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人民医院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急诊科·妇产科·乳腺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检验·预防保健·皮肤性病·眼科·口腔科·传染科·病理科·感染科·功能科·手术与麻醉科·五官科·放射科·诊疗与护理·门诊·急救呼叫·社区服务·临床教学·医疗·护理人员培训 | |
住所 | 铜川市王益区健康路12号 | |
法定代表人 | 支小卫 | |
开办资金 | 63754.8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差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0187.96万元 | 57218.81万元 | |
网上名称 | 铜川市人民医院.公益 | 从业人数 21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六月,办理开办资金变更登记,九月,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工作。1、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面对严峻复杂疫情形势,先后完成了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接种;职工、住院患者、陪人核酸检测100%全覆盖;圆满精彩完成十四运、残特奥会大型赛事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任务。截止12月31日,全院共接诊发热患者22138人次,隔离留观13511人次,核酸检测565115人次;接诊中高风险来铜返铜、密接人员765人次,无漏诊、无感染事件发生。12月9日以来,我院先后派出5批次70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西安,开展核酸采样、医疗救治等工作,同时,我院还承担了全民健身馆广场、书画公园、阳光广场、五一路火车站、高速路口核酸采样工作,全院260余名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防控一线,保障了全市人民生命安康。2、绩效考核稳步提升。我院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从全国755名上升至591名,提升164名,省级排名由第21名上升至第14名,前进了7名,考核评级由B上升至B+。同时,在2020年度市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我院被评为优秀格次,兑现了院长、书记绩效年薪。3、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严格落实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修订印发《医院2021年综合质量考核方案》,建立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体系,制定印发《2021年度护理工作计划》;举办5.12护士节护理质量改善项目成果展示暨文艺汇演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4、全面提升科研教学水平。2021年通过省级科研项目申报初审6项;全院获批市级科研立项17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5篇,SCI收录11篇;发明专利3项;5、新技术新业务提升竞争力。2021年,46个科室共申报新技术新业务178项,最终立项127项,新技术56项,新业务71项。6、持续推进慢病管理。制定了29种慢病患者体检套餐;管理慢病微信群8个、3168名患者;全年共接诊慢病患者3682人次;H型高血压项目累计入组10603人次、赠药64926盒、发放优惠卡2185张;审核医保慢性病、大病、特殊用药5428人次;7、强化人才梯队建设。2021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面试会17场次,通过212人次,入职大学生46人次;完成公开招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考试,入编16人次;申报高级职称评审53人次,取得高级任职资格40人次;截至目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86人;引进的11名高级职称专家。8、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依托“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上线影像检查预约、电子票据服务、儿保短信定期推送、慢病网上申报程序、资产盘点、血透管理等信息系统;搭建我院集成平台,建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开通核酸检测预约服务。9、“五大中心”提升急救能力。按照卒中中心建设要求,不断推进卒中中心诊疗流程,优化绿色通道,南院区胸痛中心(标准版)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创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10、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对门急诊处方、病历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2021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全院基本药物均达到国家要求。11、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疫情常态化期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医院感染防控文件汇编》,完善了相关院感规范,杜绝了院内感染事件发生。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建成北院区污水处理站,实现医疗污水在线监测,达到国家级环保要求。1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21年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率达98%;报告传染病3346例,上报率100%;上传核酸检测信息505021条;报告死亡病例503例,食源性疾病566例;签署“控烟告知书”患者41247人,干预有吸烟史的住院患者730人次;全院职工健康教育知晓率及行为形成率达95%和90%以上。13、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全年结算医保住院患者32732人次,门诊患者167360人次,医保业务收入3.35亿元;全面完成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动态维护及贯标验收工作,于2021年9月27日顺利切换国家医保信息平台;14、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全年新增医联体单位3家,累计44家;签约警医协作单位5家;医联体内部实行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派出2批次10名“第一村医”及业务骨干64人次下沉基层开展业务帮扶、助力乡村振兴。15、大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83项便民举措落到实处;围绕就诊“四少”工作目标,对十大类27个问题逐项督办整改;推进分时段预约、电子检查申请单、一小时出具报告,提升患者就医体验。16、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坚持依法审计,对预算执行情况、高值耗材、基建工程、信息化建设、物资采购、疫情捐赠等事项进行专项审计,提出有效性审计建议14条。对全院零星基建维修工程及广告等62个项目进行审计,全年送审决算总价988.59万元,审定价857.62万元,审减130.97万元,审减率由2020年的12.04%提高到13.25%。17、文化建设引领发展。聘请专人续编院志;开展抗疫征文、插花比赛、职工运动会、5·12护士节文艺汇演、消防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关注职工健康,开展免费体检;看望慰问离退休老专家、老领导、省市劳模、拔尖人才;关心抗疫人员及家属生活,展现医院人文关怀。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2021年,全院实现总收入5.75亿元(其中:业务收入5.47亿元,较上年增加8.68%),总支出6.62亿元(其中:业务支出6.20亿元,较上年增加4.59%;管理费用支出6748.91万元,较上年增加了4.25%)。2021年末在职职工2114人,较上年减少53人;职工人均人员经费支出11.46万元,较上年增加7816.58元,增长7.32%。三、存在问题一是根据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我院医疗质量内涵与其他三级医院存在一定差距;二是重点专科建设进度缓慢,专科特色不明显,不能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三是科研课题成果较少,科研立项实质性进展不强;四是二期全面开诊后,新进医护人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五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主人翁精神,为患者主动服务意识较弱,患者满意度不高,投诉事件时有发生。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医疗质量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传承赓续医院人文理念、积极建设“中医特色鲜明的三级综合医院”,对标对表、夯实责任、细化“三甲”复审目标任务;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为主线,紧抓医院内涵建设。二是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增加3-5个重点专科创建,确保2个省级重点专科建成,培育3个省级重点专科,年内完成妇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3个省级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完成心血管内科省级重点专科的验收工作。三是依托西北大学等上级医院广阔平台,积极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科研、教学能力;年内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2项,市级科研项目10-15项;发明专利1-2项;承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3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合格率均达95%以上。成立护理科研专科小组,创新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提升护理专科水平。四是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100名;选派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医师到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学习,更新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带动学科发展;鼓励年轻职工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技术职称;选送100名护理骨干参加国家及省级专科护士培训;选派10名高年资护理师出省进修学习,扩展思路,更新理念。五是以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为抓手,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在服务理念、服务态度、医患心理、文明用语等方面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形成全院职工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模式;不断完善便民惠民措施,切实解决群众就医过程遇到的焦点、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广大群众就医体验感。五、2022年工作计划门急诊诊疗患者78万人次,出院患者4.5万人次;手术1万台次,三四级手术占比≥60%;床位使用率≥85%;平均住院日<8.3天;药占比≤30%;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25元;业务收入6.58亿元;职工收入增长5%左右;全面推行DRG医保付费模式;各科室至少开展1项新技术、1项新业务;计划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100名;选送100名护理骨干参加国家及省级专科护士培训;选派10名高年资护理师出省进修学习,扩展思路,更新理念。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升五大中心建设内涵,完成北院区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推动智能中医诊疗中心业务拓展,发挥中医药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中医药鲜明特色;以建设节约型医院为抓手,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将厉行节约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全院全员共同参与,积少成多,逐步实现医院高质量、低能耗运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00011610202441001有效日期自2020年09月27日至2035年09月26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