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

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3-04 09:15
单位名称 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具体办理榆林仲裁委员会仲裁案件的程序性、服务性事务。开展仲裁法律制度的宣传、推广、培训。开展仲裁员的聘任、报酬发放等工作。
住所 陕西省榆林市高新开发区沙河路林业局大楼二楼203室
法定代表人 刘宏伟
开办资金 19.56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预算
举办单位 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9.91万元 38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市仲裁中心在市政府机关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一年工作报告如下。主要工作依法办案,确保仲裁案件公平公正今年共受理案件44件,标的2.11亿元。办结案件53件,其中办结今年案件27件,往年案件26件。所有办结案件中调解20件,裁决33件。一是规范立案程序,实行繁简分流。立案时按照仲裁规则规定,根据案件标的大小、复杂程度、当事人争议焦点等因素,确定适用普通或简易程序,确保简单案件快速办,复杂案件精细审。二是严格案件管理,保证案件质量。1.实行案件程序管理,严格把握案件程序节点,做好送达、组庭、开庭、调解、文书起草等工作。2.实行案件跟踪管理,每月召开案件调度会,随时掌握案件办理情况,严格把控审理期限,提升结案效率。3.实行专家咨询制度,为保证案件质量,聘请了2名仲裁专家,对于争议较大、案情复杂的案件提交专家咨询讨论,确保仲裁案件公平公正。三是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今年共处理群体性案件18件,主要包括某房地产公司12件、某物业公司6件。群体性案件人数多、影响大。我中心收到该类案件的立案申请后,高度重视,采取“一稳、二深、三沟通”模式。“一稳”即稳定好当事人情绪,认真听取诉求,从案情实际出发,引导其理性维护合法权益。“二深”即深入了解案件“背景”,深入了解当事人“心结”,分析案件背景和造成矛盾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全面查清案情。“三沟通”即注重与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其代理律师沟通,召开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积极主动,深入宣传仲裁法律制度1.走进企业。5月24日赴国家能源集团榆林能源公司运销处,5月31日赴德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宣讲仲裁法律制度,增强企业法治意识,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引导企业运用仲裁法律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经营发展中的风险,把仲裁作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2.走进律所。6月24日赴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11月2日赴陕西长谦律师事务所,11月11日赴陕西格道律师事务所走访调研,就仲裁案件办理、仲裁受案范围、仲裁业务培训、财产保全、裁决执行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广大律师表示,将积极推行仲裁法律制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3.走进社区群众。4月15日在高新区兴达路社区,12月4日在世纪广场开展仲裁法律宣传活动,发放宣传画册、活页、纸杯、水杯、抽纸等,让群众进一步了解仲裁法律制度,取得较好宣传效果。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仲裁服务能力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1.扩大仲裁员队伍。年初,面向社会公开增聘仲裁员。经过层层筛选审核,共增聘93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0人,硕士43人,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24个省市,有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退休法官等,优化了仲裁员队伍。2.修订仲裁案件报酬。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其他仲裁机构报酬比例,修订了仲裁案件报酬给付办法,激活了仲裁制度活力。3.加强仲裁业务培训。组织案件秘书参加了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学院线上课程,学习了仲裁程序、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仲裁裁决与调解等内容,提高了业务水平。二是搬迁办公新址,提升服务形象。经过积极协调,榆林仲裁委员会搬迁至市民大厦24楼,办公面积1100平方米,设立了立案大厅、合议仲裁庭、独任仲裁庭、调解室、案件论证室和仲裁员工作室等,实现了办公和办案场所分离,咨询、材料审核、受理、缴费“一站式服务”。此外,为了彰显法律的严肃性、加强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为工作人员统一配置工服,树立了榆林仲裁新形象。三是规范鉴定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为进一步规范仲裁案件中司法鉴定工作,我中心通过实地走访,查看鉴定机构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等,形成了涉及声像、文检、车辆损失、资产评估、工程鉴定等九大类别的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提高了司法鉴定质量。四是升级门户网站,优化服务平台。为了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化的仲裁服务,我中心优化升级了官方网站,合理布局功能模块,设置当事人服务和公众服务,同时开发手机端,最大程度发挥仲裁线上服务功能。强化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全体学习、支部书记讲党课、支部书记宣讲等形式,把学习教育贯穿仲裁案件办理与管理工作,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二是认真开展党组织活动。2021年度,党支部共开展支部党员大会二十次,支部书记讲党课四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一次。本年度“三会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学习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发展党员、支部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均由单位集体研究决定。加强党员日常管理,规范党建工作程序,防止和杜绝党建工作“灯下黑”“两张皮”。三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单位制定《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书记讲党课、支部书记宣讲,利用陕西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学习。邀请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马航同志作了题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解析》的专题讲座。赴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参加市政府办“迎双运庆五一”政企联谊活动和市直工委“百舸争流学党史奋楫争先开新局”党史知识竞赛。通过“走进企业、走访律所、服务群众”,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四是持续开展作风建设。制定了《榆林市仲裁服务中心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工作方案》,明确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整顿重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深入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切实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开展了第四个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组织观看警示教育视频《贪欲之祸》和《强力打伞破网》,引导党员干部遵守党规、尊崇党章,知敬畏、存戒律、知底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取得的效益1.结案数量增多。2021年共办结案件53件,其中办结本年度案件27件,往年案件26件,较去年相比,结案数量增长6%。2.案件质量提升。一是继续聘请了2名法律顾问,对仲裁案件立案、审理、裁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二是妥善解决了群体性案件18件,主要包括某房地产公司12件、某物业公司6件,通过采取“一稳、二深、三沟通”模式,以及召开研讨会、专家论证会,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三是实行案件跟踪管理,每月召开案件调度会,随时掌握案件办理情况,严格把控审理期限,提升结案效率。3.仲裁员队伍扩大。2021年通过公开选聘,层层筛选,共增聘仲裁员93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0人,硕士43人,来自全国24个省市,有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退休法官等,优化了仲裁员队伍。4.仲裁宣传深化。2021年共开展仲裁宣传7次,其中走进企业2次,走进律所3次,走进社区群众2次。通过宣讲仲裁的受案范围、仲裁案件的办理程序、仲裁的优势、财产保全、裁决执行等仲裁法律制度和向群众发放宣传画册、活页、纸杯、水杯、抽纸等,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引导其运用仲裁法律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存在问题今年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仲裁法律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仲裁覆盖面较窄,仲裁条款签定率较低;仲裁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还需提升;内部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仲裁案件管理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四、整改措施一是创新宣传方式,将法律法规、仲裁业务等宣传内容与群众、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仲裁法律制度的优势。二是注重教育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仲裁队伍的培训,全面提升仲裁水平。三是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管理、优化办案流程、强化责任落实,形成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五、2022年工作计划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各项党组织活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大仲裁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种的仲裁宣传活动,使各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知仲裁、懂仲裁、信仲裁、用仲裁,努力营造有利于仲裁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培训会、研讨会、讲座等方式,提升仲裁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标准更高、素质更强、业务更精”的仲裁队伍。四是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形成严明高效,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五是提高仲裁质量。提高仲裁质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案件办理中要严把程序关、法律关、证据关、事实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裁决公正,努力让当事人在每一个仲裁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公正。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