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气象局

渭南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 2022-03-09 15:56
单位名称 渭南市气象局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气象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天气气候监测、预警预报、气象探测、资料处理、气象服务、防雷电安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与实施。
住所 渭南市高新区东路27号
法定代表人 白作金
开办资金 2320.2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725.16万元 1787.11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气象局.公益 从业人数  8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2021年2月7日变更了法人,由陈征变更为白作金。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省局“迭进式”工作机制落地生根,创新形成了渭南特色的“融入式、迭进式、直通式”工作方式。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市县两级指挥部办公室发文210次,启动应急208次,叫应各级领导1000余人次,参加政府防汛调度会105次,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922期、市县领导批示53件次。发送公众气象信息392万条,5个县共享地方融媒体中心农村大喇叭5000余套,受众617万人次。成功应对渭河、洛河、黄河2次超警戒洪水过程,全市先后撤离群众15.3万人。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为科学应对和群众避灾赢得先机,受到广泛好评,渭南市政府和华州、临渭、蒲城等县(市/区)政府对气象工作予以通报表扬。2.气象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效果明显。选优配强帮扶队伍,局领导5次赴包联村指导白芨产业发展,圆满完成年度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任务,3名驻村队员受到市委表扬。针对小麦条锈病防控、三夏收种、秋收秋播时段阴雨天气影响等制作发布专题服务材料40余期,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12次,发布为农气象专题产品47期,助力陕西第一大粮仓粮食生产。一项成果获得2021年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3.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扎实有效。围绕渭南“十项重点”工作部署细化落实措施,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气象保障。定期开展植被、水库、火情遥感监测,依托“天眼工程”推进遥感系统应用,开展常态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4.气象助力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成立渭南十四运气象台,编制十四运高影响天气应急预案等方案9个,开展气象保障技术大练兵。研发重构大荔沙温预报模型。制作发布十四运专题预报及高影响天气预警产品247期,圆满完成火炬传递及渭南5个赛场、7项赛事气象保障,收到11份感谢信,7家中央媒体组团来渭开展气象专访和采风活动。9月3-5日U18足球赛事期间,渭南持续降雨天气,开展高影响天气叫应服务,执委会最终听取气象建议及时调整比赛场馆,确保了赛事正常进行。派出人影装备8套、技术人员48人次支持十四运开幕闭幕式人工消减工作,为“精彩全运”做出了贡献。5.人工影响天气效益凸显。全市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5次,防雹作业21次,累计消耗火箭弹1231枚。特别是白水防雹减灾效益显著,在周边果区大面积遭灾的情况下,白水苹果平均收购价创历史新高,部分品种收购价达到每市斤10-12元。6.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城市监测站3套,建成城市内涝监测系统14套。完成十四运渭南6个比赛场馆及2套移动观测设备安装组网应用。共享市自然资源局28个地灾隐患点实时监测数据,共享三级以上河流实景监控30余套。“华州区南部山区自动气象监测站及北斗卫星传输系统”入选省委网信办“2021年北斗系统应用优秀成果典型案例”。准确预报暴雨、强秋淋等灾害性天气过程36次,暴雨预警信号平均提前55分钟。7.研究型业务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渭南“一站两室一中心”研究型业务模式。建立酥梨、冬枣气候适宜性指标和关键生育期适宜性气象条件指标。开展大气污染过程气溶胶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关中东部大气污染成因概念模型并投入业务应用。研发本地化秦智网格降水预报订正方法。防灾减灾作战指挥系统(三期)、黄河流域(陕西段)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投入业务应用。8.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稳步推进。召开专题贯彻落实会议。向市政府领导专题汇报。向市级相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送达了《关于贯彻落实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函》,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与市工程建设审批改革办公室进行积极联系协调,将其纳入多规合一前置环节。9.安全监管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完善推进互联网+监管,实施许可网上全流程办理,大力优化营商和投资环境。与市应急管理局下发了《进一步做好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强化防雷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全年共开展专项执法检查6次、143人次。办理防雷装置竣工验收行政许可25份,查处未办理竣工验收4家。10.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发展。明确了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发展方向及市县项目合作机制。创新气象服务、防雷检测等项目的“打包式、一窗式”融合发展模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公司改革试点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公司活力,拓展专业服务经营范围。深化部门合作与军民融合,专业气象服务取得新突破。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各类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人影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特别是在应对渭河、洛河、黄河2次超警戒洪水过程,全市先后撤离群众15.3万人,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为科学应对和群众避灾赢得先机,为转移安置受灾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零伤亡,受到地方政府好评。取得服务及减灾减损经济效益3500多亿元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应急体系改革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运行还需要深入探索,部门合力还需加强。2.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需求还有差距。3.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还需加强,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开展气象服务的能力还有不足。(二)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2.以项目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追赶超越和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策划包装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重点项目。3.继续推进“秦智”智能预报系统本地化应用,提高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尽最大努力满足社会需求。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和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2.推进新一轮局市合作协议任务落实,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