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宜君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做好面源污染,整治农田改造低产田,推广新技术及人员培训,负责种植业及土肥植保、生态循环农业等工作 | |
住所 | 宜君县宜阳北街28号 | |
法定代表人 | 苗福红 | |
开办资金 | 37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预算管理 | |
举办单位 | 宜君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1万元 | 119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宜君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重点工作1、项目储备、招商引资及资金争取。一是2021年共完成项目储备4个。数字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中药材)改扩建项目1个;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宜君县玉米产业链招商手册》的起草编撰工作,在第五届丝博会上与陕西康庄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玉米果茶一期项目1.2亿和陕西乔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初加工项目0.8亿成功签约,签约资金2亿元,完成任务1.5亿元的133%。三是完成了数字农业示范区的全部建设工作任务。四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345亿元,完成任务1亿元的100.7%;五是争取和发放各类资金项目共11项,其中:争取到位资金9项共3034万元,完成任务2000万元的153.8%;发放补贴类资金3项共5751.27万元,除市级中药材种植奖补1538.481万元未到位外,其余资金已全部到位。2、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21年粮食生产总面积42.47万亩,总产22.19万吨,总产值5.3亿元。其中:夏粮生产面积0.8873万亩,夏粮总产0.33万吨,产值430.38万元;秋粮生产总面积41.5827万亩,总产21.86万吨,产值52618.3万元。3、中药材种植生产工作。全县2021年中药材种植生产任务共11万亩(含留存、新增大田种植、野生中药材人工抚育)。截至目前中药材种植生产动态统计数据全县共完成中药材种植累计面积11.18万亩,总产3798吨。4、农业面源污染源防治,土壤质量监测、提升,农产品的产地监测,墒情、农情监测,化肥减量增效,农业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2021年监测上报墒情15期,农情信息上报49期,土肥系统年报上报56期;二是西河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废旧地膜的回收处置工作。5、病虫害监测预报、植物检疫、农作物绿色防控工作。一是进行粮油周报42期,苹果病虫监测预警20期,鼠情测报9期,地下害虫测报2期,根据测报结果及时印发了《农作物病虫情报》10期2000余份,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二是做好玉米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以控制源头企业为重点,完成种子植物检疫备案16家、种子销售备案门店68家,174单。开展苹果蠹蛾监测,测报11期,更换诱芯4次,粘板5次,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全年共召开专题会议6次,印发草地贪夜蛾折叠技术资料1万份、印发草地贪夜蛾挂图2000余份,截止目前在我县未发现草地贪夜蛾发生。三是有效防治了玉米粘虫多点普发,保证了春玉米的收获。6、种业发展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一是保障种子市场供给。2021年种子经营备案69家,玉米种子品种146个,小麦种子品种2个,备案各类农作物种子1150吨;二是全力开展粮食作物品种区域化种植实验示范工作,选育地域抗逆性较好的优势种子品种。7、2021年粮食保险工作。牵头落实种植业、果业、畜牧业保险,数据上报,全县玉米种植险承保390084亩,涉及10个乡镇9863户;小麦种植险承保6246亩,涉及7个乡镇,525户;制定了关于将野猪损害农作物纳入农业保险补偿范畴的建议。全面做好了农业种植减灾工作。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全年共开展粮食作物种植技术试验示范9项,带动全县粮食生产面积24万亩,科技保障使粮食作物抵御冰雹、虫害、旱情、水涝的能力增强,保障了全县2021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1年全县粮食生产较上年相比,面积增长率为5%,总产增长率为7%,总产值增长率为3.8%。二是种植业一产向“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21年重点实施了宜君县数字农业示范区、哭泉镇旱作梯田地膜玉米、太安镇马场村四色地膜玉米、彭镇高村宜君水稻、等种植产业项目,推动了种植业第一产业与宜君县科技工业园区第二产业、县域旅游景区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并成功与太安镇联合举办了“赏千年娑罗,观七彩农田”摄影文化艺术节活动,对旱作农耕文化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三是数字赋能,让中药材种植更智慧。以彭宜路沿线宜阳街道办十里铺、十五里铺和彭镇彭村等3村为核心,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栽培示范为内容,规划实施了576亩宜君县数字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共种植栽培金银花109亩、丹参251亩、连翘86亩、党参20亩、黄芩35亩(其中:鲜食玉米套种12亩)、柴胡与玉米套种75亩。四是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创新发展。2021年为了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在我县境内收集的85个面临灭绝的粮食、油料和蔬菜常规老品种进行抢救性保护种植繁育,在文兴试验基地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圃3亩,投入资金5万余元,实施了种质资源保护种植。目前种质资源保护种植繁育工作已接近尾声,并按方案开始收获,收获后将依据收集的保护种植繁育技术资料起草编撰《宜君县种质资源图志》。为建立我县种质资源档案,提升种业研究工作水平建立了可靠的支撑。三、存在的问题单位不仅具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单位职能,而且还具有参与农业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服务、农业行政综合性协调的职能,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事业单位机构性质不协调。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补充的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出现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机构改革后,工作职能任务增多、工作领域拓宽、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导致出现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状况。四、整改措施加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结合农业技术服务的工作特点,对内结合党史教育开展业务提升学习,对外扩大农业技术服务面,以开展“党建领航促提升,农技服务我来了”为载体,加大农业技术服务覆盖面,开展春季农田现场土壤测土配方配肥技术服务、春玉米高产高效“一增三改一防”现场技术服务、春季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治现场技术服务、玉米提单产增密度“5335”模式生产技术现场服务、小麦条锈病及病虫害防治现场技术服务等集中服务活动,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党员农技人员上门解答农民种植业技术。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开展党建领航促提升行动。一是以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学习教育形成经常化、常态化;二是加强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党纪党规和党风廉政教育管理,推进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建设,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四是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度融合,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安全。加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强化土壤耕地农情、墒情监测预报和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力度,实施1500亩春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区、6万亩春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种植、100亩春玉米“5335”种植模式核心示范区、以及200亩普通玉米品种筛选等项目建设。3、调整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方案。制定完善《宜君县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科学调整和优化中药材种植区域化布局结构。全县中药材种植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重点发展野生药材人工抚育面积、林下中药材套种面积发展至3万亩;调整大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有倾向性的实行粮药轮作倒茬和粮药套种,做好耕地资源利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文件,充分利用低产田、林地、荒山荒坡、林下发展中药材产业,确保中药材的产出效能。强化落实中药材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层面工作,稳步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减少化肥用量,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减少到5公斤、5克。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和低毒高效农药,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控技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农业、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压缩地膜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到1000亩以下,加强废弃地膜、肥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工作,协调畜牧、果蔬、农机、执法等局属单位积极履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职责,完成年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任务。5、加强植物检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和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加大苹果蠹蛾、草地贪夜蛾、玉米粘虫、小麦条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的监测防控工作,组织开展植保、病虫害绿色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6、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依托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水平和能力。7、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药材奖补技术核查和奖补资金争取等工作。8、完成上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