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大数据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建设“智慧社会、数字榆林”,开展数据开放和共享工作。保障大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行,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推进市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促进网络社会工作和网络文化、网络文明建设。 | |
住所 | 榆林市开发区明珠大道新闻大厦西楼5楼 | |
法定代表人 | 云波 | |
开办资金 | 10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榆林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榆林市智慧社会建设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万元 | 323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大数据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8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于5月7日,通过法人变更登记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在市委网信办市智慧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工作述职述责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统筹项目规划评审 协助市智慧局开展信息化项目规划评审。一是开展了《榆林市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二是修订完善《榆林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三是建立信息化项目库。收集整理各部门申报的项目165个,初步形成了全市2021-2023信息化建设项目库。四是开展信息化项目评审工作。先后组织评审了“智慧住建”、“亩均效益平台”、“十四运安保”等13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确保各类智慧应用功能实用、系统贯通、数据共享、集约建设。 (二)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了骨干传输网扩容升级项目,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的融合。二是做好了榆林市政务云平台安全运维,向市级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稳定的政务云支撑服务。三是启动实施了政务云二期项目,有效提升政务机房承载能力。四是参加了“智慧榆林 数据赋能”税收共治建设论坛。五是狠抓政务机房安全保障。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和攻防演练,圆满完成了各个重要保障期安全保障任务,实现了政务机房安全稳定运行万无一失。 (三)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园区智慧安环体系建设。组建了工作专班,开展了园区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学习,组织相关部门研讨座谈征求意见,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园区智慧安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完成消防指挥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初步验收。 (四)坚持政治理论与信息化专业学习 一是注重理论学习。每周组织集中学习、现场授课、视频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活动,将集体研讨、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互动交流。先后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二是组织专题培训。举办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专题讲座,先后邀请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陕数、华为、阿里等信息化企业的专家授课交流,通过培训,业务思想和能力上实现双提升。三是开展课题调研。引导全体干部立足实践,自选课题,围绕网络内容管理、打造便民应用场景和数据共享等方面,走进单位、社区等开展调查研究,提升了干部系统思维和科学论证、研判能力。 (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理论学习。认真组织学习中纪委十九届五次全会、省纪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市纪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二是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组织开展干部作风整顿行动,梳理党风廉政风险点,认真开展干部职工党风廉政谈心谈话。三是严格规范个人廉洁从政行为,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等违纪行为。单位全年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六)规范财务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单位采购审批制度,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安排收支,严格预算管理。定期对资产进行摸底清查,所有资产全部登记、建账。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正常、高效运转。 二、取得的主要效益 一年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市局工作安排,着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实践探索,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张网”:已形成上联国家、省电子政务外网,横联市级部门,下联县、乡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外网,覆盖100%的县市区、乡镇街办。“一朵云”:市级大数据中心依托安全稳定强大的算力和存储资源向34家单位的115个业务系统提供云资源服务。二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优化已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体系,榆林市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网、微信公众号及政务APP同步提供网上办事服务,使用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内“全网通行”。三是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不断推进。依托榆林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民政低保、保障性住房、不动产确权登记、疫情防控等提供数据比对核验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数据交换量达8000余万条次,为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四是数字惠民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便民服务实现“指尖办”。“上郡生活App”是智慧局自主研发的一款城市级平台软件,目前已实现榆林市健康码申领与查询、医疗预约挂号、智慧科技馆VR、政务办事预约、社保医保查询、公积金查询、违章查询等81项便民服务“指尖办”。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不够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政府基础底座,全市政务“一张网”、“一朵云”,数据汇聚“一个池”基本形成。但随着网络升级、系统上云和业务应用需求不断增加,政务网、政务云满负荷运行,大数据中心需持续优化扩容,数字政府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有待健全完善。 (二)数据资源整合应用不强 我们持续汇聚了政务、时空地理等数据资源,但目前市县两级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标准,影响了数据的汇聚、管理、整合共享程度,数据资源汇聚工作亟需统筹推进,数据资源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支撑有待加强。 (三)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不畅 明确清晰的权责关系有利于各级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能,发挥相应的作用。2018年10月,我市出台了《智慧社会建设管理办法(暂行)》,但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原《办法》在建设原则、权责划分、审批环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需求,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壁垒,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统筹谋划、功能贴合、数据共享、集约建设,体制和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 (四)信息化项目推进不快 由于全市信息化项目储备库中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前期建设方案编制缓慢、方案编制质量不高等,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推进慢的原因。 (五)信息化人才力量不强 目前,机关人员严重短缺、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同时,缺乏专业人才。信息化建设涉及的面比较广,既有宏观层面的方针、策略,又有具体工作的方法、标准,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就全市而言,这样的人才都十分紧缺。 四、整改措施 (一)夯实数字底座。围绕“网云数安”进一步升级扩容政务网、政务云,提升网云承载能力,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数据赋能能力;推进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二)加强组织保障。强化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枢纽功能,适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数字政府和智慧社会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县市区智慧局组建挂牌,确保市县联动、上下贯通、统筹协调。 (三)完善保障机制。一是修订完善《榆林市数据共享开放管理办法》,二是编制出台《榆林市政务云管理办法》。 (四)加强考核评价。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形成系统科学、多维度、可操作的考核评估框架。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信息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宽松的政策和更灵活的方式,多渠道引进信息化高端人才。加强信息化队伍培养。通过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培训、跟班实践学习等方式,对全市部门单位信息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 五、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和信息化专业学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一中心八平台”数字政府总体框架,注重应用先行,以应用场景建设驱动数据汇聚、数据治理,驱动中枢支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统一建设大数据中心 1.优化扩容政务网。采购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网络租赁服务。为170余家部门单位提供安全、稳定、高速的政务网络服务。配合公安局做好雪亮工程总中心项目建设,推进视频数据汇聚共享交换、提升政务网承载服务能力。 2.升级扩容政务云。实施政务云平台扩容升级项目。扩展政务云资源,有效弥补当前政务云资源匮乏;升级政务云平台,推进密码技术应用,实现云资源弹性管理;建设智慧运维平台,基于数字孪生实现对数据中心基础环境、网络安全、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全方位可视化运维管理。 3.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启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升级项目。升级完善平台数据开放功能,对照省上数据共享有关要求,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工作。根据各类场景应用数据需求,做好相关数据和系统的对接工作。 4.推进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重要保障期安全保障各项工作,确保数据中心以最佳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是实施数据中心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项目。二是实施政务云容灾备份项目。三是建设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响应系统,全面提升网、云、终端、数据等安全防御能力。四是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平台安全运维。 (二)统一打造智慧中枢 1.统筹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以物联网应用平台建设为重点,为全市各类信息化项目中的物联网应用提供设备接入、管理、基础应用支撑,避免重复建设。 2.建设大数据展示系统。包括融合业务场景、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数字政府运行数据汇聚、分析、态势监测、辅助决策等业务应用,实现相关数据“一屏通览”。 (三)统筹建设重点领域平台 在强化基础支撑数据赋能,构建强大安全稳定的大数据中心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智慧应用,统筹相关部门推进智慧安环、应急指挥、智慧社区、政务服务、煤油气监管、生态环保监管和工业互联网等创新融合协同平台建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