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确保渭南高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统筹协调渭南高新区经济管理;完成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和申报、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及项目支持、协调渭南高新区物价管理。 | |
住所 | 渭南高新区崇业路16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伟峰 | |
开办资金 | 157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48.29万元 | 232.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1年8月份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登记变更,由白雪亮变更为李伟峰。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情况(一)抓产业优服务,“工业倍增计划”落实有效围绕全市“工业倍增”计划,严格贯彻落实相关部署,细化职责分工,确保任务高效部署,稳步落实计划任务。1-12月,全区5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234.6亿元,同比增长31.2%;工业增加值增速可比增长20.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0.8%;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96亿元,同比增长4.2%;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工业招引到位资金44.23亿元;新增绿色主体4家、新增创新主体13家;已落实工业发展基金8717万元。全年帮助企业争取各级支持及奖补125项、7900余万元。帮助木王科技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海新材料获批2021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北人印机、渭化集团获批省级第二批绿色制造企业;中联重科获批陕西省“工业精品”;海泰电子、石羊长安花获批首批省级健康企业建设示范单位;火炬公司获批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木王科技有限公司荣获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称号、第十七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越博动力、美益特、利君获批市级第七批企业技术中心。中联土方“分转子”首年效能持续发挥,北人印机“制造+服务”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奥尔德、纽兰德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帝亚新能源、超安易能等相继投产,越博动力、天臣新能源产能持续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向好。木王科技、双盈电子产能加速释放,印象认知、迪博电子项目有序推进,助力电子信息产业不断聚集壮大。(二)抓纳统促投资,项目建设推进有力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突破年”专项行动,强化项目服务,完善要素保障,狠抓工作落实,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2021年共实施重点项目67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54个,全年完成投资129.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5.2%。计划内新开工项目45个,储备项目提前开工30个,合计新开工项目75个,20余个项目建成。优化制度保障推动项目。通过“晒比拼超”现场会、一线督导、专题协调、工作群跟踪推进等措施,稳步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态势,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一个项目一个包联领导、一个包联部门、一个联系人、一套工作计划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存在问题、进度滞后的项目梳理出任务、问题、责任清单,同步针对项目问题逐个倒排工作计划,进行挂图作战。践行“一月一开工”工作要求,全年累计新开工项目75个,年度计划投资73.3亿元,其中,高技术含量产业项目37个,朗赫掘进机、中昊港创、融创东麟府等17个新招商项目当年开工,进展顺利。群策群力做好项目策划。紧盯“十四五”时期“十项重点工作”,谋划实施“十四五”重大项目80个,计划投资1800亿元以上,其中45个项目列入市级盘子。重点聚焦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实行动态管理。先后策划重大项目19个,估算投资141亿元,征集融资需求20余个,利用各类平台广泛推广,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项目快速落地。坚持项目策划包装、争资引资、落地实施任务清单化,持续跟踪推进,健身步道、红星棚改等30多个项目列入中省支持项目库,电子信息产业园、东区智造创新基地等4个项目获专项债券4.26亿元,老旧小区改造获中央预算资金390万元。陕煤研究院高分子材料基地作为全省集中开工渭南主会场,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升规;顺展专用车从签约入区到“首台套”产品下线仅用时三个月,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生产医疗救护车等保障车辆,支援抗疫一线。陕煤研究院渭南基地、中创高科产业园基地、瑞联原料药生产线等25个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5条断头路全面打通,8个积水点顺利竣工,1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助力城市配套全面提档升级。第四小学加快建设,第五小学、渭河学校扩建顺利封顶,人民医院主体建成,助力民生短板快速补齐。54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9.1亿元,其中,5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7.1%。(三)抓创新强动能,科技工作成果丰硕按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要求,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加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创新要素保障有力。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40项,指导6家企业申报2022年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引导特色产业链专项,占比全市项目申报总量的75%。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的企业梯次培育链条,全年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瞪羚企业3家,全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1200万元,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10项,开展军民融合科技活动5次。初步统计,我区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共计2.47亿元,较去年增长31.4%,全社会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3%。北人印机、科赛机电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沃泰科技荣获省级三等奖。陕西中联、神州德信、渭南美益特参与申报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木王科技成功获批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市级专家工作站。创新驱动成果丰硕。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战略部署,配合开展“2021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有关活动,促成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创渭南建工发展集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创渭南高科产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成功举办渭南高新区与华阴市、富平高新区协同创新发展授牌仪式,并签订合作协议。组织24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比赛,18家晋级复赛、8家晋级决赛,印象认知、华海新材两家企业分别获第一名、第三名。同时,印象认知代表全市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华海新材料还获得2021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为陕西省唯一获奖企业。重大科技专项成绩突出。完成“渭南高新区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第二批中央财政资金绩效自评工作,获得特色载体中央财政专项支持1000万元,获批“百城百园”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计划270万元立项支持。获批2021年度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并向中省科技部门报送了《渭南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方案(2021-2023)》和《渭南高新区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二、社会效益情况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6亿元,增长15.5%,超出目标任务8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2;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159.5亿元,增长7.6%,全市排名第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34.6亿元,同比增长3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6%,超出目标任务2.6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78亿元,增速8.5%,全市排名第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62亿元,同比增长5.6%;进出口总额完成6.3亿元,超出年度任务1.3亿元,全市排名第1。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业基础不稳。帝亚、进平等新增产能暂未形成规模,缺口短时间难以补足,加之受疫情、能耗双控、重污染天气停限产措施等因素影响,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二是市场主体不强。受芯片短缺、物流不畅、销售模式变化等影响,占全区社零93%的汽车销售成交量大幅下降。6户企业受疫情影响退库,新入库企业体量小、数量少,短时间难以弥补退库企业造成的影响。整改措施:一是把稳定工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对渭化、中联、标正等总量大、占比高的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指导持续释放产能存量。协助企业争取转型升级、产业引导等稳增长政策措施,促进工业企业稳定向好发展。紧抓规上企业培育,充实企业培育库,确保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持续做好市场消费宣传引导,鼓励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扩大商品销售,刺激市场消费。全面摸排发展符合条件的大个体入统,带动社会消费持续增长。加快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步伐,推进保税仓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保持消费稳步增长。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做好月度、季度经济运行分析研判,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提供参考。2、坚持不懈“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把项目抓大”,编制全区重点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数量和投资“双提升”,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强化重点领域投资研判,努力解决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项目建设梯次快速推进。3、建立健全项目策划推进机制,在全区形成重视项目策划、主动策划项目的良好氛围,组织指导各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和论证,进一步提升策划项目的数量、质量。4、严格按照全市工业倍增相关工作要求,围绕“650亿元产业集群”目标,持续落实班子成员包抓、职能部门包联,定期督查指导,协调解决工业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六大重点产业领域稳定发展,不断夯实工业倍增基础。5、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争取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瞪羚企业培育、重大技术成果引进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6、持续做好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培育工作,挖掘更多具备条件的贸易企业入库,扭转我区限上企业结构单一、增长不足的劣势。7、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对接,争取与更多自贸试验区功能区签订协同发展协议,加快我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及保税仓建设步伐。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