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城区>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发布时间: 2022-03-14 15:37
单位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辅导乡镇文化站和辖区基层业余文化组织开展文艺创作和业余文化活动;搜集、整理、研究当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住所 咸阳市金旭路79号
法定代表人 刘国荣
开办资金 82.4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2.42万元 99.16万元
网上名称 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涉及开办资金的变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我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文旅局和市群艺馆的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的工作(一)免费开放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按照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我馆所有8个群众文化活动室均免费向群众开放,根据各活动室的功能向社会提供:1、拉丁舞、民族舞、模特走秀、健身瑜伽等艺术舞蹈培训,书画艺术、剪纸、插花、声乐、曲艺等文化艺术培训。2、图书、报纸、杂志阅览。3、优秀书画摄影作品欣赏,不定期开展主题书画摄影主题作品展。4、渭城乃至咸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渭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物品展示。5、文化艺术公益讲座。6、乒乓球辅导训练等免费服务项目,基本服务项目健全,服务形式多样,活动内容深受群众欢迎。2021年为保障免费开放工作服务质量,我馆采取服务项目公开公示制度,提前告知活动内容,吸引群众参与,线上线下全年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实行周二馆长接待日制度保障服务规范化开展;制定切实管用的开放工作应急预案,确保公众安全。真正把文化馆建成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活动阵地。(二)群文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了2021年迎新送福进社区系列活动3场,深入社区现场义写赠送新年春联和“福”字3000余幅;邀请辖区知名书法家在单位连续举办春联笔会7场,书写制作新年文化祝福礼袋5000余份;组织拍摄2021年大拜年视频,在丰富新年节日氛围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同时,较好的满足了群众节日的文化需求;组织举办2021年“金牛迎春”元宵节灯谜竞猜活动;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先后组织举办“回顾光辉党史,发扬优良传统”文艺进社区宣传活动;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渭城区2021年庆“六一”儿童画作品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丰富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氛围的同时丰富辖区文化活动形式。(三)扎实发挥阵地作用加强公益性文化培训工作。以提升辖区文艺组织文化创作水平为目标,持续组织开展了公益性成人声乐培训、秦腔培训、中国舞培训、模特培训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培训公益课,平均每周培训人次达300人次,培训课目不断丰富,培训水平不断提升。7月份举办了渭城名家公益大讲堂——“读书与修为”文学漫谈,邀请到陕西著名作家,省艺术馆研究馆员,陕西作协会员,陕西剧协会员何丹萌老师现场授课交流;组织开展《民法典知识讲座》,邀请我区著名律师常辉同志与辖区群众近距离交流;10月份成立渭城区文化馆天籁童声合唱团,由咸阳市合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青年指挥陈永光老师担任团长和常人指挥,辖区家长踊跃报名。为辖区文艺骨干组织参与渭城文化创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强化引领意识形态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规则,在活动组织举办上突出意识形态引领,在活动内容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抓好《渭城文化》及渭城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导向,提升宣传队伍和宣传力量建设。组织主题为“牛年书画作品赏析”系列网络展,征集拍摄整理参展的油画、国画计数法作品共计800余幅,推送辖区艺术家16人;组织主题为“牛年书画作品赏析”系列网络展,征集拍摄整理参展的油画、国画计数法作品共计800余幅,推送辖区艺术家16人;征集整理辖区木雕、剪纸、布艺、版画等不同领域的民间艺术家用不同媒介表现的关于歌颂牛的作品,开展“牛年话牛——牛年贺岁艺术作品展”;组织春季群众油画创作线上展览“绘画——当春乃发生”,征集作品70余幅,评选入展50幅;报送十三幅作品参与“翰墨传情不忘初心”第三届咸阳市艺术节,并进入决赛获得荣誉;组织开展“书画情、颂党恩——渭城区庆祝建党100周年百米长卷书画作品展”,征集展出作品《毛泽东诗词》、《关中景观图》等百米长卷10余幅;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组织拍摄制作非遗过大年非遗专题宣传片3期;组织顾东升油画、归宝军油画、季承水彩画等书画名家美术赏析8期;创作音乐展示栏目音乐欣赏3期;上线推送“2021咸阳市非遗文化直播周——渭城篇”。今年重新组织成立了《渭城文化》杂志编委,重新设计办刊风格,强化办刊质量,全年共刊发《渭城文化》杂志四期,并收到了较好社会反响。单位公众号指定专人负责,全年发布内容60余期,对展示我区群众活动水平,引领基层群众意识形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逐步加强。2021年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次。年初,组织我区等老王家烧鸡等5个项目开展2021非遗过大年直播;申报2021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0万元。年中,协调我区非遗项目“陈氏养生酒”参与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遗联展;邀请省级非遗专家举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暨非遗文化大讲堂,对我区做出突出贡献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表彰授牌。年末,组织开展“2021咸阳市非遗文化直播周——渭城篇”在咸阳人民广播电台等4各平台同步直播,浏览量达23万人次;完成我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形成文字和图片资料28册;落实支出关中丧葬习俗项目保护专项资金8万元。在十月份我区省级非遗项目“五陵原黑陶”获邀参加“第十三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及薪传奖参展评奖活动”。二、取得的社会效益在现在社会主义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对文化节目的要求也趋于休闲与消遣,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文化馆节目的花样翻新迎合了人们的口味与需求。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文化馆坚持免费对外开放、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的素质,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认可。三、存在问题文化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改革开展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趋向多元化与多样化,其文化需求进入到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以至于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中国文化的表面的了解,而是迫切需要更加丰富更加富于精神内涵的文化活动。目前服务方式和服务深度、服务场地建设等因素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四、改进措施加大文化投入,打造本土品牌。深入了解辖区人民文化需求和生活愿望,把握群众需求制定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水平。要根据地域特点,欣赏习惯差异等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禁止一刀切、模式化、公式化、程序化。确保文化馆财政投入的内容和范围,认真落实文化预算支出。增强对民间文艺团队的财政扶持和组织管理,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基层文化人才培养。要设立文化艺术生产专项奖励资金,加强对文化精品创作的奖励和扶持。文化馆作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的基层文化单位,应深入调研本地人民群众的民俗特点与生活生产习惯,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本地人文优势,打造体现本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风俗传统的文艺作品,打造本土原创文化品牌,彰显本地人文亮色。这样才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五、2022年工作计划及努力方向2022年我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区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相关会议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全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一)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文化效应。开展立意高、受众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活动品牌,进一步提质增效、示范引领,在其常态化、规模化的基础上,提升档次、提高水平。(二)凝炼节庆文化内涵,突出节庆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力争举办主题鲜明的书画、摄影、剪纸等展示展览活动,使群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节庆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亮点。(三)打磨辅导培训形式,扩大艺术普及规模。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辅导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培训。(四)精谋非遗保护思路,注重创新非遗传承。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和传习工作,重视民间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进一步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五)细抓免费开放环节,发挥公益服务职能。高水准发挥阵地作用,丰富开放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用心做好开放服务,让文化馆切实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场所。强化数字文化建设,切实打造数字阅读服务平台,提高阅读服务效益。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