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长武县>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2-17 15:49
单位名称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推广种植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技术推广。
住所 长武县创业一路
法定代表人 曹群虎
开办资金 155.8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长武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85.8万元 185.8万元
网上名称 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2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1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稳产保供、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之统揽,完善“围绕项目抓落实、围绕落实抓推广、围绕推广抓增收”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了项目实施、宣传培训、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及特聘农技员项目等各项业务工作任务。同时完成了凤口和孝席两个村的乡村振兴部门包村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一、具体业务开展情况1、带头落实开展“千村万户增收计划”,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作务水平。我们以长农发(2021)18号文件为精神依据,结合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绿色高效“吨粮田”建设等,带头开展技术培训,并以实际行动带动负有此培训任务的农检站着力完成1000人次的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培训任务、果业中心完成8000人次的高产高效“万元果”管理技术培训、县疫控中心完成3000人次和县动卫所1000人次的畜牧业转型升级技术培训、农经站完成100人次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广校完成20人的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农民培训。从牵头抓总的农广校统计进展、资料收集、跟踪问效的情况看,局属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约已完成各自任务的75%,实现了进度与时限的统一,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有声有色。自农历正月15日起,历经成立专班、锁定千亩方、科技赶集、镇村培训、突出重点(品种推广、配方肥推广、粮食安全宣讲)执法护航、抓示范方、田间指导、项目落地等九大措施的落实,在村讲习所专题培训60多场,每个镇(办)为少培训5-7个种植大村。洪家镇21个行政村,已培训13个村,培训率达62%,枣园镇9个行政村,培训率达100%,其余6个镇(办)的15个“吨粮田”创建布点村均已开展了创建技术培训,为良种良法到田奠实了思想基础。发放技术读物2.98万余份、接受咨询1.23万余人次。亩增密度300-500株,示范田块的平均亩产达763公斤,比目标产量增产113公斤。全县8个绿色高效“吨粮田”初建取得了可喜进展。3、小麦宽幅沟播行动有形有势。以枣园镇为主创建宽幅沟播万亩片一个,在郭村、枣园村、田惠村、牛王村、武家村、六股路村等建设宽幅沟播百亩示范方6个,在巨家镇、枣园镇建成宽幅沟播千亩示范方2个。示范方麦田长势良好。全程参与了枣园、洪家两个镇的小麦条锈病“飞防”、“人工防”的示范引导、动员组织、技术指导。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普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推广长武小麦育种专家选育的小麦良种成为了小麦宽幅沟播技术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在无项目支撑的情况下,中心主动与市农科院李瑞国专家团队联系,在枣园镇推广“长武521”2万多斤、“大地528”3000多斤(枣园村)、渭麦9号示范种植10亩(牛王村),以此为契机,在全县大力推广“长旱58”、“长航一号”等,引导种植户选种适宜品种,突出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把小麦种在丰收的基础上。4、高素质农民培育有始有终。我县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共招学员150名,以巨家镇、亭口镇为主,开设果栽1个专业3个班。专业能力课为《苹果生产与果园管理》《苹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综合素养课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必读》、《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运营与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能力拓展课为《苹果园管理专题讲座》(在线教学)、《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专题讲座》、《苹果园综合管理技术》(田间实践),共计200个学时。田间实践分北塬片区、亭口片区、巨家片区等3个片区,由3名指导老师分头指导、华隆技校全力组织、县农技中心严格监管,从11月11日开始,北片区、亭口区、巨家区的学员15个田间实践课题全面完成。期间,为市上报送工作信息31篇,在省级媒介上发送信息13篇。今年4月份,此项目顺利通过市上考评验收。5、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留高茬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绿肥技术、畜禽粪污还田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废旧地膜捡拾等技术,彻底改变了我县农田基础地力低,耕地质量不高的现状,耕地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大对全县推行绿色食品小麦、玉米、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力度,全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盲目过量施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对小麦、玉米、苹果提出最佳施肥比例,分南、北塬,和高产、低产田,分别提出最佳配方肥施肥比例,共提出8个配方,并在全县推广使用。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6.2万亩,技术覆盖率达88%,化肥用量从2017年度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6、旱作节水项目有序推进。实施区域。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围绕我县苹果主导产业,在巨家镇、亭口镇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及抗旱抗逆技术等,在核心示范区树立标志牌。打造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典型,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主推技术。一是项目在我县南塬巨家镇四合村陕西绿资苹果园区建设了一个县级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示范面积647.2亩。二是水肥一体化技术。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稳定水源条件的亭口镇的樊罗村陕西长凌和咸阳万富、胡堡村陕西三丰、路家村陕西庆丰源,枣园镇牛王村陕西瑞杰、李家洼村陕西乾富祥等苹果园区建设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配置水分养分自动监测等设备,配套使用水溶肥和果园生草技术,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示范区面积1300亩,辐射带动水肥一体化面积3700亩。7、积极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和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今年在枣园镇、巨家镇各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一套,加之十里铺墒情监测设备一套,现我县共有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三套,对我县南北塬地区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对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8、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利用耕地质量数据库,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建立33个土壤定位监测点,其中1个为全国土壤长期监测点,2个为省级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通过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遏制肥料的盲目施用,逐步改变传统施肥方式。提高主要农作物的机械施肥面积,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肥料利用率明显得到提高。9、控制化肥污染,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通过使用配方肥、实现化肥零增长的同时,要保证作物产量不减少,所以就要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净化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我们广开肥源,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用量达到80.2%,秸秆还田面积增加29.2%。通过调整肥料配比、改变施肥方式,增施有机肥实现减肥不减产。项目区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5%。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全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盲目过量施入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对小麦、玉米、苹果提出最佳施肥比例,分南、北塬,和高产、低产田,分别提出最佳配方肥施肥比例,共提出8个配方,并在全县推广使用。2021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6.2万亩,技术覆盖率达88%,化肥用量从2017年度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2021年通过使用配方肥、实现化肥零增长的同时,要保证作物产量不减少,所以就要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净化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我们广开肥源,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进行堆肥,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用量达到80.2%,秸秆还田面积增加29.2%。通过调整肥料配比、改变施肥方式,增施有机肥实现减肥不减产。项目区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较上年减少15%。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2、农技人员培训时间短,对新技术掌握不深不透,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对新技术的要求。改进措施:1、加强职工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2、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流程,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实施效益;3、认真做好为农科技宣传培训工作。四、下年工作计划1、加强职工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2、实施好长武县旱作节水项目,加强项目管理,总结研究制定技术规程,为我县农产品提质增效做贡献。3、认真做好为农科技宣传培训工作。4、做好单位的文明行业创建工作。5、狠抓扶贫攻坚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