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富平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富平县城镇集体工业联社)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统筹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进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培训;轻工业市场与室内装饰领域相关服务;联社资产的运营和经营。 | |
住所 | 富平县车站大街69号 | |
法定代表人 | 陈中锋 | |
开办资金 | 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富平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1万元 | 1.1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1年度,我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按照登记管理机关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全年登记事项未发生变化.全年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一)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全县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科技研发项目42个,完成投入2.5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0.94%,比上年度提高0.07个百分点;二是积极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邀请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深入中冶陕压、陕焦化工等20余家企业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搭建企业与高校沟通的桥梁,为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止10月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6项,协助正耀包装与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组建了企业工作站;三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力度,方便企业与高校对接,引进高校科研成果并有效转化,我县积极与渭南市科学技术局以及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沟通,与富平合作在富平设立“西安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工作站”,此项工作已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四是积极践行“项目为王”的理念,紧贴富平发展实际策划上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7个。(二)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向各企业宣传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高企认定的相关政策及流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的内容,让更多的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共有陕西勇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通过评价,成功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三)积极组织科技培训。在积极参与做好“第二十八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产业实际,组织我县11名科技特派员、省科技厅选派的12名“三区”人才,适时深入各自联系的企业和贫困村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活动,重点开展柿子、花椒、苹果、葡萄、小麦、设施瓜菜、奶山羊养殖等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二、取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1.省级重点项目列入考察一个,市级项目立项3个;五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县创新创业水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我们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渭南市及陕西省组织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我们共组织10余家企业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北新建材(陕西)有限公司、陕西正耀包装有限公司、陕西大鹏航空有限公司、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富平中昊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复审一家。3.2021年,共开展各类培训与指导活动12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册(份),参与培训5000余人次。三.存在问题1.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2.健全科技创新机制3.完善科技创新体系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5.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6.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整改措施1.国家科技富民强县《柿子产业化开发》项目已建成千亩优质柿子示范基地6个、柿子科技示范村2个、示范合作社4个,柿子示范园12个,建设省级柿子科技专家大院1个,柿子病虫害防治中心医院1个,分院5个,支持开发了一系列柿子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促进了柿子产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奶山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和深加工》已建立奶山羊专家大院1个、规范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5个、补贴消毒机具20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15场次。2.重点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逐步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提升示范园创新创业水平,同时,依托园内优势骨干企业,指导建设研发机构2个。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鉴定登记5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关中东部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柿饼无硫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富平尖柿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市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科技成果转化率稳步提升。3.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完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县10余家规模企业与西农、武汉大学、陕师大等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校企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4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到2021年科技研发投入达到2.55亿元.4.进一步健全完善县级专家团队、镇(街道)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村组农技推广员、示范户“四级农技推广网络”;结合我县苹果、柿子、奶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邀请省市科技专家、著名科技院校教授等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大型培训,借助“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活动,设立咨询点,现场解答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现场发放各种科技书籍与宣传资料50000余份。5.依托我县柿子研究所、果树研究中心、农技服务推广中心等科研推广机构,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富平特色产业产品,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目前已有“洋阳”柿饼、“柿乡情缘”柿果醋、“美羚”羊奶粉等产品走向市场,深受消费者认可,柿子系列产品也销往国内外市场。6制定了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技术人才12000人,高级技术职称1600人。7、通过实施计划项目抓支撑、组建科技平台抓创新、开展产学研用抓合作、挖掘人才资源抓保障、做好跟踪问效抓服务等措施,多管齐下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伐,做到了早培育早申报、早认定早享受政策,继2017年红星乳业有限公司实现新的突破之后,截止2021年年底,共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8、督促指导红星乳业、金牛乳业、富化化工等企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备技术团队、加大研发投入,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其中金牛乳业、富华化工被认定为全市第三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红星申报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以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为基础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命名为富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相关政策。五、2022年工作计划依托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富平统筹科技资源中心,建立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吸引高端人才、技术成果转移、配套产业辐射,打造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工程,推动转型发展。以行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应用推广。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品牌优势的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加大现有企业环保改造,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我县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变。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增效工程,推动持续发展。抓好良种选育,以增加粮食、果品、蔬菜和肉奶产量为重点,推进农业新品种选育、优质丰产栽培(养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农业相关产业链接等技术创新活动。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对象与过程的数字化和模型化、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我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精确、科学型转变。抓好科技服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的作用,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实施科技服务培育研发工程,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咨询服务业,引进标志性的研发企业和项目,围绕核心产品增强研发能力,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扶持企业的发展。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商贸、金融、旅游、文化、公共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技术服务,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县建设工作。5.实施科技人才招引集聚工程,推动创新发展。紧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领军型研发人才,建立重点企业骨干研发人才数据库,推动研发人才政策向企业倾斜,加大科研资助经费的保障力度。围绕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需求,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家,特别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各级经营管理人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1年度无奖惩情况2021年度没有涉及诉讼事项2021年度无投诉事项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