条码化管理,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合理调配使用资产,优化资产布局结构,全面实现资产动态共享管理奠定基础。三是加大资产盘活利用。根据对全县的存量资产和分布、结构情况,制定闲置资产开发利用计划,分年度、分项目提出拍卖、置换、租赁、注资等盘活利用措施,最大程度发挥资产使用效益。组织完成产权证缺失的资产确权办证工作,防止资产侵占流失。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我单位开办资金90万元,年末数117.79万元,与开办资金相比增加27.79万,主要是财政拨入维修项目资金尚未支付,形成净资产增加超过30.8%。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