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防疫保障。疾病监测、疾病预防与控制。 | |
住所 | 榆林市新楼下巷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王群 | |
开办资金 | 2807.8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93.77万元 | 1606.0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中心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了当年重点任务目标,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提升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断强化慢性病、免疫规划、、地方病和职业病监测工作,全面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实效抓重点,综合施策疫情防控成绩显著(一)动态跟进,强化培训督导与演练围绕消毒指南和个人防护指南,结合新冠肺炎流调工作中的感染控制培训1次、业务培训13次;新冠肺炎流调溯源培训5次,应急演练指导9次,联防联控专项督导10次;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新冠肺炎防控策略与措施等进行专题培训8次,基层疫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培训1次;参与应急演练5次,组织应急演练2次。(二)迅速行动,深入一线全年累计完成近20起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事件的调查与处置,完成了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指导、培训、应急演练等,累计完成完善流调报告30余份,完成疫情防控相关文案30余份,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90余起各级各类保障任务,成立了60人的流调消杀指导工作队伍,分片包抓,责任到县、到点、到人。(三)严格质控,及时检验中心实验室目前配备有实时荧光定量PCR仪5台,多重PCR仪1台,24位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台,96位核酸提取仪2台,基因测序仪1台,持PCR上岗13人,日核酸检测量2000例(单检),实验室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对可疑标本随到随检。二、强化基础突亮点,全面提升疾控服务能力(一)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严谨规范2021年,全市甲乙丙类传染病共报告7666例,死亡12例,报告总发病率为288.20/10万,死亡率为0.46/10万,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上升5%(甲类传染病无发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4403例,死亡12例,报告总发病率161.88/10万,死亡率为0.46/10万,发病较去年同期下降3%;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3360例,死亡0例,报告总发病率为126.32/10万,发病较去年同期上升13%)。慢性病防制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继续开展榆林市全人群死因监测及登记报告工作所有县区全覆盖,全市共报告死亡卡2772张,死亡率104.07/10万。二是继续开展榆林市慢性病管理,其中绥德县和米脂县完成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任务数。三是横山区、定边县、绥德县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行动暨全国第六届“万步有约”活动。(三)网络直报工作预警及时。全市发现疑似聚集性疫情两起,均按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流程迅速进行了处置。做到甲类传染病2小时响应,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响应,每月开展全市传染病疫情分析工作,每季度开展全市传染病网络报告综合质量通报工作,每年开展全市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网络用户管理和网络安全制度”、“疫情信息收集、汇总、交换制度”。(四)实验室能力建设有所提升。投入200万元完成了市疾控中心PCR实验室、EPI实验室、HIV实验室的改造工程,投入200万元购置了基因测序仪,投入29万元完成了中心配电室的改造项目,加装了专项变压器,确保实验室用电稳定。开展了全市市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培训及专业人员技术培训,指导了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疾控机构核酸实验室建设,做好了核酸检测、试剂及物资储备。(五)职业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一是职业病诊断工作,共诊断433例疑似职业病病人:其中疑似噪声聋119例,诊断为噪声聋42例,疑似尘肺304例,诊断为尘肺病105例,疑似布鲁氏菌病8例,诊断为布病8例。二是其它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职业健康指标常规监测工作,发现职业禁忌证354例,发现疑似职业病381例。尘肺病主动监测工作,由府谷县和横山区承担,任务500例,已完成523例的体检工作,未发现尘肺样改变,其他异常改变2例。无责任主体尘肺病摸底工作,发现临床尘肺病281例,疑似尘肺病701例,经过诊断机构诊断的无责任主体尘肺病1例。三是完成了职业性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及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六)健康体检工作进展顺利。共体检从业人员3500人次,其中检出甲肝IgM+2例、X线胸膜炎1例、内科检出疑似心脏疾病2例、胸透疑似结核病1例。(七)美沙酮门诊正常开展。对所有服药人员通过不定期吗啡尿检77人次,检测率100%,并及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率85%以上。对参加治疗人员进行了艾滋病、丙肝、梅毒抗体检测4人次(2例丙肝阳性),维持治疗1030人次。(八)布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2021年1月1日-12月7日24:00时我市累计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例460例,发病率12.6/10万,其中男性351例,女性109例,无死亡。与去年同期(300例)报告比发病数上升53%。(九)鼠疫防控工作细致有效。全市7个市县(区)100多个乡镇在不同地形、地貌及环境下确定重点区域查出鼠种与去年相同,各市县(区)未发现成批自毙鼠类。根据踏查情况,全市确定了14个监测点,相关市县(区)监测点都按方案进行了监测,市南部5县在开展鼠疫疫情监视过程中未发现异常疫情。开展了5次鼠疫业务培训,提高了我市疾控相关人员鼠疫布病应急疫情处置能力。(十)地方病防治工作不断强化。一是全市盐碘监测3151份,合格3105份,不合格46份,碘盐覆盖率100%,碘盐合格率98.54%,合格碘盐覆盖率98.54%。二是全市共有氟骨症患者25826例,治疗氟骨症患者19944人次,药物治疗完成率97.43%,全部纳入慢病实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共1860例,全部纳入慢病管理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季度一次随访,保证患者接受规范化管理和治疗。三、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经过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中心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58起各级各类保障任务,为我市及西安延安各类疫情防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成立了60人的流调消杀指导工作队伍,分片包抓,责任到县、到点、到人,对各县市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跟踪指导,确保全市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参与处置了全市疫情防控各类调度性事件。二是疾控能力建设大提升。通过改造实验室、采购一部分实验设备、调整任命一些中层干部、培训一批业务技术骨干,中心的疾控能力建设软硬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发展我市的疾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健康宣教工作内容丰富。有效的宣传了疾病预防防控知识,对门户网站的维护运转,积极与榆林传媒公司、“今日头条”、电信、联通、移动等公司合作,扩大中心宣传的影响力,提升群众的健康知晓率。全年以短信方式发送新年贺词、全民营养周、防治碘缺乏病预防防护知识和各类传染病健康知识共计130.75万条;“榆林疾控中心”公众号发布官方推送各类信息文章1358篇(其中原创33篇),后台回复留言信息5051余条,固定宣传日组织有奖问答等线上互动2次,通过《今日头条》中心官方账号发表文章71篇。中心网站发布健康教育信息、工作动态、公告及热点资讯等信息共计505条。四、目前中心存在的问题是:(一)整体迁建项目进展缓慢。市疾控中心整体迁建是解决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防”与“治”之间“一条腿短、一条腿长”问题,不断深化医改乃至总体补齐民生短板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二)经费保障不足。一是机构整合后,上下办公公用经费支出明显增加,原财政预算经费已无法保证两个办公区域正常运行;二是由于下达资金流程的变化使专项资金不能按时下达,导致大量支出不能及时支付,支出进度缓慢。(三)专业人才不足。目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71.5%,低于国家92.9%比例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高级职称12人,人员学历偏低,初、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失调,呈菱形分布,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机构改革后,中心增加职业病监测等新的工作职能,业务量逐年增多,但“新鲜血液”和高层次人才的补充无法满足业务量扩充需求。五、整改措施1、关于整体迁建项目进展缓慢的问题。对现有的办公地址进行改造维修,改善中心基本环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中心成立迁建项目专班来推进此项工作。2、关于经费保障不足方面。建立健全兼顾维持性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形成适宜投入制度保障,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经常性维持经费有所倾斜,彻底扭转投入不足导致职能偏废的困境。3、关于专业人才不足方面。完善引进人才和管理人力资源模式,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晋升制度,优化人才配置;健全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加大监管力度。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认真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及暴发疫情风险评估工作。二是继续扎实落实重点传染病“专病专策”。三是做好应对重点传染病的各项准备。四是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力争在推动3个县区参与创建省级慢性病示范区。五是精心做好疾控机构综合能力建设,从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疾病防控力量。六是规范疫苗管理和使用,做好疫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实施全市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水平再进一步。七是加快提升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水平,力争完成实验室的改造工作,确保中心实验室的安全、平稳运行。八是做好重点职业病监测和工作场所职业性危害因素监测等新开展的项目工作。九是继续做好鼠防、布病防控、碘缺乏等地方病防治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