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2-21 14:47
单位名称 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文物征集、保护、展览和学术研究。博物馆维保、管理和安全保卫。
住所 渭南市乐天大街西段南侧
法定代表人 隋晓会
开办资金 20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78万元 4443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无变更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1年度,我单位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市事业管理登记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2021年,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8次,其中元宵节“上元踏歌”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网络直播45分钟;联合渭南小学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展示活动1次,举办“渭南文博讲堂”之文物鉴赏系列讲座12期,开展“六进”活动6次,实施民间藏品公益鉴定咨询服务活动1次,开展“家国情怀渭南风采”线上导赏活动3期,组织馆内专业技术人才录制专技导赏视频,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扩大渭南市博物馆的影响力。二是彰显地域特色、举办有一定影响力的陈列展览。先后举办《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渭南印记篆刻艺术展》、《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丝网版画艺术展》。完成“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中渭南市文物数字体验馆(数字博物馆)4个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制作,并上线运行。完成《周风芮韵——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考古成果展》陈列大纲。三是做好藏品管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500余件(组)馆藏文物“形制描述”,全年新增文物404件(组)。对馆藏文物进行等级鉴定,新确定珍贵文物37件。完成《渭南市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建设项目》立项工作。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22件(套)待修复青铜器及2册待修复古籍善本的修复工作。委派2名同志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学习陶瓷器保护修复技术,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物修复能力。四是配合中省考古机构做好考古工作。坚持在考古发掘现场锻炼队伍,提高田野发掘水平。分8次选派23名同志配合中、省考古机构开展秦岭北麓(渭南段)渭河、洛河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项目渭南片区调查;“陕西省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项目渭南片区调查系列工作;配合省考古院做好临渭区孝丰村战国古墓葬抢救性发掘和潼关县下汾井村金代古墓葬抢救性发掘;参与省考古院西咸机场三期Ⅲ区考古发掘项目;白水县杜康沟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西安市长安区西崔遗址、杜城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商洛市翠薇花园项目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全年累计在辖区内抢救性发掘古墓葬两座,采集和出土文物(包括木质棺椁)40余件/组,进一步提升了考古工作水平。五是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今年以来,以博物馆安全为统领,深入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日常自查活动,开展应急演练7次,安全知识培训4次,招聘有安保资质的专业保安公司加强管理,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先后接受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文物局、省市消防队和市公安局经文保支队的多次检查,对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无死角“扫描排查”,对存在问题立即进行了整改,博物馆的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六是搭建学术研究宣传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为了进一步增强专业技术力量,新招录7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完成科研论文3篇。创办馆刊《渭南文博》。完成《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渭南印记》、《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丝网版画图集》图书出版。七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今年,市博物馆以创建AAAA级景区为目标,带动各项设施和工作提档升级。完善了安防技防设施、景区全景图、导览图及线路指示、景区简介和游客安全警示、提示等各类标识标志,新增公益广告200余处,提升了服务功能。修改完善创建工作相关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当优秀部门”创建活动,先后举办道德讲堂四期,建设职工精神文明宣传长廊,以精神文明创建促各项服务质量提升,培养了一支熟悉历史文化和渭南民俗风情的讲解员、志愿者队伍,确保各项工作全面、有序、高效地开展。目前,博物馆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已公示。取得的社会效益2021年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扩大渭南市博物馆的影响力。我馆原创展览《百年沧桑——渭南记忆》荣获首届(2018-2020年度)陕西省博物馆优秀展览奖。2021年我馆开发的“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系列文创产品获得2020年省博物馆协会文化创意产品评选优秀奖。2021年成功创建“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对标规范晋级争星五星级党支部”、“市级文明窗口单位”。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馆藏文物数量少、等级低,制约着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业务工作的开展。原因:无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缺少具体的可行的制度、也无相应的激励政策,博物馆征集工作的宣传和信息搜集工作力度还不够,导致文物征集渠道不畅通。加之社会公众文物收藏意识不断增强,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流散于民间藏家的趋势日益明显,增加了我们征集工作难度。改进措施:加大文物征集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加强与私人藏家的联系,争取通过购买甚至捐赠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文物。基本陈列需全面整改提升。原因:由于开展前筹备时间较短,加之运行时间现已长达7年之久,设施老化,玻璃、灯光等出现安全隐患等问题,现需要进行全面整改提升。改进措施: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更换展厅、展柜玻璃、灯光,消除基本陈列安全隐患。同时,增加考古新成果、陈列新征集文物,不断深化展陈内容,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思路。(三)干部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原因:博物馆成立时间短,干部队伍较为年轻,大部分为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想法缺办法,业务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足,缺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改进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到招录人才与培养队伍同步发展。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文物保护方面建议设立文物征集(保护)专项资金,为征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下一步,博物馆将调动多方社会资源,加大文物征集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加强与私人藏家的联系,争取通过购买甚至捐赠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文物;加大文物研究的深度和活化利用的广度,进一步整理充实文物信息,构建文物的立体化形象,充分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二)陈列展览方面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更换展厅、展柜玻璃、灯光,消除基本陈列安全隐患。同时,增加考古新成果、陈列新征集文物,不断深化展陈内容,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展陈思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对基本陈列《与华相宜——渭南故事》全面提升改造项目立项,提升陈列展览的吸引力。(三)干部队伍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到招录人才与培养队伍同步发展。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文博读书月等活动,构建“标杆榜”、“先进墙”、“明星岗”等平台,在工作实践中磨炼队伍,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和能力。把干部送出去,到省一级平台接受锻炼,在高水平老师培养下,尽快成长,为渭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1年市博物馆被评为市级“文明示范窗口”;2021年省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授予市博物馆“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家在黄河太华之间”系列文创产品被陕西省博物馆协会评为“2020年文化创意产品评选优秀奖”;被评为“2020-2021年度对标规范晋级争星五星级党支部”;参选项目《百年沧桑——渭南记忆》荣获第一届(2018-2020年度)陕西省博物馆优秀展览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2021年接受社会捐赠藏品共计12件/套,包含纸质、陶质及复合材料等各类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