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铜川市>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2-02-28 14:16
单位名称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文物,开展文物研究,弘扬民族文化。文物、标本、文献、艺术品征集、保管、保护、研究、利用;展览举办,学术交流合作和社会教育服务活动开展;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传播弘扬;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工作
住所 铜川市新区朝阳路政务大楼416室
法定代表人 仵录林
开办资金 13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1.15万元 57.0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铜川市文物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一)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铜川主会场活动1.为做好“5.18”国际博物馆日铜川主会场活动,我馆布设了活动现场,制作32平米桁架2幅、宣传版面10幅,印制宣传折页、单页3000份。完成《永远飘扬的旗帜——西迁精神全国巡展》布展。5月18日,铜川主会场活动顺利举办,交大西迁博物馆馆长吕青、市局董念文局长出席,并为《西迁精神全国巡展》和我馆文物保护实验室揭幕。2.5月18日,由全国台联、陕西省文旅厅、市政府联合主办、我馆协办的“海峡两岸‘耀’我中华陶瓷艺术文化论坛”在我馆隆重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副市长李荣、海峡两岸艺术家等近百人出席论坛。我馆馆长作主旨发言并主持大师公开课。通过论坛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艺术家的了解、交流,促进两岸陶瓷文化蓬勃发展。活动被央视网、搜狐网、凤凰网、新浪网、潇湘晨报等多家大型媒体深度报道。3.为配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交大西迁博物馆提供策划支持,我馆承办了西迁精神展全国巡展首展。“西迁精神展”共分四大章节,十二小节,共计140块展板,纪实录像90分钟。展览展现了西迁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迁人奋勇前行的磅礴史诗。半年来共接待全市各单位360余批次,观众68000余人次,提高了我馆的影响力,助力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向深向实发展。(二)完善陈列展示,做好日常运营1.优化基本陈列内容,提升群众参观体验。根据相关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意见,组织专业人员对基本陈列进行微调整,撤出展品262件(套),调整了部分展品的展出形式和位置,完善了说明牌内容,改善了陈列展示效果。2.完成《粉壁丹青--唐墓壁画临摹展》的撤展及展品归还工作,撤展文物10件(套),归还壁画临摹品36件(套)。圆满完成了《粉壁丹青》历时一年在我馆的展出工作。3.全面加强馆藏文物管理。完成馆藏文物在耀州窑博物馆、省考古院铜川工作站、耀州区博物馆寄存及政务大楼文物库房的整体搬迁,结束了我馆文物多处存放的历史。在文物库房安装精密空调2台,做好文物库房的定期巡查,温湿度监控调节工作,改善文物保存环境。4.完善馆藏文物基础资料,核对上账文物基本信息,完善文物藏品总账,对部分信息不准确的文物资料及时更正。完成对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的清理修复工作,清理修复出土文物22件(套)。对馆藏文物进行了修复,清理修复文物64件(套)。5.圆满完成全年接待工作。今年我馆先后接待国台办、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等中、省领导30余批次,团体接待682批次,青少年研学人次7000余人次。全年接待游客105066人次。(三)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不断开发教育研学实践活动。1.先后开展了“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春风入画戏纸鸢”DIY手绘风筝活动、“开阔视野探索之旅”“百年心相系星火永传承”“聆听榜样故事汲取奋进力量”“感悟铜川史韵传播家乡文明”“寻访家乡记忆传承勤俭好家风”“百年党史少先说红色基因代代传”等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参与青少年2000余人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分别走进王益区、印台区、新区各学校,开展“童心向党·传承遇见未来”铜博微课堂走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枫林小区、铜煤小区、学府城小区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历史文化惠民生主题宣传活动。2.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网络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全年累计发布公众号文章467篇,同比上涨443%,其中包括“党史学习”、“研学活动”等11大类,“铜博留声机”“铜博之最”“铜博风采”“铜博物语”等特色宣传主题栏目受到广泛好评。目前公众号关注量4227人。在学习强国“每日瑰宝”专栏发表我馆文物宣传文稿,目前已连续发表9篇,发布短视频9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牢固树立“学术立馆”理念完成《漆沮挹珍》图录的编撰。《漆沮挹珍》以我馆馆藏为主,共收录各类文物154件(套),包括陶器、三彩、瓷器、玉石玻璃器、金属、钱币、石刻及书籍雕版等,基本涵盖铜川历年来的文物考古工作成就。目前文稿已编撰完成,进入印刷出版。完成《铜川市文物志》送审稿的撰写。(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区级文明单位。年初制定了创建工作规划,并严格对照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测评指标,逐项对照自查,查漏补缺,图文并茂将创建资料按条归档整理。验收资料已报送新区提升办,目前正在等待验收。(六)做好考古调查勘探,认真完成发掘研究全年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共6项,其中勘探面积216838平米,发掘墓葬38座,窑炉1座,出土文物83件。1.完成崔家沟棚户区改造项目考古勘探及墓葬发掘。共勘探108262平方米,发掘墓葬6座,出土文物10件。2.完成新区特种设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工地考古勘探及墓葬发掘。共勘探26595.78平方米,发掘墓葬4座,窑炉1处,出土文物12件。3.与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坡头医康创谷科技园项目建设工地考古勘探及墓葬发掘。共勘探81981平方米,发掘墓葬15座,出土文物23件。4.配合省考古院石窟寺专项调查。在我市调查石窟寺40处,其中涉及耀州区18处,宜君县14处,印台区8处。5.与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坡头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工地墓葬发掘任务。共发掘汉代至清代古墓葬13座,出土文物38件(组)。6.配合省考古研究院对坡头新材料产业园发现的古墓葬保护发掘。2021年11月2日,坡头新材料产业园在开挖热力管道沟时发现壁画葬一座。我馆配合市局对现场进行勘察,初步确认属北朝时期墓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并积极与省考古院联系对接。目前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七)完成文物审计以及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工作1.配合市审计局完成我馆文物保护专项审计,审计范围涉及陈列保管、考古发掘及文物经费使用等。2.完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申报。完善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利用体系,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实现集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及利用于一体的全周期管理,提高珍贵文物数字化资源管理和观众服务支撑能力(八)全面推进博物馆建设项目验收工作1.配合做好博物馆建设项目综合审计工作。做好前期费用的梳理及短缺资金的申请。2.完成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规划验收。积极做好相关材料的整理汇总,提供综合验收资料。圆满完成我馆建设项目的规划验收。3.完成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工作。(九)继续做好夜间开放工作。按照市政府安排,自4月13日以来,持续开展夜间开放,常态化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10点,截止10月底共延长开放650余小时,接待夜间游客6400余人次,成为群众夜游好去处,助力我市夜经济发展。二、主要社会经济效益2021年度,我们狠抓单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考勤考核,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更加务实高效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做好游客接待工作,着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文化窗口职能,提升人民获得感。大力宣传铜川特色文化,推动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宣传力、号召力,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联系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做好基本建设项目用地的文物勘探考古工作,大力配合我市社会经济建设工作,工作人员作风踏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避严寒酷暑,克服田野工作的种种困难,确保各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文化宣传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为铜川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三、存在问题(一)工作创新不到位,“规定动作”做得到,“自选动作”尚显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载体创新不够,没有很好的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特色不够鲜明。(二)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我馆核定编制20人,业务部门专业人才缺乏,合同制人员占比较大,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较快,专业水准参差不一等问题。四、整改措施(一)完善硬件设备。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运营资金,及时解决硬件设备难题,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加大招聘力度,吸纳专业人才;强化培训机制,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三)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五、2022年度工作计划(一)积极拓展馆际交流,不断提高全馆业务水平;(二)继续开展系列研学实践活动,推动文博事业发展;(三)逐步完善智慧讲解系统;拓宽宣传渠道,发挥线上媒介作用;(四)完成《漆沮挹珍》的出版工作;(五)根据地方志办公室审稿意见,做好《铜川市文物志》修改工作;(六)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数字化利用、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七)配合基本建设,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八)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综合验收和消防验收;(九)完成市局安排的其他任务。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