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临潼区> 西安市临潼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西安市临潼区农业机械化学校、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安市临潼区分校)

西安市临潼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西安市临潼区农业机械化学校、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安市临潼区分校)

发布时间: 2022-02-25 11:54
单位名称 西安市临潼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西安市临潼区农业机械化学校、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西安市临潼区分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等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及相关服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申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育·农民科技教育·相关学历教育·农机管理人员、驾驶人员、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技术培训和咨询
住所 西安市临潼区银桥大道92号种子管理站综合楼6楼
法定代表人 李国胜
开办资金 12.3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临潼区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38万元 12.3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开展业务情况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体系。现将2021年工作总结如下:1、重点工作以党建引领、高质高效为主旨,建立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结合起来,建设20家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和5家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强化技术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现代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塑造榜单人才、拔尖人才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育产业带头人。2、高素质农民培育情况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要求,我区成立了实施项目领导小组,结合项目要求和我区农业产业实际,整合农科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培训资源,依托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开设蔬菜、果业、粮食农机、养殖、电子商务、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8类培训班,联合“云上智农”“老刀学霸”两家线上培育机构,对505名学员开展系统的线上培训,内容涉及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商等公共课程和种养殖等专业课程。通过各实训基地田间课堂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班级微信群及时推送相关农业政策法规、极端天气预报、防疫知识等内容,做好跟踪服务工作。2021年全区培育高素质农民617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2.8%,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85人,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3%。截止目前我区累计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2488人,其中初级职业农民2304人,中级126人,高级47人;农业经理人12人。职业农民遍布我区23个街办,拥有100名高素质农民以上的街办有代王、铁炉、秦陵和相桥,我区三个山区街办19个贫困村的职业农民数70个以上,平均每个村3.6个。3、2021年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2021年累计组织培训214场次,16681人,其中围绕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培训8533人,占51%(其中果业类合计5145人,占60%);围绕涉农政策培训培训8145人,占49%。这为我区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扎根农村生产的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4、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市乡村振兴2021年任务清单,结合我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任务、我单位承担市、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中农业农村工作的任务,我单位统筹协调局属各相关单位,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工作力度,统计汇总各类农业培训,及时梳理优秀典型,创新工作方式,并每月按时上报区委人才办,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完成,完成考核指标内容。2020年推荐临潼区农业农村榜单人才40名,区委组织部予以表彰;推荐优秀高素质农民10名为西安市百名优秀高素质农民候选人。推荐10名系统内的中高级职称教师为西安现代农民培训教师。同时统筹资源,围绕畜牧、粮食、果业等产业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涉及全区23个街办,培育农业农村实用人次2000余人、培训2万余人次。5、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2021年月度任务清单》,我单位承担第34项任务指标。结合我区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培训活动,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精心组织,认真开展各类人才培养活动。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完成考核指标内容,创建25家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家市级人才培训基地,成立高素质农民讲师团,召开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暨乡土人才培育基地授牌仪式,表彰2020年度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45人。并加快系统干部培训力度,年内开展两批系统农技干部能力培训,动员农技干部积极参加省、市的各种业务培训和技术创新、参加各种竞赛、比武等活动。二、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领导重视,机构制度完善,措施有效,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以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联合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形成“农广校+”的培育模式,充分发挥四个课堂、四个培育环节、四个培训方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制定临潼特色乡土人才“1165”工作方案,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培养计划。2、以“党建引领、抓好培育”为主旨,创新培训方式,多方位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及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我区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创新机制,加快农业农村人才的引进、培养、应用的良好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城市返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搭建平台。3、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开通新的培训方式。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保障农民收入。我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联合央视频乡村服务社栏目、云上智农、老道学霸、农业科技报、强农客户端,利用新媒体现场直播、微信交流群、云上智农交流平台,组织农民开展科技宣传培训,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和网上授课,使农民熟练掌握手机应用,提高专业技能。4、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得到了中央农广校成效评价的表扬,李国胜同志被中央农广校评为信息宣传工作优秀个人;2021年荣获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第四届农民丰收节西安市高素质农民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参赛选手韩泊荣获一等奖;2021年被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评为优秀单位,同时涌现出“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手”刘腾。陈永红等四名高素质农民被临潼区区委评为临潼区首届榜单人才。三、存在问题一年以来,在农培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1、增加专业人员,培养专业人员能力,更新提升业务素质;2、调动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干部职工干事业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建立和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3、更新观念,力求实效,从工作方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积极从思想上、业务上行动起来,团结拼搏,克服不足,推动培训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四、今后工作打算1、以塑造典型为抓手,鼓励高素质农民创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临潼电视台、农业科技报等媒体塑造宣传典型人物事迹。今后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打造成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骨干,并通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树典型,打造一支农业农村领军人才、榜单人才、创新带头、加大乡土专家的作用发挥、宣传;创新培养方式、路径,联合中央校、央视、农广天地、农业农村报、农业科技报、融媒体等宣传媒体宣传临潼主导产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宣传推广活动2次。2、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2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50名。并加强对已认定高素质农民的跟踪服务。通过规范管理、继续教育、帮扶指导、政策扶持几个关键环节的落实,并实行动态管理,帮助高素质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使高素质农民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内在动力,使其成为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典型代表;开展调研、研讨人才工作的政策,创新工作体系机制,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做好脱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各方面工作。3、围绕我区特色产业,结合十项重点工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积极实施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人员、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家团队,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不断创新培育模式,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区内农业技术优势,与其他单位加强配合做好科技大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打造出乡村经营管理和治理人才队伍、果业提升人才队伍、粮食产能提升人才队伍、番茄种业人才队伍、养殖提升人才队伍;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10期,围绕农业政策法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条例以及乡村振兴案例分析,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形式,专家授课、线上讲座、座谈讨论、研讨交流等形式;农业科技支撑人才,集中举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培训2期,集中在春季外出参观、授课、座谈3天,每期50人;开展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每个街办100人,培训不少于2天,培训形式集中授课、参观、技能比赛、观摩、依托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新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农民手机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农技单位、农业企业、园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多元参与,建立一所省、市级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培训基地,联合大专院校建立人才驿站,培训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00万元,加大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善农业农村人才体系建设1165工作机制,加强平台专家团队,组织管理人员能力提升,聘请专家8名,外出培训20人才,新建区级人才培训基地3家。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表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评价效果显著”;被西安市农业农村局评为第四届农民丰收节西安市高素质农民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被陕西省现代农业培训中心评为2021年度农广体系先进集体。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