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榆林市> 榆林市种业工作站

榆林市种业工作站

发布时间: 2022-03-04 09:03
单位名称 榆林市种业工作站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实验、示范、繁殖和良种推广工作;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工作和种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培训。
住所 榆林市西沙柳营西路农业大厦
法定代表人 叶庆东
开办资金 42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27.1万元 331.29万元
网上名称 榆林市种业工作站.公益 从业人数  2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重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1、谷子良种统繁统供持续增效2021年在全市除定边县外的11县市区,共计推广面积42万亩,推广品种为晋谷21。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我市谷子白发病的发生,使谷子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乡村振兴工作衔接有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2021年榆林市种业工作站继续帮扶佳县官庄便民服务站马墕村。我站认真贯彻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政策,按照《榆林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订脱贫户帮扶计划,村帮扶计划,站马墕村十四五规划等。实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全村网格化管理措施。为保持工作的接续性,将原驻村力量全部整合并入乡村振兴工作队,负责开展党建和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等项工作,协助村“两委”落实政策。2021年榆林市种业工作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帮扶,巩固脱贫成果。3、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展示推广达到预期效果2021年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实施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筛选、示范展示项目。安排示范展示点13个,在榆阳、靖边、子洲建立新品种综合试验示范点3个;在神木、横山等县市区建立单一作物的新品种试验示范点9个。安排参试、展示品种9类150多个。在清涧、定边推广谷子新品种秦杂谷6号1100亩,由于我市今年遭受了的旱灾,作物错过了6-8月最佳生长时期,致使部分作物产量比常年减产60%以上,秕谷率高,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该品种在定边县的部分地方表现突出。抗旱、抗倒、抗病性强,增产效果明显,相比晋谷系列在北部区域推广潜力巨大。4、种子质量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完成农作物种子抽样88份,进行水分、净度、发芽率、纯度小区种植鉴定及所抽检转基因、真实性检测;完成农作物种子委托送检样品110份,出具检验报告;完成杂交玉米制种转基因检测任务,抽检自交系籽粒样品94个,苗期制种田转基因快速检测面积16685亩,成熟期制种田快速检测样品415份;完成榆林海南南繁基地苗期转基因专项检查,检测面积40亩。开展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完成杂交玉米生产基地花期抽检,抽检面积12680亩,占上报备案面积16685亩的76%,田间取点2600个,合格率100%;完成秋季田间棒样抽检任务,对14家制种企业的57个品种进行检测,全部符合要求,没有发现违规违法生产现象,完成冬季生产企业库房抽检,计划在南繁基地安排小区种植鉴定;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全年我站完成对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率98%以上,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率达55%以上,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抽检任务。5、生产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开展全市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备案工作,完成委托生产备案48家,委托代销备案243家,经营不分装备案1041家;开展制种面积生产备案工作,完成杂交玉米制种备案面积1.64万亩,涉及品种89个,涉及企业12家,马铃薯繁种面积1.15万亩,涉及组培企业4家、原种繁殖企业6家。6、制种基地无人机花期巡检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市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监管水平,解决制种基地面积大而分散与抽检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增强监管能力,我站引进专用无人机进行制种基地巡查。利用无人机视频检测的方式进行花期辅助管理,有效的提高花期检查效果,推动制种企业田间管理。7、种质资源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在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我市现有征集450多个种质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建成榆林市种质资源展示厅150平米,计划完成种质资源样品展示500份。8、农作物种子产业信息工作完成情况根据中省安排,完成全国农作物种业统计年报工作,涉及省证企业9家,县市证企业12家;完成春耕应急调度种情报告,敦促疫情期间种子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统计上报种子库存、调度动态;完成政务信息报送,目前已发表13篇。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我站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陕西省种子管理站评为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谷子统繁统供项目供种量为每亩0.6公斤,42万亩总供种量为25.2万公斤,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155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600多个村(组),约9万户30多万人受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对我市14家杂交玉米制种生产经营企业的制种基地生产环节,进行了质量抽检。培训全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员80人次,指导对辖区内种子管理机构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检测实验室建设,为提升管理机构和企业检测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2021年榆林市种业工作站开展帮扶,巩固脱贫成果。投资资金4.5万元,引进资金31万元。实施到户产业13户,兑付补助资金2.9万元。全村养羊200只、养牛30头、养猪1000头;全村实施种植地膜谷子500多亩、地膜高梁200亩、地膜玉米300亩,山地红葱种植近100亩;安排村级公益性岗位19个,县级公益性岗位2个;全村参加新农合疗共计604人,慢性病办证脱贫户16人,建档立卡脱贫户2021年期间因病住院4人,一站式报销比例均在政策范围内80%以上。引进中药材黄芩种植产业,试验示范种植100亩;争取宽幅梯田建设项目,落实平整土地770多亩,砖茬生产道路2.7公里;全村新建卫生厕所107所;集体经济产业有养鸡场、养猪场、中药材远志种植和光伏电站等项目,稳定收益在10万元左右;全村获得扶贫小额信贷农户9户,涉及金额42万元,发展互助资金协助1个,发放比例64%。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种子企业竞争力较弱。种子企业科研育种能力不足。绝大多数种业企业主要服务本地市场,没有走出榆林市、陕西省区域,缺乏大区域级别和国家级别的种业品牌,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自有品种利润空间小,制种效益低。2.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单薄。市内从事科研育种的机构较少,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育种资源分散,育种单位之间以及育种单位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协作。育种基础性研究薄弱。基础理论研究与育种应用衔接不够紧密。科研育种人才短缺,人才断层、难留现象严重,研发课题带头人年龄老化,中青年专家不足。3.种业工作保障能力不足。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少,存在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先建后补”的问题。从职能机构上看,近年全市机构改革以来,我市多数县级种业工作机构被撤并,管理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四、整改措施1.加强种业资金帮扶力度。优化资金分配比例,采取分级分类分批次办法分配。对重大创新项目择优投资,覆盖粮食作物、小杂粮和经济作物等各类作物属性,按项目完成进度和成果为依据定期拨款,促进培育打造出更多耐密抗逆宜机收、优质专用、绿色高效品牌品种,满足生产方式转型和多元化市场需求。2.加快推进种业信息建设。利用数据库、网盘、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品种展示、种质保护、种业信息、品种登记审定和种子检验综合查询,提高种业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种业多元数据共享融合和开发利用。3.建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重点技术创新。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建设专业人才梯队。五、2022年工作思路2022年,随着中、省种业发展改革政策陆续颁布实施,给榆林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榆林市种子管理站计划在2022年度完成以下工作:一是组织申报实施中、省现代种业项目;二是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筛选示范项目,示范品种80-150个;三是安排部署全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检任务,计划完成春季亲本抽检、苗期田间抽检、花期田间抽检、冬季入库抽检、转基因专项监督抽查、救灾备荒储备抽检等项工作;四是开展榆林市海南南繁基地管理工作;五是是开展种质资源征集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编撰榆林市种质资源汇编;六是开展生产管理工作,完成制种基地种子生产备案工作,完成全市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工作;七是开展产业信息工作,计划完成全市种业工作机构、省、市、县生产经营许可统计备案工作,农业部农作物种子管理、生产、经营年报统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