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农业科技培训。拟定全区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农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宣传普及 | |
住所 | 榆阳区西沙松林北路1号 | |
法定代表人 | 郑振宇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榆阳区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0.5万元 | 66.2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榆阳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3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之年。榆阳区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围绕榆阳区“3+2+X”产业发展模式,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协同、提升能力与延伸服务衔接,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21年我中心坚持以围绕我中心工作重点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实施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加强政策项目扶持,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将2021年业务工作总结如下:一、开展业务情况(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1.2021年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委托我中心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60人,目前已完成学员的遴选及建班工作,下一步将结合教学安排继续开展后续培训工作。2021年6月完成了2020年度所有培训任务,2020年培训任务为150人(其中高素质农民10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0人),实际培训168人,认定165人。2.已完成50名高素质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学员遴选和建班工作,下一步将结合教学安排继续开展后续培训工作。3.通过遴选,推荐上报5所农民田间学校以及在区内认定了5所实训基地。4.依托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建成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将培训的学员全部纳入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二)主要做法和措施1、精心调查研究,科学制订计划调查研究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订调研方案,结合对农民的回访,组织力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就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薄弱环节,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意愿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榆阳区3+2+X主导特色产业,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按产业开设专题班。根据榆阳区人才发展需求分层开展培训,重点抓好生产管理服务和技能培训。依据农业生产季节合理设置培训时长,结合农时分段开展培训。分类型分产业制定培育计划,就培训模式、具体形式、课程设置等重点内容做了科学合理安排,做到靶向精准、有的放矢。2.创新培训模式,组织落实学员一是在学员选择上,我们突出抓好合作社带头人的遴选。现阶段,随着土地流转已成常态的情况下,我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以务工为业,农业发展的重任已落到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选准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在组织学员参加培训上,我们通过加强部门协作来组织学员参加培训。通过继续加强与组织、镇村等部门单位的联系沟通,借助他们在对合作社日常管理、技术服务、项目申报、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职能优势,来组织学员集中参加培训。三是在留住学员坚持完成培训任务上,通过创新培训模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等方式吸引学员完成培训。针对高素质农民6天培训的时间,以及农民听课坐不住、到课率不高、不能够坚持按时完成学业的现象,我们发现:主要存在我们的培训意愿与农民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培训模式的单一和农民对多样性培训需求之间的矛盾、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不符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民对眼下现实利益的诉求与教育培训成效缓慢之间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出现了上述学员被动参加培训的现象。为此,今年,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我们继续大胆尝试,继续通过创新培训模式、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来吸引留住培训对象,使其按时参加培训,推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我们通过把课堂培训与参观考察、座谈讨论、研讨交流、经验介绍、现场教学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穿插交替进行,不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始终处于一种情绪饱满的学习状态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针对合作社带头人普遍拥有一定的生产技术、技能和经验,但缺乏规模经营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管理水平和市场销售知识,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收益不明显。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安排了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运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期货经营、市场营销等知识的专题讲座。聘请的教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在课堂上,授课老师被学员渴求知识的眼神和寂静有序的环境所感染,讲的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学员听得群情振奋、激动不已。课后学员纷纷围在老师周围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学员问得多,老师讲得细,场面异常热烈。3.严格培训程序,扎实组织实施一是强化班级管理。针对培训时间长、学员管理难的实际,在总结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班级管理制度,将工作人员分成若干小组,负责学员日常管理、资料采集、后勤服务等工作。二是健全档案资料。按照统一规范、资料齐全、装订结实、直觉美观的要求,根据工作流程,本着每一项工作和每一培训环节都有印证资料的原则,搜集整理齐全各类培训档案。特别是影像资料的建立,填补了事后因时间过长而培训真实性无法证明的空白。4.强化项目意识,加强舆论宣传一是强化项目意识。从培训班开始,每天通过问答方式和宣讲方式强化项目意识宣传,将宣传贯彻培训全过程。二是编印宣传册。培训班每人发放一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手册,让学员在了解课程设置和行程安排中加深了对项目的了解。三是及时宣传报道。每期培训从培训前的准备到培训实施及后续工作,都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将培训信息或优秀学员在媒体上予以报道。四是表彰优秀学员。对每期参加培训的学员根据其到课率和其他现实表现,确定为优秀学员,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学员的学习积极性。5.建立服务机制,灵活服务方式针对参训学员居住分散、经营内容和方式不同、规模不一等情况,建立了以帮助解决共性问题为主、个性问题为辅的帮扶工作机制,形式上突出实效、灵活多样,全年跟进。一是建立QQ微信群。安排专人负责,不定期发布涉农政策、信息和技术,提供服务;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生产情况和需求,反馈给我们,为有针对性给予帮助提供依据。二是专家指导。采取“就近原则”,利用7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的区域优势,不定期对学员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讲座,为学员解疑释惑、提供帮助。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1.通过对农民开展培训,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2.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高素质的农民从事农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3.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力量源泉。三、存在问题从整体上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农民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效率,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因此对各种知识的接受能力不高,无法消化理解自己所学的东西,极大地影响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中心的问题:培训中心基础设施落后,人员不稳定,高水平师资缺乏,实训及创业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机制不活,培育精准程度总体不高,与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四、.下一步工作打算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针对性:以乡镇为主,深入开展摸底调查,选准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重点遴选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适度规模生产等产业领域的从业者。增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健全完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利用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建立高素质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素质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规范性:以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情况、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效益等为参考要素,明确认定条件和标准,开展认定工作。完善高素质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档案和数据库,及时录入信息,并根据年度变化情况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提高高素质农民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