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安康市发展研究中心(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服务。调查研究·决策建议咨询·《安康发展》杂志编辑出刊·安康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应用推广/平台建设/管理维护>·<征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站)>建设运维管理 | |
住所 | 安康市汉滨区育才路113号院行政中心大楼7层 | |
法定代表人 | 赵明波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88.55万元 | 1075.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市政府办公室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省对市及市本级目标责任考核中涉及我单位任务指标全部完成。全年编辑出刊《安康发展》6期。全市50家政府网站和515个政务新媒体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政府办公厅每季度1次的专项检查;未出现因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僵尸、睡眠现象被国家和省政府办公厅通报。省政府网站采用我市政务信息153条,“安康发布”政务微信已编发政务信息726期1669条,政务微博已发布各类政务或民生信息1075条,均超额完成任务。省对市和市对部门有关电子政务方面考核指标已全面完成,其中省对市营商环境考核涉及我单位配合完成的4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完成评价问卷;7项深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我市政务服务平台“百日攻坚”相关任务按时完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升级;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年未出现网络安全事件。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一是巩固形成大调研工作格局,年初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发文征集各县区和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共42个单位调研课题202个,全年实收调研报告220篇。二是发挥营商环境调研问效职责,聚焦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好经验、编印《安康营商环境简报》16期,经验交流材料30余篇,并同步报送省营商环境调研效组,推动了调研成果转发运用,向省市推介了安康工作经验。三是加强调研成果管理,对2020年度230篇调研报告进行联合评选,对评出的60篇优秀调研报告发文通报表扬。(二)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圆满完成市政府网站统筹提升工作。市政府网站共发布各类政务信息9000余条,其中,政务“五公开”和重点领域信息主动公开2315条,解读发布本市涉及民生政策文件104件,发布新闻发布会信息20期、政策吹风会(在线访谈)信息40期。二是规范推进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监管。先后制定印发《安康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自主开发建设监管督办系统,创新推出“政务新媒体联播”功能,政府网站及集约化平台管理运维机制不断健全。用好“五个一”常态化监管机制,通报季度检查问题170站次1100余个。三是有序开展政务公开绩效考核。对照省政府办公厅政务公开绩效评估指标,对市政府网站进行全面梳理检查,优化栏目10余个,自查完善信息350余条,整改问题14类82个。(三)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一是构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与苏州数字政府研究院合作,编制完成《安康市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2-2024年)》(征求意见稿)。二是稳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协调有关部门和中国建行援建项目组,不断推进“安康智慧治理”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放大治理和惠民效果。三是优化提升“i安康”APP各项功能。新版“i安康”APP已全面公开发布,其中高频便民、行政审批类事项突破500项,市民办事、资讯获取的效率大幅提升。截止目前,“i安康”实名注册用户数达100余万人,累计办件量、点击量达到400余万。四是持续优化公文交换、协同办公平台。公文交换平台已覆盖市、县、镇三级2000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覆盖超过3万人的日常办公。公文协同办公系统推广到全市近300家单位,覆盖用户近2万人,日公文处理量超1万件,无纸化网上办公不断深入推进。(四)电子政务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一是严格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及资金审核管理。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安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通过执行。二是不断提升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升级市级电子政务核心网络,提升服务承载及保障能力。扩大市级电子政务网络覆盖范围,目前已接入市级部门100余个,实现了县(市、区)、镇办全覆盖。全年无网络安全事故发生。三是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有序迁移上云。制定印发《安康市政务云资源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应上尽上”原则,推进系统上云运行。四是稳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化专项治理。对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政务数据统一开放门户。牵头组织开展全市信息化建设专项治理,编制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确保数据资源依规有序共享。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调查研究工作方面。市政府领导和办公室干部带头开展调研工作,全年发表《发挥督查调研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调研文章8篇,其中发展研究中心干部发表调研文章5篇,组织撰写的《安康市数字经济调研报告》等文章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并要求各部门参阅。(二)政府网站和新媒体工作方面。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会议部署,完成统筹提升市政府网站水平和覆盖面专项任务,网站页面和内容有了较大拓展提高,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安康发布”入选陕西省政务新媒体典型经验案例。在全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培训会上我市作监管工作典型经验专题交流。(三)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及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方面。加强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核,对市级单位申报的43个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审核,共计审减资金10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信息化建设资金统筹利用,减少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不断提升信用安康平台建设水平。升级改版“信用安康”门户网站,强化数据校验、监测分析、归集处置能力。目前共归集企业和自然人信用信息1亿余条,“双公示”信息700余万条。全年依法依规共为60余家企业进行信用修复,累计查询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信用信息900余人次。我市在全国城市信用排名提升至全国194名,位居陕西省第4名。以市人民政府名义申报的数字政府建设典型案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安康模式”》入选“2021政府信息化卓越贡献类案例”(中国信息协会主办),“建设‘一网一云一平台’打造安康数字化发展新高地”等创新成果在贵州“数博会”荣获“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今年的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难题,主要表现在: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化基础仍然薄弱;二是电子政务各项业务应用推广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改进措施。一是加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二是强化电子政务各业务系统应用培训工作。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巩固拓展大调研工作格局。认真履行全市政府系统调研组织职责,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贯彻意见,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调研,组织好重点课题调查研究,确保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更好地推动工作落实,服务领导决策。精益求精办好《安康发展》《政府公报》和营商环境简报,积极推动调研结果转化利用和跟踪问效,努力把“安康经验”宣传推广出去。二是高标准巩固提升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建管水平。巩固全市政府网站规范化监管成果,建好、管好、用好市政府网站和两微一端,不断提升市政府网站在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启动政府网站数据开放建设。以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融通数据,在政务数据流动中激发其价值和新动能,并向公众提供数据服务,为建设数字政府奠定坚实基础。管好用好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压实机制管理,确保集约化平台安全稳定健康运行。三是持续推进智慧治理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和电子政务专项治理工作。着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紧紧围绕“构建方便群众办事、推动科学决策双向治理”的目标,按照《安康市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持续推进各项任务指标落实、落地、落细,促进政务服务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指挥决策科学化、业务办理协同化。提升安康智慧治理服务能力。提前谋划,对标中省政务服务建设要求,完善“安新办”移动端业务办理功能,建设网上申报、支付缴费等办政务掌上办理功能。做实政务平台深度五级延伸功能,做到统一受理延伸至镇、村,审批系统延伸至镇级,满足镇村办事需要,实现村镇事项在线办理。持续做好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落实《安康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做好信息化项目统筹,推动各县(市、区)建立相应制度,推进市县信息化建设统筹联动,节约财政资金,避免重复建设。推进政务资源整合共享。按照“共享是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要求,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健全政务信息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资源共用,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