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 | |
住所 | 咸阳市玉泉东路11号 | |
法定代表人 | 武明安 | |
开办资金 | 26.2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咸阳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9.56万元 | 14.8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公益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1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农技站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情况在全力做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落实市局决策部署,克服秋淋天气影响,扎实推动玉米增加密度和小麦宽幅沟播两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宣传和培训,突出绿色发展,推动粮食产能综合提升,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1、省级粮食单产提升项目全面推广玉米“一增三改一防”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玉米降本增效“5335”集成技术模式,提高播种质量、节水节肥、病虫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质高效一体化技术模式,以新技术引进、研究与集成为项目重点,组装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省工、节肥、节水、节种、减药技术,开展技术协作攻关研究,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在兴平、武功、泾阳、三原、乾县、礼泉、永寿、淳化、旬邑和咸阳市(市本级)进行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综合示范。在项目实施区做到品种5000株,缓释肥三层分施,深松翻30厘米机械化5连作,即南部灌区夏玉米种植密度平均5155株/亩,渭北春播玉米旱作种植区的密度平均4653株/亩。在兴平市、武功县、礼泉县、三原县、乾县进行季节性撂荒地扩种夏玉米行动综合示范。小麦以“一优二改双控”技术为统领,围绕土、肥、水、种、密、保、管等资源要素,以优化小麦区域品种,集成小麦宽幅沟播、机械深松镇压、分层施肥、药剂拌种技术为方向,确保小麦生产实现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省工,降低生产成本。在泾阳、兴平、永寿、武功、三原、彬州、乾县进行小麦播种质量提升行动综合示范,推广应用各项绿色集成技术,提升高质高效创建水平,努力构建咸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2、部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增效)行动项目在乾县的北部旱塬和中南部灌区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增效)行动示范区20万亩。主要围绕小麦、玉米主要粮食作物,择优选择粮食生产大镇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增效)行动,采取“技术攻关区-模式展示区-示范带动区”三级建设模式。通过项目实施,重点解决了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玉米合理增加密度这两个技术瓶颈,打造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样板。3、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项目建成绿色高效“吨粮田”61.04万亩,其中南部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协同种植区创建面积60.91万亩,包括兴平市9.2万亩、武功县11万亩、泾阳县13万亩、三原县14万亩、乾县13万亩,秦都区0.51万亩、礼泉县0.2万亩;渭北旱塬旱作高产春玉米“吨粮田”试验示范创建面积1300亩,其中永寿、淳化各200亩,彬州、长武、旬邑各300亩。4、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围绕“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等种植业发展的方向性、瓶颈性关键问题,认真总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引领行动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突出抓好高质量供给、社会化服务模式、绿色优质高效技术体系和农业新功能开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了兴平、泾阳2个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点,努力辐射带动全市粮食产业转型、质量升级。5、粮油生产技术指导一是充分利用苗情、墒情、病虫草情监测体系,准确掌握生产形势,认真应对气象灾害,积极预判动态,及时研究发布技术指导意见,针对今春的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3次调查,发布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意见4次;开展了6次测产小麦生产形势分析,形成小麦产量分析报告5篇。二是对种粮大户、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有目标的进行重点指导,跟踪服务,包联包抓,开展技术物资、管理配套等服务,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努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努力改进培训指导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农技人员和农户使用微信、美篇、QQ等平台,加强互动,强化发展与推广。四是全力服务于产业链延伸。围绕区域优势,认真学习新技术,探讨富硒小麦、彩色小麦、可观花作物等多功能开发,努力发展特色新产业。2022年,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5场次,印发技术宣传资料3000余份。制作玉米科技创新推动玉米产业发展专题技术宣传片1篇。在关键农时季节,我站共报送稿件43条(篇),与咸阳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农事科技》4期,《新闻联播》1期,录制《金色乡村》3期,《农科大讲堂》1期。二、取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1、省级粮食单产提升项目共建立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综合示范区86.49万,其中核心示范区16个面积18.39万亩,平均亩产706.6公斤,较大田增产176.7公斤;辐射带动面积68.1万亩,平均亩产632.7公斤,较大田增产102.8公斤;“5335”模式示范区4个0.1万亩。共建立季节性撂荒地扩种夏玉米行动综合示范片3万亩,平均亩产550.7公斤。共建立小麦宽幅沟播核心示范区24.15万亩,辐射带动68万亩。目前,示范区小麦苗情苗匀、苗壮,特别是北部旱塬核心示范区小麦主茎叶龄5叶-5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总茎数45—55万,长势良好。依托咸阳海普农化科技有限公司,市县协作,在泾阳县王桥镇屯杨村建设集中连片0.12万亩的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中,夏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5310株/亩,玉米亩平均产量656.2公斤,比大田增产126.3公斤,亩增值303.12元,增产23%。核心示范区通过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省工等措施的应用,实现每年亩降低生产成本150元左右。2、部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节水增粮增效)行动项目在乾县征集遴选2个专业合作社承担项目具体建设任务,其中在乾县城关街办巨洲村由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小麦、玉米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攻关500亩;在临平镇高杜村由乾县红鲸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北部旱塬蓄水保墒、抗旱抗逆等关键技术和试验示范共计1000亩。在中南部小麦、玉米轮作区以城关街办、梁村镇、王村镇等10个镇办16个行政村为核心,创建“小麦节水优良品种+土壤深松翻+缓控释肥+宽幅沟播”生产模式展示2.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小麦生产10万余亩;在北部旱作区小麦生产区以临平镇、新阳镇、城关街办等6个镇办10个行政村为核心,建设“小麦抗旱抗逆品种+土壤深松翻+控释肥+宽幅沟播”生产模式展示1.03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小麦生产5万余亩。在乾县城关街办南仁村创建小麦“三品一标”示范基地200亩,示范基地严格按照“五统一”(统一种植小麦优质强筋品种西农511,统一宽幅播种,统一应用节水微喷灌,统一亩施摇钱树缓N:P2O5:K2O=24:15:5控释肥50公斤,统一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标准化要求,推行小田并大块,集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各种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聚焦种植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发展富硒小麦生产,创建特色富硒小麦品牌,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促进种植业绿色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项目在武功县、三原县开展“吨半田”试验示范,创建面积12亩,创建区小麦单产达到630-650公斤以上,其中三原县陂西镇东毛村示范创建的“吨半田”小麦最高单产水平达到755.3公斤,创全省小麦小面积亩产新纪录。根据产量统计和绿色高效“吨粮田”测产情况,南部五县绿色高效“吨粮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30.7公斤,示范带动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10公斤,同比增长3.3%。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田块较一般大田增产80公斤左右,玉米单产达到423公斤,同比增长3.2%。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牵头建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台账,2021年,全市地膜覆膜总面积84.96万亩,地膜使用总量3508.39吨,地膜回收率达73.65%。全市秸秆理论资源量209.57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176.24万吨,已利用量167.8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95.22%,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市局安排,及时组织学习、传达落实中省市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新精神、新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站选派两名同志在礼泉县昭陵镇凉马村驻村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切实做好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另外,我站还抽调了1名业务骨干,深入停减产企业兴平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100天的纾困帮扶工作,经过精准施策,企业走出困境,生产、经营稳中有升,持续向好。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秋播时遭遇强秋淋天气,播期拉长,播后气温、地温不高,冬前小麦生长量不足,弱苗比例偏大。二是种粮效益低,群众种粮积极性下降,使项目实施难度加大。三是近几年逆向天气和极端天气较多,常常因低温冻害、倒伏、秋淋导致减产,种粮群众缺乏提前预防的意识,造成全市粮食产量不能均衡提高。四是有机肥使用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严重,营养不能充分被作物吸收。四、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小麦春管,全力促进晚播苗“促弱转壮、早发稳长”,确保夏粮丰收。二是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示范步伐,带动全市粮食产业转型、质量升级。三是加强灾害性气象的预警,深入做好防灾减灾等田间管理措施,减少产量损失。四是创新粮食生产模式,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引领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变,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下一步计划2022年,我们将围绕“质效双优、赋能奋进”工作定位,聚焦关键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宣传和培训,推进绿色高效“吨粮田”、粮食生产提升产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扎实有力做好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市粮油生产高质高效绿色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