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绥德县> 绥德县劳动监察大队

绥德县劳动监察大队

发布时间: 2022-03-15 15:57
单位名称 绥德县劳动监察大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法律宣传、劳动执法检查,受理投诉举报。
住所 绥德县政务服务中心三楼
法定代表人 刘海峰
开办资金 10.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绥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04万元 30.31万元
网上名称 绥德县劳动监察大队.公益 从业人数  1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本年度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一)召开专题会议。因县级分管领导及部分根治欠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调整,县政府及时调整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全年共协调召开全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相关工作会议9次,全面部署根治欠薪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相关成员单位协调机制。(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全面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印制《劳动合同法》《劳动维权手册》以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劳动维权宣传资料,强化宣传工作。积极参加人社局组织的“2021年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暨社区专场招聘周”、与时俱进广场金秋招聘会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全年还先后组织开展了根治欠薪专项宣传月、根治欠薪夏季、冬季专项行动、女职工产假等权益等多次专项宣传活动,累计接受群众维权咨询1240余人次,悬挂宣传横幅20余条,张贴海报60余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9000余份,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维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实时信息报道38篇。同时积极通过《榆林日报》、县政府门户网站等各类报刊及媒体网站上发布劳动维权信息报道,拓展劳动维权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三)加强日常巡查和年检备案。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年检和备案制度,规范年检程序,完善用工台账,做好备案登记工作。明确责任区域,有序开展年检备案工作。全年共年检备案用人单118户,涉及劳动者1980余人。继续加大对用人单位备案管理的扩面工作,重点加强对个体工商户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备案管理。(四)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1.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联合有关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对全县6家职业介绍和劳务派遣机构进行了集中检查,全面督促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工用工行为,进一步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规范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机构的中介活动和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以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制造、餐饮等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为对象,针对劳动合同签订、按时支付工资及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及参加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存在的违法行为限期责令整改。同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问题情节严重及拒不整改的用人单位将列入重点监管单位,实行长期动态监管机制。3.开展职工带薪年休假备案和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年初安排部署职工年休假专项检查工作,集中督促检查年休假安排情况,累计督促130家单位报送了年休假计划备案表(其中机关团体56家、事业单位59家,企业及个体经营15家),涉及计划安排人数5111人。12月,组织进行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和集中统计,累计督促109家单位(其中机关团体68家,事业单位28家,企业及个体经营13家)报送了年休假执行情况统计表,年度共执行年休假人数3496人次,未执行年休假人数652人次。4.开展女职工产假等权益专项执法检查。10月中旬联合县总工会、卫健局、医保局开展了女职工产假等权益专项执法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专项宣传,随机抽查了县医院、移动公司、农商行、工艺品加工厂等9家用人单位实地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发现的女职工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女职工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不高以及部分单位关于女职工卫生室、休息、哺乳等配套实施不完善等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并制定长效机制,确保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5.开展打击防范强迫智力残疾人劳动专项检查。10月19日,由县政法委牵头,大队协同县公安局、民政局、总工会和残联等部门工作人员,对辖区内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打击防范强迫智力残疾人劳动违法犯罪专项检查。深入用人单位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营造良好氛围。细致排查被检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强迫智力残疾人劳动违法犯罪的行为。期间共抽查用人单位3家,涉及劳动者209人,未发现强迫智力残疾人劳动违法犯罪行为。6.开展根治欠薪夏季和冬季专项检查。联合县治欠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先后开展了根治欠薪夏季行动和冬季专项行动。深入在建工程项目及用工密集型企业进行集中宣传,广泛宣传劳动维权、工资保障等劳动法律法规。对照《条例》的相关条款,对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已竣工但仍存在欠薪问题的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以及分包单位落实相关职责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进一步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各项制度,建立台账。7.开展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及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联合人行绥德县支行以及相关单位,针对辖区内的在建工程项目,从开设时间、资金拨付、支付程序以及资料备案等方面入手,对其开设和使用农民工工资专户用账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监督检查。期间共检查在建工程项目7家,对尚未实行工资代发的现场责令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委托银行按月足额农民工支付工资,对已经落实的进一步规范其相关程序,做好报送备案工作。(五)依法处理欠薪案件。积极受理查处欠薪举报投诉问题,开通“欠薪举报投诉绿色通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设立接待窗口,同时积极接收“信访系统”、“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12345便民服务热线”、“领导信箱”、“百姓问政”等上级转办或网络平台的欠薪线索,及时受理迅速处理,力求件件有结果,人人得保障。全年共接待来访来电820人次,下发询问通知书125份,责令改正决定书73份,督促补签书面劳动合同940余份。(六)完善在建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加强在建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维权信息公示及按月支付工资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相关制度。积极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要求在建工程项目实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建立农民工名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差异化缴存和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余留63家建筑施工企业共计2529万元。督促在建工程项目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实现人工费用和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委托银行代发工资,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支付。严格按照国办文件要求督促在建工程项目制作维权信息告示牌并于醒目位置悬挂,畅通农民工合法维权渠道。(七)积极组织业务培训。7月,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调度会和全县在建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业务培训会,传达市根治欠薪工作调度会议精神,就保障农民工工资考核工作相关内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及落实各项工资保障制度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培训,要求各在建项目完善劳动用工资料,规范工资支付程序,按照《条例》要求严格落实各项工资保障制度,确保相关制度落实见效。8月中旬,积极参加全省劳动保障监察员任职资格线上视频培训,并以此为契机组织集体学习和讨论交流,让监察员精通本职业务,提升办案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二、取得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大队全年共接到欠薪投诉86件,其中立案查处9件(结案7起,正在调查处理2件),协调处理62件,不予立案15件,共涉及劳动者180人,累计追回欠薪155.5万元。三、存在问题虽然在根治欠薪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秩序和落实相关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部分在建工程项目存在违法分包等问题,将工程的一部分转包或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个体包工头或水电工外墙粉刷等班组进行施工,埋下了欠薪隐患。四、改进措施借助部门合作推进制度落实,按照省市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相关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协作,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的工作思路,齐抓共管,全面深入推进根治欠薪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尽快实现我县根治欠薪相关制度的全覆盖。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全面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单位,采取定点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发放宣传册和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社区街道、乡镇集市及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广泛开展《劳动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广泛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媒介进行多维度、无死角的宣传。(二)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按照“突出重点、主动出击、预防为主、查防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书面审查和专项检查,紧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全面排查欠薪隐患,强化源头治理源头预防,建立检查台账,力争把欠薪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三)继续加大欠薪案件查处力度。通过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书面审查以及多渠道受理欠薪举报投诉等方式,及时发现欠薪违法行为,并快速查处。依法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落实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信息沟通,严厉打击欠薪违法犯罪行为,对执法中涉嫌犯罪行为的,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并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做好案件查处工作,对欠薪犯罪行为人绳之以法。(四)持续做好投诉举报接待服务工作。持续发挥“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一站式”投诉举报接待窗口作用,缩减群众办事跑路次数。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受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力求用热情的态度和专业知识为来访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接待和咨询解答服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