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2-02-21 16:58
单位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宗旨和业务范围 研究农业科学,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选育、推广农作物和果树良种,研究开发、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
住所 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农业大厦A座
法定代表人 郝平琦
开办资金 628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81.53万元 230.77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公益 从业人数  7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是我院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所改院”以来,在市政府领导和市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我们加强了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请示,明确近期重点任务,加快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服务力度,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引领支撑服务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稳中向好,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年度累计新增项目资金共计630万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全年实施各级各类项目18项,新育成国审品种1个,省审品种1个;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布省级标准5项(设施香菇),市级标准1项(黄瓜工厂化育苗);新增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新发表学术论文11篇;新增省特支计划人才1名(张养利),市特支计划人才2人(张伯虎孟延);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60个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南繁育种工作铺开;被评为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今年以来科研成果、“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动态被《陕西日报》报道2次,《渭南日报》报道4次,学习强国渭南平台报道1次,局网站报道18次,局公众号报道14次,互联网其他播发、转载有关内容11项,点击量超过6300余次,我院社会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实现了“所改院”后新起点新局面新面貌新业绩。(一)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个,国审小麦品种“渭麦9号”、省审小麦品种“渭麦10号”。“渭麦9号”被列为我省渭北旱塬中东部秋播主栽品种、渭北旱塬西部搭配品种,“渭麦10号”被列为我省渭北旱塬秋播示范种植品种。“渭麦9号”是我市近30年来种业领域的第一个国审品种,是目前我市农业方面最高研究成果,对我市现代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设施早春番茄新品种西润2007选育及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设施西甜瓜绿色简约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申报了2项省级成果奖。发布《设施香菇生产》省级地方标准5项,《黄瓜工厂化育苗》渭南市地方标准1项。“一种甜瓜育种用加湿装置”实现国家发明专利重大突破,研发“间距可调式覆膜扎孔器”等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表科技论文11篇。在第28届杨凌农高会上,我院选育的“渭麦9号、渭麦10号、渭科12、西蒙185、西蒙168”等新品种作为渭南种业新优品种代表独立展位进行了展示。969份玉米育种材料开始在南繁基地播种生长。(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多方争取,2021年8个新项目获批立项,是“十三五”以来我院获得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量较多的一年。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扶贫村西甜瓜低效棚技术改进及高效技术集成示范等5个项目结题验收,在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了进展。种业试验体系建设和品种区域试验能力提升2个新项目,为加快提升孙镇试验站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奠定了基础,将进一步加强提升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与评价基地功能。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科技服务取得新实效坚持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以农科院成果研发集成为核心,县级农技部门推广为抓手,种植大户、园区示范为辐射带动点,确立“市农科院科研+”科技推广模式,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建设粮食、设施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在旱地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上与蒲城、白水、澄城、合阳的种子站、农技中心开展协作,通过“渭麦9号”配套药剂拌种、深松整地、配方施肥、镇压一体化作业、化学除草控旺、一喷三防等良种良技结合,创下了旱地小麦亩产421.4公斤的高产记录;在设施瓜菜示范推广上,对陕西农垦集团大荔朝邑农场分公司的实际采用技术集成服务形式,蒲城县紫荆街道办高效农业园区采用集中农业技术服务形式,陕西康田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网络平台服务形式,蒲城六合老口味家庭农场采用优良特色品种介入形式,白水、华州水果番茄示范基地采用多品种品比筛选试验和新技术示范形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菜单服务”,使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产业增收群众致富的“金钥匙”。引进展示小麦、玉米、瓜菜新品种数百个,示范推广绿色高效新技术数十项,培训骨干农技员255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80余人次,深入一线培训农户4万余人次,印发渭麦9号、冬枣标准化技术宣传册2500余份,注册视频号,发布有关冬枣、西甜瓜、葡萄、桃等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小视频21期,点击量超过3万余人次。陕西省农垦集团与我院签订技术服务框架协议确立合作关系,市政府召开“渭麦9号”国审新闻发布会,省市各大媒体广泛关注,进行了持续深入多角度连续报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入选国家首批60个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工作被列为市局乡村振兴亮点工作和渭南市政府第14期督查通报亮点工作,农科院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初心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的奉献精神。(二)对外交流显现新活力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师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签订共建科研教学实习基地协议,2人被聘为校外合作指导老师。与陕西省农业协同与创新推广联盟、省果蔬标委会各委员单位、省农垦集团、省小麦、玉米、设施西甜瓜产业体系业务合作更加深入紧密,双方人员“请进来,走出去”,开展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现场指导,争取专项资金,互培业务骨干,协同发展的成效逐渐显现。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1.科技创新上,许多方面的研究系统性还不强、针对性不够,集成性创新成果还不多,缺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成果和关键技术。2.科技服务上,与政府需求、市场需要、农民期待还有差距,服务的集中度和社会影响力还不够高,科技支撑的力度还不明显。3.自身建设上,领军人才不足、人才断档、相关专业人员配置不健全问题显著,资产财务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绩效考核导向作用还不突出,干事创业氛围有待进一步增强。改进措施:1.加强立项工作不放松。2.在重点项目及新拓展领域方面项目的争取上,还需要再加强总结凝练和多方面协调。3.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好项目实施。4.抓好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科研立院”是我院生存发展的根本,抓好“种子工程”,围绕“藏粮于技”与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和品种展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推广力度,高标准建设渭南农业创新谷,实现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和快速转化,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坚持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科研体制改革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农科院适应新时代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下一步我们一定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和完善。科研科要加强项目动态管理,项目(课题)主持人、课题参与人员要按照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明确绩效目标、创新目标和突破性工作,绩效目标和创新目标作为年度考核的硬性指标,突破性工作作为加分项目。院学术委员会要积极发挥专家建议作用,共同凝练产业发展急需的科研课题。3.坚持项目支撑保障。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提早谋划2022年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方向要更加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我院基础设施提升的现实需求,体现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项目落实实行分管领导领衔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强化成果导向,强化项目合同管理和结题绩效考核。院党委大力支持中省级重点项目的申报,加大申报和跑办力度,最大限度地争取支持,提高研发水平。4.坚持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全面推广“市农科院科研+”科研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我院科研特色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旱地小麦、西甜瓜、水果番茄等为重点,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精品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院、县农技部门及人员合作,加大对群众急需、生产实用技术成果的征集、集成和推广。尝试组建产业技术体系,提高对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的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产业标准宣贯,提高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程度。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评为“渭南市科研示范机构”、“渭南市好青年集体”,被授予了“全省品种审定试验规范化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玉米试验示范基地”、“渭南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渭南市旱作农业专家工作站”、“渭南市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渭南市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