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项目建设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综合服务工作。拟订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监测、分析和督导;组织开展全市重大项目策划工作;组织开展集中开工、综合观摩等重大活动。 | |
住所 | 渭南市临渭区车雷大街69号市民综合服务中心16楼1615室 | |
法定代表人 | 张王俊 | |
开办资金 | 5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0万元 | 5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凝心聚力开局起步暨重点项目开工会议精神,以“十项重点工作”和“创亮点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加压奋进、聚力攻坚,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1.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年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研究项目建设,提出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聚焦“四抓四突破”:即抓招商引资、实现项目数量突破;抓投资规模、实现项目体量突破;抓亩产效益、实现项目质量突破;抓竣工投产、实现项目产量突破。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坚持月分析、月调度、月督办,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各县市区及市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迅速行动、强力推进,全市形成了谋项目、招项目、抓项目的良好氛围。2.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坚持“一月一开工、一县一主场”项目推进机制,全年组织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1次,集中开工市、县级重点项目753个,年度计划投资656.1亿元。组织召开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认真分析全市项目建设和固投统计方面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向各县(市、区)及市级有关部门下发了交办单,重点交办了202项任务清单。会同市委考核办、市工信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对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多次督导检查,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加压推进。3.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要素制约。坚持“有限资源保重点、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全力做好项目建设保障服务工作。一是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积极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并联审批”项目手续办理模式,不断加快审批速度;对需要省级及以上层面审批的项目手续,由市级职能部门“一把手”亲自带队衔接推进,2021年,全市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在3月底之前就已基本办结。二是推进项目融资对接。积极打通项目和金融机构融资对接通道,2021年,全省首家举办了23家驻陕央企代表和24家在陕金融机构参加的重点项目对接活动(渭南)现场会,澄韦高速等10个项目取得授信额度54.6亿元。三是下茬解决土地难题。会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召开了全市土地要素保障工作推进会,对2021年度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分析研判,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按照“项目用地急缓程度和优先保障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的原则,积极向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到1.8万亩土地指标。4.加大项目入库纳统力度。为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坚持项目入库纳统月调度、月通报机制,全面梳理未入库项目,积极督促各县(市、区)及市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项目入库纳统力度,确保项目应统尽统、颗粒归仓。两次召开市属项目入库协调会,督促市属项目按照属地原则开展入库纳统工作,市属项目入库进度明显加快,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有力支撑。5.积极营造项目建设浓厚氛围。及时抢抓项目集中开工、省市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市党代会等有利时机,借助渭南广播电视台、渭南日报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其中,高新区达刚控股总部基地等4个项目作为产业链高质量项目,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进行了视频观摩,向全省人民展示了渭南项目建设的可喜成就。全年参加新闻节目录制5次,被《陕西新闻联播》报道2次,开展项目建设全方位综合报道4次,向新闻媒体、报社等机构提供项目集中开工、融资对接等方面信息50余条(篇),积极营造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的良好氛围。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1-12月份,全市54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6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4%,顺利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大荔正威纳米谷产业园一期、韩城友发钢管、蒲城经建油漆涂层材料、富平生态水泥智慧绿色生产、高新区木王科技产业园、合阳天润50兆瓦风电、白水雁中制衣、经开区仁汇年产1万吨食用酵素、华州区派尔森废旧锂电池利用及综合处置、澄城万亩大樱桃科技创业园等175个项目竣工投产或试运营。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今年8月份,鉴于部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因受土地、资金、企业投资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推进缓慢或无法开工建设,按照“年度投资体量只增不减”的原则,对项目进行了替换调整。2.项目入库纳统难度加大。今年以来,中省关于投资入统的要求越来越严,投资项目凭证审核标准提高、房地产项目土地购置费按建设进度分摊入统、部分企业报统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项目投资入统均造成一定影响。3.项目建设制约因素增多。受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或计划调整,导致项目推进受阻;部分项目受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未能按期开工建设,影响到全市整体投资进度;受“全运会”、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施工难度不断加大,导致部分县市区项目推进速度有所放缓,影响到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4.重大项目接续乏力。从2022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征集情况来看,无论是年度投资体量还是项目整体质量,较2021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项目谋划看,各县市区及市级部门(单位)对中省政策研究不深、运用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导致项目策划工作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不强,策划项目质量不高、储备不足、转化率较低,重大项目建设接续不足。(二)改进措施1.加快项目手续办理。及时收集整理手续未办结项目清单,转交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职能部门进行办理,不断提高项目服务意识,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时限、缩环节、减前置、优流程,为项目早日开复工争取时间。2.扎实做好项目入库纳统。按月做好重点项目入库纳统监测调度;针对未入库纳统的项目,积极督促各县市区发改部门,不断强化对项目单位的业务指导,并协助项目单位尽快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申报工作,确保已开复工项目应统尽统,对全市固投增长形成有力支撑。3.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盯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发展领域、资金支持方向等,以“十项重点工作”为主攻方向,围绕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策划包装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的项目建设工作,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1.抓紧编报2022年项目计划。按照国家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扣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十项重点工作”,严格项目准入条件,精心做好2022年市级重点项目计划的编报工作,切实将一大批质量高、效益好、引领性强的项目纳入到明年的省市级重点项目“盘子”,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确保项目接续有力。2.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项目集中开工和市县领导包联重大项目等推进机制,形成全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浓厚氛围;每月对重点项目进行调度监测,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全力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3.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强与中省有关部门对接,下茬下势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制约。做好已申报中省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跟踪,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获得支持,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制约。积极督促各县市区及市级有关部门(单位)抓紧时间办理2022年市级重点项目手续,同时,协调市级行政审批、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扎实开展项目手续办理工作,确保项目能够早日开工建设。4.加大项目督导力度。成立由市委考核办、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工信局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围绕项目推进、投资纳统、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市级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督促。对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低迷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通过层层传导压力,狠抓工作落实的方式,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