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洋县> 中共洋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中共洋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22-03-03 17:48
单位名称 中共洋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征集、研究、编撰洋县党史资料,挖掘搜集党史资料,编撰地方党史专著,编辑出版地方党史基本著作及编年史、专门史等其他党史著作。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住所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傥城街13号
法定代表人 王小刚
开办资金 3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洋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5.58万元 4.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1年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新突破。为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我们创新思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党史知识宣传。改版本室《洋州记忆》微信公众号,设置“领导人谈党史、党史百年天天读、红色洋州、中共洋县大事记”等三大类12个子板块,结合实际推出洋县地方党史内容,推出累计上传资料和推送信息近百条,深受党员干部欢迎;成立党史知识宣讲团,深入机关、村镇、企业内部开展党史宣讲15场、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000余人次;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党史巡回展览,共制作流动展板33面,先后在印象洋州广场,开明寺广场,县体育场以及各中小学进行巡回展览,观众达3万人左右;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洋县党史微视频5期,在县类各大媒体平台巡回播放宣传;配合省委党史研究室来洋开展党史教育基地调研暨拍摄“印记”微党史短视频工作;本室摄制的专题纪录片--《星火耀洋州》在新闻头条、华阳党史教育基地持续播放,2021年被市委网信办评选为第三届汉中市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一等奖;《引酉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获市委宣传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二等奖。深入开展“学习吴志宏、建功新时代”主题宣教活动,对标先进标杆,找准努力方向,强化自我提升。与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联合举办“重温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故事大赛和“学党史、守初心、强信念”党史知识抢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党史“七进”活动,讲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二)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展现新局面。洋县现存革命遗址遗迹21处,我们不断加大保护利用工作力度,全面完成调查登记工作,逐个落实管护任务。本室打造的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司令部、张富清旧居、双庙村史馆等党史教育基地持续发挥着党员党性教育和党史教育作用。联合检察院对革命旧址进行保护利用情况调查,并对洋县红七十四师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进行加固修缮。结合乡村振兴全面启动,联合县委宣传部、发改局对全县红色革命旧址进行现场调研,谋划红色项目,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清明、“七一”等节点,相关镇办、县直有关单位干部群众及城乡中小学校师生累计千人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研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效扩大了党史工作的影响力。(三)临时性党史工作任务获得新成果。配合市委党史研究室搞好汉中党史馆资料征集工作。4月份积极协助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向县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征集汉中党史馆洋县部分布展资料,为展示洋县多年来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完成市委党史研究室安排的《脱贫攻坚在汉中》专题资料,其中综述资料1篇,个人口述资料3篇。《中国共产党洋县历史》一卷已经省党史专家审定,进入出版印刷阶段。《中国共产党洋县历史》二卷已启动编写工作,按照大纲已完成前四章全部内容,共计8万字左右。(四)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积极推进。2021年按照实现“两全目标”的要求,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下发了《洋县年鉴(2021)征稿工作的通知》和编纂大纲,全面启动资料征集工作,5月底稿件征集任务全面完成,9月完成初稿编纂,现已进入出版印刷,年内全面完成年鉴印刷出版目标任务。(五)村志和专业志编纂初具体系。在聚焦志鉴重点业务的同时,我们着眼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明确1名经验丰富的史志干部专门负责村志及专业志编纂工作,从编写人员遴选、编纂业务辅导、审核把关出版、经费争取等方面,全程进行指导和服务。截止目前,已先后出版《巩家槽社区志》、《洋县教育志》、《洋县地名志》、《红石窑村志》、《智果村志》等系列志书。今年《双庙村志》编纂工作已经启动,目前已完成前十编的初稿编纂任务,《华阳街村志》进入出版印刷。系列专业志和村志的编纂将为文化强县建设厚植历史根基。(六)旧志校注工作顺利启动。我县现存旧志两部,系清代邹溶编辑的《康熙洋县志》及张鹏翼编辑的《光绪洋县志》。至今未进行过校注,造成部分读者对洋县的误读。为了纠正谬误,以正视听,今年我们聘请全国地方志专家郭鹏对《光绪洋县志》进行了详细校注,全书80万字,已报出版社审核,系我县首部旧志校注本。(七)资政作用和史志信息化成效明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利用史志资料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红七十四师等革命遗址遗迹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作,为洋县有机示范区创建、朱鹮品牌推广、全域旅游发展等中心工作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及时完成省市地方志部门布置的临时性任务,高质量为《汉中年鉴》报送洋县部分资料,12个条目近万字。积极组织开展史志文化普及活动,县史志馆建设已完成立项规划和方案设计并即将布展。《洋州记忆》微信公众号健康运行,在各级媒体等平台刊发工作信息10多篇(条),有效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2021年,洋县史志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资政育人为引领,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立足补齐短板和追赶超越,聚焦主业狠抓落实,党史基本著作、遗址遗迹保护修复、党史宣传教育和地方志“两全”目标等工作全面完成,有力推动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高质量建设“六个洋县”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欠账较大。党史基本著作等重点工作,虽经强力推进,但进度还不够理想;党史研究工作存在短板,缺乏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成果。二是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亟待转变。工作理念较为陈旧,工作方式方法单一,创新意识和攻坚精神不强,与全县中心工作贴得不紧,还没有完全适应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形势,在服务洋县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的贡献和影响力不足。三是专业队伍建设乏力。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现有在编人员8名,其中退二线领导干部1人,驻村工作队员1人,抽调1人,在职只有5人,工作力量紧缺,现有人员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2.改进措施。认真贯彻上级史志部门会议精神,以“看新时代党史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找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偏差,树党史工作新目标新任务、查业务欠账和工作短板,学兄弟县区好经验好做法、立追赶超越新标杆和争创一流新气象”为主要内容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力量、振奋士气,确保年内各项任务圆满收官和明年工作开门红。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完成一套系统党史著作。按照党史著作三卷本统筹谋划和分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史料的搜集、考证和整理力度,充实完善和做扎实基础工作,力争完成党史二卷本初稿编纂,通过县级初审,制定党史三卷编纂纲目,报市委党史研究室审定,为我县党史学习教育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史实和理论支撑。同时,挖掘整理《洋县革命烈士传》。2、打造精品地方志作品。坚持地方年鉴一年一鉴出版印刷工作,争取2022年印刷发行《洋县年鉴(2022)》,加强年鉴校对和印刷质量监管,将《洋县年鉴》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史料。同时,力争启动《康熙洋县志》校注,重版第一轮《洋县志》。3、推进“两馆”建设。一是依托华阳红色资源,全力配合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等任务,系统整合各类遗址遗迹资源,不遗余力推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华阳苏区纪念馆项目;二是依托全域旅游发展需求,探索整合文博馆建设资源,协助宣传部门加快推动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史陈列馆建设,为系统展示洋县丰厚历史积淀、红色革命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和增强全县人民文化自信打造立体化平台。4、实施“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史志信息化工程,借助“互联网+史志”模式,办好“洋州记忆”微信公众号,分步实施重要史志资源数据库建设,积极适应和融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二是实施史志普及工程,通过编撰富有特色和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党史通俗读物、制作微视频、“史志讲堂”、加大“七进”力度,为洋县党史教育提供鲜活教材。三是继续实施重点革命遗址遗迹和珍贵史志资料标识认定工程。对县境内重点革命遗址遗迹在系统化完整复制珍贵史志资料的基础上,计划评审一批有价值的旧址遗址,开展革命遗址旧址标识认定。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陕西省机关事务局发文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盖章授予节约型机关称号汉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洋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第二轮修志工作先进单位汉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洋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馆及村史馆工作先进单位中共汉中市委网信办授予洋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第三届汉中市优秀网络文化奖一等奖洋县县委网信办授予党史研究室洋县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一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