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实施全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及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开展畜牧、渔业和蜜蜂养殖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重大动物疫情报告、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 | |
住所 | 榆林市上郡北路3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康玺东 | |
开办资金 | 104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15万元 | 104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3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我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我中心积极克服疫情和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不利因素影响,全力以赴抓畜产品优质高效供给、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全市畜牧业总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现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1.着力抓好种业建设。一是加强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科学制定佳米驴、中蜂保种场饲养管理制度,建立驴场轮流值班责任制,推行精细化饲养管理,健全完善种群档案,争取市级财政资金100万元,实施两个保种场改造扩建项目。二是指导良种繁育场科学育种,完成17家育种企业《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现场验收与指导。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完成全市畜禽14个畜种、84个品种及9个蜜蜂品种、296个水产养殖场的遗传资源普查信息录入、核查任务。四是积极开展优质饲草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国内外40个优质牧草品种开展不同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的牧草品种适应性及生产性能对比试验。2.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中心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调查研究,针对机构改革、发展形势及群众需求,形成了《榆林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对策》《榆林市畜牧兽医机构改革现状》《关于对养殖户生产经营情况的调研》《榆林市智慧畜牧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等十余篇调研报告,组织起草了《榆林市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养殖户增收总结了模式和路径。3.加强行业统计监测预警。认真开展畜牧业生产、草牧业、饲料生产及屠宰等统计监测和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按时完成数据收集、审核、上报,继续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场生产情况的月度监测,定期分析发布统计数据,科学引导生产。4.积极推进智慧畜牧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广陕西智慧动检,整合行业13个业务平台及数据库,实现部门平台与社会平台企业平台互联互通互补,形成部门、高校、企业、养殖户共建共享智慧畜牧发展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移动公司、阿里巴巴、陕西微牧云成立了榆林智慧畜牧微牧云平台建设联盟,共同推动小牧丁APP推广使用,已覆盖7个省区,榆林用户达3万余户,为各级政府、企业和养殖户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服务。5.坚持不懈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行包县指导联系制度、定期指导检查制度,及时安排部署,果断处置突发疫情,指导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全年累计免疫畜禽5685万只(头)次,完成突发动物疫情样品检测诊断690份、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8600份、免疫抗体检测6090份,报送疫情、监测、免疫等信息2519次。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99%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指导神木市成功处置红碱淖野鸟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6.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认真开展两病监测,完成牛羊布病血检14.1255万份,奶牛结核血检4844份,阳性牲畜全部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指导处置人间布病疫情10起,完成流调报告10篇。积极组织开展疫病净化,指导成功创建全国动物疫病净化场1家,指导2家养殖企业开展无疫病小区创建。组织召开了布鲁氏菌病防控座谈会,交流、学习了布病防控现状和有效防控措施,完成了全市人畜共患病调研。7.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指导实施产地检疫231.4万头(只/羽);指导备案登记养殖场户3万余户、畜禽贩运经纪人230个、牲畜运输车辆852辆,全部实行网络监管;累计检查兽药、饲料经营企业600多次,查处过期兽药530多盒(袋)、饲料750公斤,配合办理案件9起,累计处罚金额1.5万元。8.推行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积极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畜禽、水产养殖减抗模式。大力推广节水、节粮、节能等清洁养殖工艺,推广高效低蛋白、低磷饲料和生物发酵饲料,不断降低畜禽养殖的粪污产生量和氮、磷排放量。9.加快发展生态特色养殖。积极推动生猪生产调控政策落实,加快30万头肉牛产业项目落地,中垦6万头奶牛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指导实施池塘渔业健康养殖1.6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3.74万亩,水库、湖泊生态养殖16万亩,建设鲈鱼种苗繁育基地300亩,靖边县小龙虾试养成功越冬,效益可观。10.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选举产生了中心新一届党委、纪委委员,成立了九个党支部,完成了支部委员选举,有序推进各项党建工作。坚持党建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制定了党建主体责任清单,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二、取得的效益2021年全市羊子饲养量943.47万只(存栏551.79万只,出栏391.68万只),同比增长1.7%;生猪饲养量235.52万头(存栏101.11万头、出栏134.41万头),增长5.7%;牛饲养量26.01万头(存栏19.39万头,出栏6.62万头),增长2.9%;家禽饲养量1152.26万只(存栏771.56万只、出栏380.70万只),下降1.9%。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8.2万吨、6.99万吨、7.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下降1.5%、1.4%;水产品产量6100吨;饲料(含原料)产量16.18万吨。畜牧业产值158.43亿元,增长11.7%;增加值85.7亿元,增长11.9%。畜牧业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动物疫情总体可控,畜产品供给量足质优,全力保障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畜产品安全供给。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行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的多元共生、优势互补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技术服务有创新,建立了“1+X”与“3+N”相结合的乡村振兴驻村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乡村振兴人人参与、各尽其责的良好局面。单位改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健全完善了内设机构,理顺了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完成了办公场所和人员整合,调整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确保了改革后单位平稳运行。推行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指导粪污处理设施和商品有机肥厂建设,实现农牧循环发展。全市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8.38%,其中302家大型规模场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4.28%。三、存在主要问题与困难一是单位改革带来的各种问题矛盾凸显,严重影响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改革后单位人员身份复杂、编制短缺,参公人员职级并行、事业编制人员提拔任用方案迟迟未能批复,职称评定矛盾突出,职工正当权益难以保障,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给单位正常运行和管理造成诸多障碍。二是各级畜牧兽医机构体系不完整、运行机制不顺,保障能力弱化。本轮畜牧兽医系统机构改革,普遍存在简单整合撤并,原有的市县乡村四级较为完善的畜牧网络体系被打破,机构设置上下不统一,职责混乱,严重影响动物检疫防疫等工作的开展。行政、审批、执法等职能被剥离,而承担这些职能的部门(单位)没有专业技术力量承载,增加了运转环节,工作效率低下、监管能力弱化,严重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畜牧业人才不断流失,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技术支撑得不到有效保障。畜牧兽医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专业人员只占60%左右,90后人员不到1%;村级防疫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县区之间工资待遇不一致,养老、工伤保险等得不到落实,导致大量畜牧方面的专业人才正在不断流失,对榆林畜牧业长期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四是疫情和市场的风险,严重影响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和饲料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养殖效益大幅收窄,产能恢复明显放缓。肉牛、肉羊扩群增量、调运频繁,导致小反刍兽疫、布病、口蹄疫、结节性皮肤病等疫病风险加大。今年布病反弹态势明显,人感染新发病例明显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四、整改措施一是落实环评、用地、信贷等各项扶持政策,认真完成安排部置的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任务,尽快形成实际产能。寻找产业发展新途径,积极争取各县区出台对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畜牧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二是持续做好动物疫情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开展技术培训班,做好技术人员驻企帮扶、开展业务指导与技术培训等工作。三是提高基层畜牧站人员。健全基层工作体系,保障工作经费,通过考试引进人才,壮大基层队伍。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积极谋划“千亿级畜牧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进一步细化百亿级饲草料、奶肉牛、猪禽、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生物医药、绒毛纺织、休闲畜牧、冷链仓储物流等十个“百亿级”产业发展方案,做好重大项目招引、储备工作。二是抓好种业建设。做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后续工作,建立全市畜禽品种资源数据库;指导畜禽良种繁育场科学开展选种选育工作,推进优质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良种自给能力。三是加强行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继续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包抓服务,加快畜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与研发;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和绿色健康渔业发展模式,指导开展小龙虾、大鲵、鲈鱼等特色水产养殖;推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构建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机制;继续做好行业统计监测预警,科学指导畜牧业生产。四是提升畜牧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展政企合作,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智慧畜牧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推进“智慧畜牧”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小牧丁”智能APP推广应用,推动绿色优质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五是持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导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人畜共患病预防控制。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