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留坝县> 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留坝县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安全监理中心)

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留坝县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安全监理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08 15:55
单位名称 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留坝县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安全监理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业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植物检疫、病虫害监测防治,食用菌、蔬菜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及休闲观光农业指导,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农业资源、耕地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
住所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南环路125号
法定代表人 陈荣信
开办资金 54.1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留坝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4.15万元 54.15万元
网上名称 留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县农业农村局的安排部署,县农技中心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全面做好技术服务,助力产业兴旺,强化内部管理,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2021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打造美丽花海金水湾花海在去年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对金水湾花海建设进行再次规划和设计。完成124亩19大类23个花色品种花卉播种、移栽、维护工作。今年2月以来为游客和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深受群众喜爱,有效提升了留坝的旅游形象。2、多方位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抓好全县76个和村(社区)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全县代料香菇生产、段木香菇、段木黑木耳、珍稀食用菌生产。加强82个食用菌产业基地、科技示范点(园)的提质增效建设工作。3、认真抓好粮油、蔬菜、果品生产技术服务工作以粮油蔬菜等作物为主,着力推广精准施肥、测土配肥、机械深耕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缓控释肥、配施微肥等技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魔芋产业,推广露地蔬菜种植。4、做好植物检疫及病虫测报和防控工作严密监控病虫发生动态,做好爆发性、突发性、流行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加大普查力度和频率,做到早检测、早预报、早预警,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实情,第一时间发布病虫信息,科学指导病虫防治。5、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步伐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提升我县农机装备总量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械化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依托农业机械化促进“四养一林”机械化进程,有效助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6、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引进了两家企业在留坝成立了“留坝县鑫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留坝百菇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取得的主要效益1、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截至年底,全县共计建成食用菌基地82个;大棚保有量达到12064座。新建菌种厂2个,办理食用菌菌种许可证3个,建成制筒生产基地62个,生产设备990台套,完成招商引资投资850万元。新建保鲜库29座2360立方米,烘干设备8台套。引进食用菌新品种26个,开展食用菌新品种试验3组,开展食用菌新技术试验3组,食用菌新型生产设备试验2组。全年共生产代料香菇3174万筒,其中夏菇1156万筒,秋冬菇2018万筒。段木香菇保有量1.82万架,段木黑木耳保有量0.3万架。食用菌产业实现总产量23924吨,总产值2.0897亿元。2、稳定粮油、蔬菜、果品作物产量全县粮食收获面积40625亩,总产10199吨,总产值4259.75万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560亩,总产量7002吨,产值4901万元,其中合作社带动发展蔬菜378亩。魔芋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2.08万吨,产值5824万元。全县蔬菜产量(含食用菌)共计5.16万吨。全县果园面积1621亩,其中苹果216亩、樱桃453亩,桃、李、杏等小杂果367亩,无公害果品基地585亩。果品总产量1005吨,总产值754万元。3、农业生产机械化持续推进全县耕作类机械685台套,今年新增新农业生产机具93台套,其中:食用菌机械57台、耕作类机械22台、饲料粉碎机14台。全县粮油机械化耕种收面积7.028万亩次,机械化耕地5.799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82%,机械化收获1.229万亩,机械化收获综合水平占比43%,机械种植与机械收获比上年明显提高。落实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制定《留坝县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做好农机补贴政策宣传,严格按照农机补贴机具核验流程、农机补贴机具核实规范操作,今年已兑付补贴资金6.23万元。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一是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6.15万亩,其中:马铃薯0.8839万亩,玉米2.4万亩,水稻0.37万亩,油菜0.83万亩,小麦0.1255万亩,中药材0.65万亩,其他农作物0.8906万亩。全县化肥使用量(折纯)711.2吨,较同期下降0.34%。二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5.85万亩次,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2.34万亩次,绿色防控覆盖率40%。农药施用量7.23吨,较去年减少4.2%。三是全县农膜使用量293吨,其中用于玉米、马铃薯、蔬菜地膜使用量18.1吨,食用菌农膜使用量274.9吨。地膜回收量15.45吨,回收率85.35%。食用菌棚膜使用年限4-6年,报废后全部回收;食用菌生产中使用的农膜回收率达100%。四是全县农作物秸秆总产量1.1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1.102万吨,其中: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面积1.01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全年农作物秸秆禁烧率达100%。五是采用科学措施治理受污染耕地,通过在农田周边设立污染缓冲区、开展低积累品种种植推广、建立适宜田间水肥综合调控、深翻耕等技术措施,完成了受轻度污染的264.4亩耕地安全利用治理工作,经过连续两年采集玉米果穗样检测,重金属铬的含量完全符合食用标准。5、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今年共检验拖拉机6台,拖拉机上户1台,办理拖拉机驾驶证6人,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116份。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12次,出动执法人员31人次,与执法大队、公安交警联合执法1次,查处违法人员1人;开展农资市场执法4次,规范了农药经营市场,全年无重大农机安全、农药中毒事故发生。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一是单位人员极度紧缺,在岗实有11人,人员缺口较大,工作完成难度大。二是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滞后,主要是无农机、食用菌专业人员。三是财政没有预算工作经费,大量的行政类事务(含双联工作)造成差旅费、租车费、办公费过多,影响单位正常运转。2、改进措施:一是尽快协调补充技术干部。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干部技术水平。三是请求财政部门将单位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加大与国内顶尖食用菌研究团队的联系协作力度,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加快食用菌生产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产业链;推进食用菌行业协会正常运转,提高服务能力,加快集体商标授权使用。3、抓好粮油菜果生产,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保障市场供给。4、抓好有机食用菌和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指导,协助企业抓好有机认证工作。5、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6、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确保粮食安全。7、引进适宜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8、贯彻落实《汉中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提升我县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机化生产水平。9、抓好全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严防农机事故发生,确保农机生产安全。10、做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包村联户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汉中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脱贫攻坚,记功》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